散文/智慧石 原創
《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的祖輩就是這樣教育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但是集中華文化智慧之大成的《增廣賢文》卻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青少年時代,對做一個善良的人深信不疑,并以此為座右銘;長大以後在社會的大染缸裡遊了幾圈,開始懷疑“善”,因為“善”的确被人欺負。
由于家教“善”已經深入靈魂,想不起來如何“惡”一把。其實“善”是人性的本源,“惡”是從人性的“欲望”中滋生的。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裡,堅守“善”百分之百地被人欺負,如果人性被“欲望”填滿,就生出了“惡”,但古人又說:“惡有惡報”,下場會更危險。
在“善”和“惡”之間,有沒有一個擇中的選擇呢?就是堅持“人性本源善”,也學幾點“惡”,也許是人在江湖的必要選擇,隻有這樣,才能歲月靜好。
在物質生活上,也要有“欲望”,學“惡”一點,“君子愛财取之有道”;但也要保持“善”的本源,不要“貪欲”追求大富大貴!
在物欲橫生的江湖中,如果沒有“欲望”,不“惡”一點,在别人眼裡,你就是“霜打的茄子”,蔫蔫巴巴的,被人瞧不起,會窮困潦倒。
《增廣賢文》說“人沒外财不富,馬無夜草不肥”,我理解,不是要得不義之财,而是要開辟生财之道,“農民工”“北上廣”“第二職業”都是“欲望”的償适。
但要堅持一個底線:“應該是我的分文不讓,不該得的分文不取”!“君子愛财取之有道”!在商品經濟社會“沒有人可憐眼淚”。
在商品經濟社會,沒有錢就沒有了做人的尊嚴,但成了錢的奴隸,也會過得提心吊膽;在物欲橫流的江湖,沒有點“惡”和必要的“欲望”,你也沒有做人的地位。
“善”與“惡”,“人性”與“欲望”之間有一個平衡點,對平民來說,人生最好的活法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中庸之道,人生安好。
在精神生活上,也要保持人性的“善”,胸懷有志;但也不能“欲望”膨脹的不知自己姓啥。
紅塵滾滾,不是戀歌就是悲曲,人在社會中生活,是要有一定尊嚴的,尊嚴就是臉面,有臉面、有尊嚴,是人立足社會的基礎和保障。
性本善的基本底線,就是人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社會地位就是人的精神“欲望”。社會地位不僅是部分群體有需求,平民百姓也有地位的要求。
追求社會地位,是追求被人尊重,不能把人不當人,平民百姓雖然地位不高,但尊重不能被貶低,在精神上,無論誰看不起我們,都要和他鬥争到底,這就是精神上的“欲望”,說“惡”也無所謂。
在精神上的滿足不能過份,不能盲目跟風,不能無腦英雄漫天攀比,不能好高骛遠,脫離自身條件的“欲望”,輕了累得心傷痕累累,重的會折戟沉沙。
“堯堯者易折,皎皎者易污”。舉個四月天花的例子:桃花美吧,人說“妖”;梨花白吧,人說“梨花帶雨”;杏花不奇眼,人說“一枝紅杏出牆”;就李花吧,人說“李子樹下埋死人”!
總之,在精神追求上,高處不勝寒。保持人之初,性本善的精神生活底線,平民百姓最幸福的精神追求,就是“好人一生平安”。
美文共享 感謝閱讀 智慧石與您共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