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殼螂,學名蜣螂(Geotrupidae),也有很多人叫它屎虼(gè)螂、推丸等,屬鞘翅目金龜子科糞金龜亞科。世界上約有2300種蜣螂,分布在南極洲以外的任何一塊大陸。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現象進行定位,以幫助取食。有一定的趨光性。鑽進牛糞裡的蟲類,可以将糞便滾動成球狀,推行向前。主要以動物糞便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稱号,又名“莫多昇”。
屎殼郎:“自然界清道夫”養成記
勺狀頭型的昆蟲,可将糞便變成球型。它們将卵産在此球狀糞便上并将卵掩埋。這樣可使幼蟲在孵化時,有現成的食物供應。大多數蜣螂營糞食性,以動物糞便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稱号。它常将糞便制成球狀,滾動到可靠的地方藏起來,然後再慢慢吃掉。一隻蜣螂可以滾動一個比它身體大得多的糞球。
食物
屎殼郎推糞球是為了繁殖後代。别看糞便臭不可聞,對于屎殼郎的寶寶來說,可是維持生命必不可少的食物。寶寶還沒有出世.媽媽就為它們準備了最豐盛的食物。一堆大象的糞便,能夠養活7000隻屎殼郎呢,這麼多屎殼郎聚集在一堆食物上,如何能相安無事呢?
它們自有分配食物的辦法:那就是每隻屎殼郎把自己身下的糞卷成一個球,然後将這份“口糧”滾回挖好的洞穴中,然後再把卵産在糞球上,供若幹天後出生的寶寶慢慢享用。所以,哪裡有屎殼郎,哪裡的糞便就會被清理得一幹二淨,毫不起眼的屎殼郎竟然是大自然中打掃衛生的“清潔工”呢!真該向屎殼郎說聲謝謝。
繁殖規律
處于繁殖期的雌蜣螂則會将糞球做成梨狀,并在其中産卵。孵出的幼蟲以現成的糞球為食,直到發育為成年蜣螂才破土而出。植食性蜣螂以甘甜的樹汁為食,雌雄交配後,雌蜣螂把卵産在腐葉土裡,約10天後,幼蟲便破卵而出,以腐葉土或動物糞便為食,幼蟲不斷成長,第二年七月化為蛹,約20天後變為成蟲。蜣螂屬昆蟲綱、鞘翅目,體黑色或黑褐色,體表有堅硬的外骨骼,複眼發達,咀嚼式口器,觸角鰓葉狀,有3對足,足适于開掘,有2對翅,前翅角質化,發育方式為完全變态。
進食規律
在非洲大草原上,當雨季雨後的第四天夜裡,成千上萬隻蜣螂就會從地面鑽出來。大雨過後,大象貪婪地享用着新生的植物,可是消化系統難以承受這突然增大的負荷,不少吞下去的食物又奉還到地面上。巨蜣螂是蜣螂中體形最大的一種,它的食物來源主要依靠大象的糞便。
每天,大象們在平原上留下數百噸象糞,後面跟随着蜣螂大軍。一部分象糞被埋入地下,蜣螂的勞動使得土地肥活起來。這是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巨蜣螂在其中擔負着重要的角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