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洛神賦圖(宋摹)
【類别】:字畫
【年代】:宋
【文物原屬】:原屬圓明園珍品
【文物現狀】:這幅畫現在有四個摹本,分别藏于遼甯省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美國弗利爾藝術博物館等處
【簡介】: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原《洛神賦圖》卷,東晉著名畫家顧恺之繪制(宋摹),絹本,設色,縱27.1cm,橫572.8cm。
這幅畫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恺之傳世精品。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恺之藝術的若幹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着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此《洛神賦圖》宋代摹本,保留着魏晉六朝的畫風,最接近原作。此畫是以魏國的傑出詩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賦》為藍本創作的。《洛神賦》以浪漫主義手法,描寫曹植與洛水女神之間的愛情故事。顧恺之的《洛神賦圖》發揮了高度的藝術想象力,富有詩意地表達了原作的意境。此長卷采用連環畫的形式,随着環境的變化讓曹植和洛神重複出現。原賦中對洛神的描寫,如“翩若驚鴻,婉若遊龍”,“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皎若太陽升朝霞”等,以及對人物關系的描寫,在畫中都有生動入神的體現。此畫用色凝重古樸,具有工筆重彩畫的特色。作為襯托的山水樹石均用線勾勒,而無皴擦,與畫史所記載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時代風格相吻合。
全卷之2
全卷之3
全卷之4
題跋部分
1(卷右)
2(卷右)
3
4
5
6
7
《洛神賦》原文 作者:曹植
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其辭曰:
餘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阙,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臯,秣驷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末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于岩之畔。乃援禦者而告之曰:“爾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豔也!”禦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日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
餘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禦。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内鮮,明眸善睐,靥輔承權。瑰姿豔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态,媚于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绡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王弟]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怅猶豫而狐疑。收和顔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于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将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
爾乃衆靈雜遢,命俦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歎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休迅飛凫,飄忽若神,陵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顔。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風,川後靜波。馮夷鳴鼓,女娲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鸾以偕逝。六龍俨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鲸鲵踴而夾毂,水禽翔而為衛。
于是越北沚。過南岡,纡素領,回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雖潛處于太陽,長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複形,禦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督。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駕,吾将歸乎東路。攬騑辔以抗策,怅盤桓而不能去。
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
記曰:植初求甄逸女不遂,後太祖因與五官中郎将,植晝思夜想,廢寝與食。黃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後玉镂金帶枕,植見之,不覺泣下。時已為郭後讒死。帝仍以枕赍植。植還,度轘轅,息洛水上,因思甄氏,忽若有見,遂述其事,作《感甄賦》。後明帝見之,改為《洛神賦》。燮按:植在黃初,猜嫌方劇,安敢于帝前思甄泣下,帝又何至以甄枕賜植?此國章家典所無也。若事因感甄而名托洛神,間有之耳,豈待明帝始改?皆傅會者之過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