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陳遠揚
巴蜀文化,源遠流長。四川、重慶,是我國石窟造像藝術延續時間最長、分布最廣的地區之一,各具特色的石窟造像遍布巴蜀大地,其中以唐宋年代居多。
目前,四川現存石窟寺(含摩崖造像)2134處,為全國第一。其中,在資陽市雁江區,有一尊雄偉的摩崖造像——半月山大佛,其高22.25米,是四川第三大坐佛,也被稱為樂山大佛的“三弟”。
9月29日,封面新聞記者來到半月山大佛,探尋其背後的“秘境”故事。
開鑿于唐代 是四川第三大坐佛
半月山大佛位于雁江區豐裕鎮,因坐落于山形似下弦月的半月山而得名。從雁江城區出發,大約40分鐘車程,便來到半月山下,沿途随處可見果農正在采摘成熟的蜜柑。
從山腳仰望大佛,感覺其雄渾古樸,正以平和的目光俯視大地,令人頓生敬畏。沿一米寬的台階拾級而上,經過百餘梯後,便來到大佛腳下,其上半身全部遮護于窟内,能保留有色彩。
據雁江區文物管理所負責人介紹,半月山大佛鑿于半月山西坡的半弧形懷抱之中,其為彌勒佛倚坐像,身高22.24米,胸寬11.2米,結構雄渾古樸,氣魄宏大。佛像面部豐潤,雙耳垂肩,表情安詳恬靜,目光平和下視。而佛像兩手自然下垂,手掌撫膝,整個造像比例勻稱,神态自若,是四川全省第三大坐佛。
記者注意到,和一般所見的大佛眼部的平面化處理方式完全不同,半月山大佛的眼部刻畫非常傳神,富有立體感,且佛像眼神專注,無論從哪個角度觀看,總能感到大佛目光的注視。1991年,半月山摩岩造像被列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又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成為雁江區首個“國保”單位。
據考究,半月山大佛的建造曆經了漫長歲月。該負責人提到,根據最新發現的資料佐證,半月山大佛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工匠們前後曆時150年在此開鑿,方在懸崖峭壁上造出大佛初形。此後工程一度中斷,到宋高宗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川南居士梅修率石刻大師周義等人,為巨佛開鑿眉目,直至完全竣工。從鑿窟伊始到呈現出大佛完整面相,前後經曆近500年。
少見的開口彌勒造型 大佛頭頂曾現“佛光”
據史料記載,半月山大佛旁曾興建有寺院,取名大佛寺。如今,大佛周圍的寺院已蕩然無存,唯有原寺院山門前的兩棵黃桷樹尚存,曆數百年風雨,依然郁郁蔥蔥。
“最特别的應該是半月山大佛的嘴。”雁江區文物管理所主要負責人提到,和樂山大佛有所不同,半月山大佛的嘴是張開的,仿佛是在誦經一般,是少見的開口彌勒造型。
除此之外,三年前大佛頭頂的天空還出現一道半弧型的五彩日暈,呈現“佛光”奇觀,也為半月山大佛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2018年4月15日,雁江區雨後初晴,當地第四屆長壽文化旅遊節就在半月山山下舉行。當天上午9時許,一道半弧形日暈出現在半月山上空,色彩絢麗的日暈,與雨後的湛藍天空形成強烈對比。日暈正好出現在半月山大佛正上方,巧合下形成了“佛光”奇景。當時,神奇的景象持續了兩個多小時,随着太陽的移動,最終漸漸消失在空中。
如今,半月山大佛周邊,已發展種植起數萬畝柑橘,每到柑橘成熟時,漫山遍野的果實吸引不少遊客前來品嘗、購買。而依托大佛和柑橘這兩個特色,當地提出打造“佛山橘海”景區,力争發展成為農旅融合的典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