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博物館前世今生?【視聽觀察】作者:劉瓊(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老北京博物館前世今生?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視聽觀察】
作者:劉瓊(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
在傳承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方面,電視媒體作出了有益探索,推出了一系列聚焦文化遺産内容的精品節目,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的遺産、書寫在典籍裡的文字“活”起來。北京衛視推出的文化節目《博物館之城》就是其中影響力較大的一部作品。創作者從博物館與城市的角度切入,聚焦北京這座擁有204座博物館、18座國家一級博物館的城市,将它稱為“一座沒有屋頂的博物館,一座博物館之城”,向觀衆展現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的豐碩成果,彰顯古都風韻、時代風貌,既有獨特的京味兒,又有開闊生動的當下性,對用電視語言講好博物館的故事具有啟示意義。
《博物館之城》采用職業體驗的方式,邀請國家文物局原局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霁翔,北京廣播電視台主持人李傑,中國傳媒大學畢業生、複旦大學研究生馮琳組成“博物館探秘團”,深入體驗博物館基層工作,展現文博人不為人知的工作細節,國寶文物前世今生的傳奇故事,以及博物館的曆史文化與精神風貌。單霁翔在節目中化身為騎着自行車帶大家轉悠的“老單”,一個謙虛、幽默、有情懷的專業人士形象躍然熒屏。李傑和馮琳兩個博物館新人,從博物館的外圍工種入手,以新鮮視角觀察文博人的工作,提出的很多觀點引發了年輕觀衆的共鳴。三個探秘團團員年齡、專業素養各不相同,可以從不同的基層工作入手,扮演和體驗修複師、工程師、标本管理員、陳列設計師、保安等不同的工種、角色。這些基層工作分别對應了博物館具備的征集、保管、研究、展陳、教育等功能。他們實地體驗這些工種角色的職責,與博物館從業者進行對話、互動,從而帶領觀衆了解博物館的日常。經由節目的講述,北京這座博物館之城第一次全方位多角度地走進社會大衆視野,激發了公衆對博物館文化和文化遺産方面旺盛的文化需求,不失為一種文明傳承展示的有效方式。
《博物館之城》在選取展陳内容上也别出心裁。在衆多博物館中,主創團隊擇取具有代表性和差異性的“案例”,比如北京藝術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徐悲鴻紀念館、國家動物博物館、中國紫檀博物館等,涵蓋了曆史類、自然類、人物類、古建類等多種博物館類型,既體現豐富性、趣味性,又體現專業性、知識性以及不斷發展的博物館建設理念,可謂對北京博物館近年來事業發展水平的集中展示。
節目還注重體現博物館建設的人文理念。今天的博物館已從傳統的“珍寶館”單一定位中跳脫出來,成為一所注重曆史積澱和當下性結合的社會大學。節目體現了這種變化,在從常識性和時代性角度出發展示博物館具體收藏的同時,也闡釋了博物館的陳列理念、運營模式,關注館和物、館和人、人和物的關系。其中,創作者對人的關注,成為節目的一大特色。鏡頭裡活躍在博物館各個角落的人物,展現出文博界的生動氣象,也展現出當代中國普通人的職業素養。
《博物館之城》受到各界好評,讓大衆看到了電視媒體對文博知識創新解讀和精彩呈現方面的優勢。相信随着該節目的成功,将有越來越多優質文博類節目湧現出來,讓沉睡的曆史和靜止的知識活躍起來,讓博物館和博物館背後的故事走到前台,為大衆所知曉、認同和喜愛,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潤物無聲地浸潤着人心。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07日1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