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朝曆代都十分重視武将的選拔,就連重文輕武的宋朝也不例外。
那麼,古代選拔武将的考試都考什麼呢?
武舉制度創始于唐代,武舉的興盛是明清兩代,特别是在清代。
通常來說,武舉考試設七個科目,各有具體标準。
一為長垛,即遠距離徒步射箭;
二為馬射,即騎在馬上射箭;
三為馬槍,即騎着馬使用長矛挑刺;
四為步射穿劄,即射箭穿透铠甲;
五為翹關,即舉重;
六為負重,即背米五斛,行走二十步;
七為才貌,即身高六尺以上,說話流利,應答如流。
早在唐朝武則天時期,武舉主要選拔将才,與文舉比較,其重要性不及文舉,武舉出身的地位也不及文舉的進士。
那時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等,武力值很重要。
到了宋朝,随着火藥的應用逐漸頻繁,武功再高的戰将也擋不住火器的進攻。
因此宋代規定武舉不能隻有武力,還要考問軍事策略,比如孫子、吳起兵法等。
到明朝,明朝武舉制度一直沒有确定下來,直到成化十四年,根據太監王直的建議,以文科為例,設武科鄉、會試。
這時候考試内容主要是馬步弓箭和策試。
武舉考試真正的創造性提議變革則是在火藥武器十分廣泛的萬曆末年,對武舉考試也有了創造性的提議。
有朝臣主張設“将材武科”,初場試武藝,内容包括馬步箭及槍、刀、劍、戟、拳搏、擊刺等法;二場試營陣、地雷、火藥、戰車等項;三場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悉者言之。
這麼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提議,可惜并沒有引起朝廷重視。
到了清朝,武舉的重視程度大為加強,武官科舉出身者數量不斷增大,在軍中占有很大比例,制度日益嚴密,錄取相對公正。
因此,民間習武者争先恐後參加武舉考試。
清代武舉為國家提供了大批人材,其中産生了不少傑出人物。
共分四級:
第一級應試者成為武童,考試通過稱為武生,對應文科的秀才;
第二級稱鄉試,隻有武生才能參加,通過者稱武舉人;
第三級是會試,通過者直接參加;
第四級考試,殿試。
對武将的功夫要求極為嚴格,分為三項:、
第一項,拉硬弓。
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另備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應試者弓号自選,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滿為準。
第二項,舞大刀。
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号,要求揮舞自如。
第三項,石礩子。
即專為考試而備的石塊,長方型,兩邊各有可以用手指頭摳住的地方,但并不深。
分為三号:頭号三百斤,二号二百五十斤,三号二百斤。
可以說清朝武舉武進士幾乎都是十足的武功高手。
但是鴉片戰争以後,頻繁的禦侮戰争中,顯露出武舉人材不能适應新的戰争,大刀長矛騎馬沖鋒怎麼能夠擋住洋人的火槍大炮?
因此,與清帝國相始終,武舉就沒落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