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優秀藝術家。點擊藍色藝盤書畫
···
ARTIST • LU XIAOFENG
盧曉峰
▼
···
ARTIST • LU XIAOFENG
他系列
▼
《他系列》組畫是在秋天開始畫的,當時是2016年的夏天,我們幾個朋友加司機六個人開着車一路從山東去了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在那兒轉了九天左右。
他系列之一 70x50cm 紙本 2016年
模特是和我們一起的青年書法家小莊,這一系列作品是根據他的形象創作的。畫這系列作品的時候,我正想在語言上做稍微調整,因為之前的作品畫得太過平淡,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太把人當作人去畫了。作為觀衆來看一幅畫的時候,認為就要把一個人畫成一個人的樣子,看着也比較舒服的。但是當把畫人當作一個職業來對待,每天都機械地重複一樣的畫法時會感到非常枯燥,而且缺少樂趣。畫畫需要經常調整自己的繪畫語言,這樣畫起來才會有樂趣,才能持久的繼續做這件事。
他系列之二 70x50cm 紙本 2016年
當時對倫勃朗特别感興趣,我從他的油畫,特别是素描中,吸收了好多營養。我特别喜歡他畫的素描,他運用的光影并不是我們初學畫畫時老師教的那種,要照顧整體關系,三大面、五大調子、亮部、暗部,中間色調一定要分的清楚。我發現他的光影運用非常自由,整個明暗關系也不會按照某一個固定光源來處理,完全是根據需要處理,很像我們中國的散點透視,或者說從心所欲不逾矩。
有時候我們評價西方的繪畫,都會給它下一個比較僵化的概念,要使用焦點透視、用固定的光源。其實我們看大師的繪畫作品,他們完全不按這個套路來。任何一種藝術或者技術,到最後反而不去考慮套路化的東西,把一招一式學完之後,再把它們忘記,最後無招勝有招。
他系列之三 70x50cm 紙本 2016年
帶着這樣的想法,開始了這趟旅程,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小莊的形象特别好看,從繪畫角度來說非常入畫。所以當時在車上、包括在旅館裡時,畫了一些他的速寫,以前畫速寫的時候很少用調子,之後發現隻用線描繪還是少了些東西,就把調子運用上了。因為調子可以營造明暗關系、光影的變化,營造出很多用線達不到的氛圍和效果。
他系列之四 70x50cm 紙本 2016年
當時的旅途對我來說是特别珍貴的,因為平時都在畫畫,這場旅行打斷了我的正常生活,使我可以停下來跳出原來的生活範圍,腦子也就更加清醒了。
他系列之五 70x50cm 紙本 2016年
旅途中針對小莊畫了些速寫、拍了照片,包括在車上的各種場景,有他睡覺的、睜着眼的、擺拍的,形象都非常生動,特别能勾起人繪畫的欲望。回來之後就開始着手畫,接小莊的形象做一些實驗,開始的時候沒想要畫太大尺幅的,也沒想畫全身,想先畫一個頭,在頭上做文章,打破慣有的繪畫操作方式,更加準确的是一種觀察或思維方式,做一些改變或者說是破壞,把原來那種相對完整、相對套路化的畫法硬性的切斷一下,從裡面尋找新的可能。
他系列之六 70x50cm 紙本 2016年
在畫的過程中,幾乎每一張畫,無論是色調還是表現形式,特别是明暗灰關系的安排上都做了一些調整,找不到兩張完全一樣的色調關系。可能單純看的時候不會感覺到這些,但是如果把畫解剖開來,把繪畫構成元素單獨拆解開來看的話,就能看到這個關系。特别是光影的變化,有時候我會把額頭處理成一個重的,把顴骨、下巴、脖子處理成亮的。有時候會把關系反過來,臉的左半部分是黑的,右半部分是亮的。有時候整個臉是亮的,背景是黑的,或者整個臉是黑的,背景是亮的,做了好多嘗試,逼迫着自己打破以前繪畫的一些禁忌。每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一個習慣,這個習慣慢慢就養成肌肉記憶或者說思維的固化方式,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不由自主的就會按照套路去做。其實畫畫也是這樣,尤其是在處理色調關系的時候,我們可以找一個畫家的作品觀察,把它解剖來看它的色調關系,有時候從額頭到鼻子、到嘴、脖子中間交界線會重一些,亮部處理的少一點,暗部處理的多一點。大部分畫家的畫,拿出十個頭來看話,排除掉形象的不同,從抽象的色調關系來看其實是一樣的,這樣畫起來相對保險一點,能夠畫成一張很完整、很有把握的畫,但這樣失去了繪畫的一些意外性和樂趣。
他系列之七 70x50cm 紙本 2016年
畫一個頭像本身牽連關系少,布局相對單純一點,思維面可以擴的更廣一些,能夠發現許多新的可能。畫大畫的時候,很難做一些突破性特别大的嘗試,因為風險太大,畫壞了整張畫就廢了。而且大畫修改的餘地要少一點,它不像小畫,畫廢一點可以把其他地方修補完整,或者組成另外一張很有意思的畫。每一個畫家的每一次突破,多多少少都有這種意外性,尤其在山水畫裡更加明顯,在人物畫裡面相對少一點,所以我就把這個思路轉嫁到人物畫裡面,營造一種将錯就錯的感覺。
他系列之八 70x50cm 紙本 2016年
完成這些作品之後,我通常将其扔一邊,隔一段時間再拿出來看, 這張畫和自己的關系要疏遠一些,這樣看會更理性一點,它的優點、缺點會更客觀地呈現出來。這個系列也是這樣,裡面嘗試性的東西有很多,尤其在色調關系上反差太大,覺得很不适應、也不舒服,隔段時間拿出來再看發現這組畫對我來說價值還挺大,因為它開啟了很多新的可能,發現原來還可以這樣處理畫面關系。在思維方式上開辟新的可能,逐步擺脫程式化的東西,或者說畫起來更自由一點。
我覺得自由是畫畫非常好的、非常可貴的狀态,是很多畫家一直在努力追求的一種境界,說起來很容易,但是畫起來很難。我畫畫也是一步一步從受法約束到形成一種肌肉記憶或者本能反應,看到什麼東西就不用再去考慮怎麼畫的狀态,覺得這筆自然應該那樣走,這樣畫起來會特别自由。
他系列之九 70x50cm 紙本 2016年
這組畫的優點是在色調關系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最主要的是在思想上打破原有的禁忌,創造了新的可能。在這組頭像畫好之後,還用小莊做模特畫了四張接近全身的像《卡卡西系列》,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往下延伸,把在頭像上得到的啟示轉嫁到全身像裡面,畫全身像牽扯的問題會更多,比單純畫一個頭像更難 。值得說明的是從頭像到全身像、到後面的群像,這個關系一直都在。
例如在一個頭像上我會把上半部分的臉畫成重的,下半部分留成白的,當轉嫁到整個人身上的時候,我會把腿畫成白的,整個上半身都畫成黑的,或者整個左邊畫成白的右邊是黑的,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不停的有這種明暗變化。這給我開啟了一個新的表現領域或者新的可能,轉嫁到群像上來也是這樣,例如中國的傳統山水,像李成、範寬、王蒙等等,西方的油畫像倫勃朗、魯本斯、凡戴克都是這樣的。尤其是素描草圖我們更能看出這種變化,整個大場景裡面有二三十個人,可能有十個人處在一個亮的裡邊,另外十個人處在一個暗的裡邊。 作品從60cm乘40cm會擴大到6m乘4m,甚至60m乘40m的畫。人由一個頭擴展到幾十個人甚至上百人,但是關系其實是一樣的,由小見大,把思想裡邊的一些禁忌打開之後就會一通百通。
他系列之十 70x50cm 紙本 2016年
之前有個展覽展出了幾幅頭像作品,我在展廳裡仔細觀察尋找它的優缺點,看有什麼地方值得保留、有吸引力,第二遍完全站在一個對立的角度來找它的缺點,尤其是看自己的畫的時候。在展廳裡看自己的畫和在畫室裡是完全不一樣的,畫和作者的關系會疏遠一些 。
他系列之十一 70x50cm 紙本 2016年
中國畫的用筆是以寫為主,筆筆分明,哪怕不停的積墨、積色,但是積的每一層在用筆上都會起、承、轉、合,有一個比較明确的、很肯定的用筆路徑,或者說下筆方式。但這組畫太注意色彩和光影的關系,很多用筆不是特别清晰。從那之後,我又做過一些用筆的嘗試,去一個朋友那裡借了幾張張志民先生的山水畫,在畫室臨了兩天,練勾線從起到轉,那兩天收獲特别大,後面把它放到人物畫裡再做調整,用筆就清晰很多,克服了《他系列》裡用筆上問題 。
這個系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收獲,在色彩上對幹筆的運用有了新的體會,之前都是打濕了趁濕畫,後來發現倫勃朗把幹的和濕的結合起來,頭發胡子包括臉上幹筆效果特别好,所以決定用幹筆試一下,包括在用筆上用了油畫筆 ,适合幹皴。這組畫裡面也用了好多幹的油畫筆的筆觸,特别頭發上,幹濕放在一起,對比效果特别好,黃賓虹曾經說過“幹裂秋風潤含春雨”,就是這個意思。
他系列之十二 70x50cm 紙本 2016年
這個系列,從開始産生到畫的過程中最大的體會是畫畫可以更加自由。隻要把規律性的東西把握好,怎麼畫都可以,畫的越自由想的越少。尤其是别人來分析你的畫,他會發現很多無法用規律性或程式性去概括的東西。我看一些大師的作品時,可能剛找到某一張畫的規律,到下一張卻又完全颠覆,找不到套路和規律,這讓人很困惑 ,但也讓你由衷地敬佩,更加去喜歡這個人的畫。最近三個月,自己對于繪畫又有了新的認識,更加自由,少去想而去多做,隻要功夫下到了,自然而然就會出效果。
每年都會畫一些小畫,都是針對某一個問題去畫的,有時候是針對色調、顔色,有時候針對用筆,我覺得這是一種很有效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
獲取更多優秀藝術家,點擊藝盤書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