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你知道以德報怨的真正含義嗎

你知道以德報怨的真正含義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8 03:15:50

  你知道以德報怨的真正含義嗎(被誤傳千年的以德報怨)(1)

  文/月月 正心正舉特約作者

  “以德報怨”一詞出自《論語》,曆來被人解讀為寬容之舉,被認為是倡導人們在面對他人的傷害時要學會寬容和原諒,要用自己的德行、胸懷來感化對方。

  但事實上,這樣的理解不過是斷章取義,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其實,“以德報怨”一詞出自《論語.憲問》,是孔子與其弟子的日常對話。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你知道以德報怨的真正含義嗎(被誤傳千年的以德報怨)(2)

  意思是,假如你用善行來回報惡行,那用什麼去回報善行呢?所以正确的方式應當用公正的态度去回報惡行,而用善行來回報善行。

  人們對“以德報怨”的誤讀,從根源上來說,是對孔子“仁愛”思想的錯誤理解。

  儒家思想即便對今天的中國依然有着重要的影響力,而《論語》也一直被奉為為人處世之圭臬。

  那麼,孔子的這句被誤傳千年的言語究竟對今天的中國有哪些啟示呢?

  01

  以直報怨,是人人當有的責任意識

  以直報怨,并不是睚眦必報,以牙還牙。一些人誤讀了孔子的“以直報怨”,認為對方對你做了什麼壞事,你就要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但事實上,這樣的做法并不是“以直報怨”,而是“以怨報怨”。

  孔子所宣揚的“以直報怨”,關鍵落在了“直”字上。

  朱熹曾說:“直道,無私曲也。”在面對惡行時,要沒有私心,不必用“德”去回報,也不能過分的打擊報複,而是要公正地對待。

  《随想錄》中巴金敢做敢說,用正直和坦蕩面對不公平的世界,他用真實的筆,點亮了多少人靈魂的燈塔;

  崔永元作為一名無畏權貴的勇士,敢于曝光社會的黑暗面,成為社會上最有骨氣的一股清流。

  這些人用“以直報怨”宣揚了責任意識。

  是德,就要湧泉相報;是怨,就要坦蕩指出。

  寬容本身并沒有錯,但一味地寬容,就成了姑息養奸。畢竟世間最可怕的并不是壞人的嚣張,而是好人沒有底線的寬容。

  02

  好人主義,正在危害中國社會

  很多人誤讀孔子“以德報怨”的思想,誤以為孔子所說的“仁者”是“老好人”,但事實上,孔子最讨厭的就是老好人。

  在《論語》中曾記錄了孔子和子貢的一段對話。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曰:“鄉人皆惡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孔子認為什麼樣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好人?鄉裡的好人喜歡他、壞人讨厭他的人才是好人。

  可見孔子判斷一個人的德行,并不以衆人的好惡為依據,而是以善惡為标準,孔子在原則問題上是從不妥協的。

  馬丁·路德·金曾說:“最大的悲哀不是壞人的嚣張,而是好人的過度沉默。”

  孔子也曾說:“鄉願,德之賊也。”

  《人民的名義》中孫連成自知升遷無望,心灰意冷,每天看星星看月亮,隻求一團和氣……如此事例,屢見不鮮。

  你知道以德報怨的真正含義嗎(被誤傳千年的以德報怨)(3)

  宣揚“以德報怨”,其實是在宣揚“好人主義”。而“好人主義”從根本上其實是“個人主義”。

  失之于軟,失之于寬,就是社會許多問題不斷産生的重要原因。

  03

  以德報怨,是拿來要求自己的

  誠然,以德報怨确實是人類應當追求的終極價值,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最終方向。

  但孔子畢竟是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所以“以直報怨”也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的。

  畢竟無論是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還是今天的現實社會,作為普羅大衆的我們都很難做到“以德報怨”的寬容胸襟。

  因此孔子提出的“以直報怨”,宣揚的是一種“懲惡揚善”的精神,是為了鼓勵人們行善去惡,引導社會往有秩序的方向發展。

  實際上,當一個人的道德高尚得違背了基本人性,那麼很可能他隻是一個沽名釣譽的僞君子。

  如嚴嵩,在升官之前,就以守孝的名義為自己炒作,終于在嘉靖年間平步青雲。位極人臣後的嚴嵩,又反過來用各種“道德鍊條”綁架底下的官員,但實際上這位嚴嵩大人,恰恰是一個把壞事做盡了的小人。

  而如果在民衆的道德境界還未足夠高的情況下就過分鼓吹“以德報怨”,則容易誘發人沽名釣譽,或者造成“道德綁架”的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一些“熊孩子”,做出各種過分的事情,可是家長卻說“孩子小,大人要寬容他”,這不就是一種将“以德報怨”要求于他人的行為嗎?

  因此我們可以把“以德報怨”作為對自己的要求,作為提升個人道德境界的努力方向,但絕不能作為對别人道德的要求。畢竟道德從來都是拿來約束自己,而不是拿來要求他人的。

  04

  以德報怨适合個人,不适合法律

  去年,網絡上的一則新聞引起了熱議。

  安徽一位初三學生小何看到一老太太過馬路時摔倒便前去攙扶,沒想到老太太一口咬定是小何撞了她。後來經過交警勘察,證實了小何的清白。

  善良的小何以德報怨,不計前嫌,最後還向這位經濟困難的老人捐款了一千元。

  此事一出,很多人都誇贊小何的善良和胸襟,但我們也要想一想,老人的訛人最終沒有付出代價,反倒賺了一千元。

  行惡風險如此之低,難道不會對社會風氣造成不良影響嗎?

  其實,真相和法律永遠是寬恕的前提。小何可以以德報怨,但法律不能以德報怨。

  小何願意冰釋前嫌,是她個人道德高尚的表現,理應贊揚,但如果法律沒有對老人施加懲戒,那麼背後的是非觀必将扭曲。

  如若凡事都用“以德報怨”來衡量,那麼社會的是非對錯及價值觀必然會變得模糊,而世道變壞,也成了必然。

  被誤讀了千年的“以德報怨”,仍在悄無聲息地影響着今天的中國人。

  看電視上,不就有各種電視劇在宣揚道德至上的“白蓮花”、“瑪麗蘇”,無論他人如何對待,她都以德報之,最終收獲了愛情與幸福嗎?這樣的價值觀并不是在宣揚善,而是在縱容惡。

  實際上,以德報怨隻能作為個人道德努力的方向,絕不适合作為社會應當鼓吹的價值觀。

  隻有“以直報怨”,公平坦蕩,才有利于社會規則的建立,才有利于今天中國法治社會的健康發展。

  ·end·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

  文章版權歸本平台所有 轉載請聯系“正心正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