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9-12 19:02:05

  引子

  電影公映快半個月了,票房也已經8億 ,這個時候聊《懸崖之上》,或許,晚了點?

  喜歡的厭惡的、驚喜的敗筆的、一刷二刷的壓根不感興趣的,不管你是哪個吧,反正關于這電影的讨論,看起來已經結束了。

  最後,不妨我來給這讨論收個尾:

  因為國内難得看到一次“影劇雙版”的創作,在二刷了電影,并用三天時間刷完40集《懸崖》後,我發現給電影和劇做一番對比,是一個很有趣、也很有必要的事情。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我對比了影劇兩版)(1)

  這裡面有一些支持對比的理由:

  比如影劇兩版的編劇是同一人,都是全勇先;比如兩版并非是簡單粗暴的“一菜兩吃”,形式上花了心思,簡單說,電影更像是劇的一個番外;再比如,它們的整體口碑都不錯,都被視為國産諜戰片和諜戰劇的優質代表。

  以及,電影版可是出自張藝謀這個級别導演之手。

  所以這個對比,目的也不在于分出個誰好誰糟——雖然有對比就一定會分高下——而是我試圖和大家讨論,當老謀子都屈尊降維搞藝術了,那麼小到諜戰類型,大到影視創作,中國電影到底還有多大的上升空間?

  未來,希望和絕望,哪個更多一點?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我對比了影劇兩版)(2)

  命題看起來很有野心,但其實,對一些人,或許你現在就已經清楚我最後的結論了。

  要說在前面的是,被廣泛稱贊的表演,我就不在這對比裡多說了,也是因為,無論影劇,除了極個别,演員大都很好,又穩健又不乏亮點的那種好。

  硬要分個高下的話,同一個人物,我會更喜歡于和偉這版周乙。

  倒不是說張嘉譯演技被比下去了,而是電影版的确給了周乙這個人物更多出彩的瞬間,而這些細節的魅力,也通過大銀幕被放大了不少。

  說起來,這就是電影的優勢吧。當然前提是,演員得接得住。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我對比了影劇兩版)(3)

  1.

  故事:闖關遊戲vs養成遊戲

  2012年的《懸崖》,算是05—14那個諜戰劇黃金十年尾聲的代表作,僞滿洲國的背景是它的最大亮點,時間跨度從1939年到1945年,男女主“假夫妻”的設定則有點類似《潛伏》。

  如果說劇相比電影的優勢在哪,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劇有更長的篇幅、更大的空間,以及更從容的姿态去完成叙事。而以劇為對标的電影,劇本創作起來顯然很考驗編劇切入故事的視角。

  這也是我認為《懸崖之上》劇本做得不錯的地方:

  故事保留了周乙、高彬一正一反兩個核心,加入了張憲臣帶領的四人特工小隊,主線則是拯救人質的烏特拉秘密行動。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我對比了影劇兩版)(4)

  40集的劇,容量夠大,于是可以對僞滿洲國做一個長達六年、多方勢力混戰的全景呈現。

  120分鐘的電影,篇幅有限,那就截取一個時間點,以一個行動串聯起敵我雙方。

  加上劇的故事本就有一個五年的空窗期,電影大可以視為周乙在這五年裡參加的諸多行動中的一個——也就是我前面的提到的,番外的概念。

  所以,影和劇的故事對比,用遊戲形容的話:

  電影像一個闖關遊戲,主角登場,目标明确,直奔主題,正面開撕;劇則更像一個養成遊戲,我們看着男女主這對假夫妻從陌生到熟悉,直到建立起超越愛情和親情的革命情誼。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我對比了影劇兩版)(5)

  這兩個選擇都非常好,也是影劇兩版都拿到高口碑的基礎。而如果我們對比得更仔細,兩版的優缺點就都慢慢顯現出來了:

  比如諜戰細節的刻畫,雖然劇有篇幅的優勢,但電影明顯要做得更好。

  就拿特工之間如何完成接頭這一點,電影給出的形式就遠比劇要豐富。這既和影劇不同的側重點有關系,也因為電影作為放大的藝術,對細節要求更為苛刻。

  而如果以諜戰迷的視角來看劇,的确難掩粗糙。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我對比了影劇兩版)(6)

  再比如,對時代背景的呈現,劇反過來又比電影做得出色。

  時代背景和社會氛圍,雖然在影劇中都不是重點,但其重要性不亞于諜戰這個核心元素,如果諜戰是基礎,那麼時代背景就是讓作品更進一步的拔高。

  單論制作水平,劇當然根本無法和電影相提并論,不過在時代刻畫上,幾個一閃即過的點睛非常值得一提:

  張平鈞和女朋友坐火車去給抗聯送情報,車上一個孕婦暈車嘔吐,路過的憲兵看到嘔吐物中有米,這個孕婦就被抓走了。

  這個插曲和主線故事毫無關系,但台詞提及的這個僞滿洲國的“米谷管理法”,一下子就讓我們看到了當時是怎樣一個嚴酷的社會環境,對故事的理解和代入也就更深了一層。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我對比了影劇兩版)(7)

  再說一個更是一閃即過的細節:

  1944年末,哈爾濱街頭,一個憲兵正在撕電線杆上紀念南京大屠殺六周年的傳單。

  幾秒鐘的鏡頭,一個再細微不過的動作,帶出的信息量和時代氛圍,精準、高效。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我對比了影劇兩版)(8)

  帶着這個預期來看電影的話,就難免會失望了。

  二刷之後,我可以肯定,《懸崖之上》中對30年代僞滿洲國的社會描寫,基本為零。對一部以曆史為底色的諜戰片而言,這個選擇還是有些緻命的。

  因為曆史感的幹癟,甚至缺失,漫天大雪的哈爾濱,就變成了一個包裝精緻的舞台,正反雙方則是各帶表演任務的演員。

  這對電影表達的傷害很明顯,不僅沒了那種現實吞沒人性的鋒利,更是缺少了反思的力量。

  于是,整部電影,也就真的成了一個按部就班的“闖關遊戲”。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我對比了影劇兩版)(9)

  2.

  人物:都是死人,有啥不同呢?

  對比完故事,我們再來看人物。

  編劇全勇先自己之前就說過,諜戰類型,人物刻畫才是第一位的。從影劇兩版來看,他也的确堅持了這個原則。

  寫人物,那麼無非就是兩點:

  一是人物成長,二是人物關系。

  從這兩個層面來對比,可以這麼說,劇對電影都是碾壓的。

  先看人物成長,這部分電影有天然劣勢,畢竟整個故事的跨度不過數日,而在劇這邊,一個明顯的人物成長,就是宋佳飾演的女主顧秋妍。

  從剛出場時的菜鳥,甚至連連犯錯的豬隊友,一路成長變化,都觀衆一步步看在眼裡。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我對比了影劇兩版)(10)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我對比了影劇兩版)(11)

  但必須得說,在諜戰這個類型上,人物關系遠比人物成長要重要得多。

  劇在人物關系上,最為關鍵的是一組三角關系,也就是男女主這對假夫妻,和男主原配妻子這三個人物。

  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設計,當特工這個身份使得原配必須看着丈夫和其他女人演起假夫妻,這裡面的戲劇沖突,甚至都不需要多做文章,單是把這三個人擺在一個畫面裡,那份微妙就快要沖破熒屏了。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我對比了影劇兩版)(12)

  而對這組關系,編劇真正的殺招留在了最後。

  30集之後,幾乎所有核心沖突都是圍繞這個三角關系展開,且不疾不徐,步步為營。

  先是安排男主原配被捕,這裡一個很抓人的點是,男主作為卧底,要審問自己的老婆,并且眼睜睜看着她受盡各種酷刑。

  這裡最妙的是:

  越是内心翻江倒海,編劇呈現的反倒是一片平靜。

  兩個人面對面坐着,一問一答,不需要多麼激烈,但觀衆這個心早就全程揪緊。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我對比了影劇兩版)(13)

  再往後,劇情圍繞拯救原配、和男女主如何脫逃展開。

  先是女主和男主六年生死與共,拒絕自己逃走,再是當原配被成功救出,男主打算和家人逃出生天時,女主這邊孩子又被日軍抓走,男主反過來,抱着必死的決心,再入虎口。

  這個設計,有觀衆可能覺得狗血,但單純從人物關系的設計看,真是被編劇玩出了花樣,每個人物的戲劇價值都被最大化地榨了出來。

  同時,如果真的能看進去,也還是會被男女主這份情誼打動。在那樣一個非常年代,個人生死乃至個人家庭的生死,都被抛在了身後,這份為了信仰付出一切的大無畏精神,亦是整個劇的情感内核。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我對比了影劇兩版)(15)

  劇最讓我動容的,是大結局的最後一幕。

  男主隻身赴險,最終被捕并執行槍決。我以為結尾畫面會收在一個空鏡,配一聲槍響,但導演就是讓我們實實在在看到了男主死去的過程。

  沒有任何煽情和美化,但這個寫實和殘酷帶來的震撼,着實讓我唏噓了好久。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我對比了影劇兩版)(16)

  而編劇的煽情,安排在了男主死去之前。

  他和自己的養女見了最後一面,這一刻,整整40集都理智鎮定、不動聲色的男主,終于控制不住自己,抱着女兒大哭起來。

  這就是編劇的高明,明白煽情要用在刀刃上。當張嘉譯和女兒抱頭痛哭,沒有人會頂得住這生離死别的殺傷力。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我對比了影劇兩版)(17)

  我們反過來再看《懸崖之上》。

  應該說,劇在人物關系上的技巧,勝在對人物情感的成功把握,而電影在這方面,顯然是有所缺失的。

  數了數,電影中一共有10個主要人物,四個特工vs四個特務,再加一個卧底(于和偉)vs一個叛徒(雷佳音),正好是一個五對五的均衡格局(不算出場就挂掉的沙溢)。

  那麼在這其中,最核心的人物關系是什麼呢?

  是特工的夫妻情?戰友情?還是卧底身處險境的鬥智鬥勇?

  好像,都不是。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我對比了影劇兩版)(18)

  從叙事節奏來看,張譯是前半的主線人物,當他被捕後,于和偉接棒。從劇作層面這其實是編劇自己給自己設了個難題,因為這意味着上半場的積累都作廢了,一切又要從下半場重新來過。

  而對比來看,上半場無論是火車脫困,還是張譯尋子,幾對人物關系都算是玩出了一定的娛樂性和緊張度,且拓寬了人性在善惡之外的維度。

  但到下半場,遺憾就出現了。

  應該說,在張譯這個人物失去作用後,下半場的核心戲劇點有兩個:

  一是小分隊剩下的三個人之間的關系;二是卧底與小分隊之間的關系。

  但一直看到結尾,編劇都沒有在這兩個最能産生戲劇沖突的地方發力。劉浩存的人物完全淪為工具,秦海璐和朱亞文也隻是按計劃執行任務。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我對比了影劇兩版)(19)

  電影我最喜歡的一個段落,是受傷的張譯在車内和于和偉的那一場托孤戲。寥寥幾句,不僅帶出了兩人過往的情誼,也把那種生死訣别拍得沉穩大氣。

  這樣藏于暗處不得明發的戰友情,其實完全可以在後面繼續使用。遺憾的是,受限于電影劇情必須快速推進,這部分就被擱置了。

  這也導緻朱亞文的犧牲,情感力道上就沒那麼強了。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我對比了影劇兩版)(20)

  事實上,諜戰片,尤其要利用好的,就是人物的死亡。

  這裡《懸崖》有兩個細節做得非常好,值得拿出來一說。

  一個是男主原配被捕,按特工的規矩,為了不吐出秘密都要服毒自盡,但編劇在這設計了兒子前一晚看出不對,把藥給換掉了的戲碼,這就給特工的死而不得,多了幾分命運的唏噓。

  

  另一個細節,是劇中一個小配角任警官之死。

  這個人物雖然是反派,但本性不壞,也因為是男主一手提拔起來的,和男主的感情很是深厚。

  但編劇很明白,越是這樣的人物,就越有死亡的價值。

  當劇情走到,男主原配被捕,因為任警官見過她,所以男主不得不将他暗殺,這個人物的死亡,情感上的殺傷力就很強了。

  即,讓一個亦正亦邪的人,必須去死。

  當他越是表現出對自己所作所為的悔過、對人生有了更宏觀的思考,觀衆就越對他的不得不死感到惋惜。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我對比了影劇兩版)(22)

  所以整體上,人物作為諜戰類型關鍵中的關鍵,《懸崖之上》雖然靠着一衆演技派撐起大半的場子,但那種極端環境下,因為身份而帶來的命運不定,繼而引發的更複雜的波動和更幽暗的人性,還是因為編劇的主觀選擇,而沒能真正呈現出來。

  包括被拆成兩組的四人小分隊,兩對情侶被拆開之後,四人之間兩兩配對的人物關系,都有很強的發展空間,可惜編劇始終未在這上面多使使勁兒。

  所以,電影整體呈現出的“爽完即忘”的遊戲感,除了因為前面提及的背景缺失,也和情感和關系的缺失關系密切。

  3.

  争議:與審查、時代和解的張藝謀

  那位說了,編劇都是全勇先,怎麼表現水準不太穩定?

  抛開個人水平,也是因為,電影和劇,本身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創作類型,全勇先第一次做電影編劇,這倒也解釋得通。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我對比了影劇兩版)(23)

  編劇全勇先

  到這,我們或許就要聊到今天讨論的關鍵了。

  《懸崖之上》作為一部國産類型片,當然很好,不過在和《懸崖》做了一番對比之後,尤其現在五一檔熱度已過,我們更應該看到其背後呈現出的關鍵問題:

  故事層面,是時代背景與社會環境的缺失;

  人物層面,是核心關系與關鍵情感的缺失。

  而這兩個缺失,在我看來——做一個認真思考、但也不負責任的推測——很可能是導演張藝謀有意識的主動選擇。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我對比了影劇兩版)(24)

  雖然張藝謀的風格向來是宏大影像、而非宏大叙事,但他一定明白,社會氛圍對《懸崖之上》有多重要。

  為什麼主動忽視社會環境的營造?

  或許是因為,故事裡每多一分時代背景和社會氛圍,電影就多一分過審時的潛在風險。

  情感和人物關系上的弱化,想來,也和創作時對審查的顧慮,不無關系。

  畢竟,如今的國産電影,越是大制作,越要在最開始就保證過審,那麼這方面的考量,影響隻會越來越大。

  随便舉個例子,有人覺得電影中的高彬,遠沒有劇中的高彬那樣豐滿複雜,但從過審的角度,如果電影真的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有人性的特務大反派,這個風險高低,可就真的不好判斷了。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我對比了影劇兩版)(25)

  所以,社會環境缺失,那就用更具視覺沖擊的自然環境去填補;情感和人物關系缺失,就用分段的小标題、和快速緊湊的叙事節奏,來分散觀衆的注意力。

  這些很多人眼中的亮點,在我看來,不過是老謀子拿來“遮羞”的planB而已。

  當然了,一定有人覺得我在過度解讀,煞有介事,但電影就是這樣,拍出來之後,就不再屬于創作者,而屬于每個觀衆了。

  一部電影的成敗,肯定沒那麼重要,但以《懸崖之上》為參考,我的擔憂是:

  當自我審查、适應審查的觀念已經浸入到大多數創作者的體内,未來的國産類型片,票房上限可以無限期待,但這個藝術上限,真的是肉眼可見了。

  這不是對創作者的批評,他們已經夠難了。

  我在批評誰呢?

  其實我也不知道。

  結語

  最後,多說幾句張藝謀吧。

  在之前接受采訪時,老謀子說,自己不想做大師,隻想做個職業導演。

  因為連着有好幾部作品出來,且質量都不低,加上輩分和履曆在那擺着,所以他說這個話,我還是挺觸動的。

  有人覺得,張藝謀老了,雄心壯志沒了;也有人覺得,老謀子在給年輕人做榜樣,行業需要這樣帶頭敬業的大前輩。

  我倒沒這麼極端,被觸動更多是因為,我确實能感受到,導演本人對電影這門藝術的熱愛

  懸崖之上影片部分截圖(我對比了影劇兩版)(26)

  在這個電影将死的時代,還有導演如此愛電影,還有觀衆願意愛電影,那或許就像電影裡的“烏特拉”一樣:

  絕望之後,希望還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