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春秋戰國時期的嬴姓

春秋戰國時期的嬴姓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8-14 09:21:43

  上次說到周武王滅商以後對功臣和弟弟兒子以及三皇五帝後人進行分封,這次我們還是來探讨一下春秋時期的那些諸侯國的姓氏由來。先來說說一個處于蠻夷之地的吳國。

  他們的祖先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我前面就說過,周代的開國君王周文王是黃帝的18世孫。而周代這一支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叫古公亶父,他是個很神奇的人。他是周文王姬伯昌的祖父,他的為人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是有些懦弱的。他居住在豳地。豳地位于陝西,而與中原文化不同、以搶掠為生的西戎也處陝、甘地區。

  前文我們就已經知道,周的文化祖先是後稷,後稷相當于農業的始祖,他們特别擅長種地開墾。到太古這時,後稷其實已經沒落了十幾代了,但太古把先祖的農耕基因發展了一下,作為部落首領,他帶着妻子部民親自下場種地開墾,把部落治理得非常好。

  家有餘糧,也導緻了西戎的觊觎。

  太古作為部落首領,這時候卻似乎沒有表現出首領的威風。西戎跑來搶财物,他拱手送人。西戎又得寸進尺,帶着兵馬過來搶土地,他也不與西戎交鋒,自己先帶着家人搬家了,搬到了西岐,也就是周繁盛起來的地方。

  春秋戰國時期的嬴姓(史記諸侯國姓氏由來二)(1)

  奇怪的是太古這種在如今看起來比較慫的行為,卻并不被部民反感。部民反而全都跟着他到了西岐,西岐周邊的一些小部落也紛紛來投奔。

  在豳地,當西戎帶兵來搶地的時候,部民其實是很憤慨的。他們希望太古這個首領能帶着他們把西戎人趕走。但是太古有一個在如今看起來很不可思議的言論,他說:“西戎來打我們不過是想要我的地和人民,地和人民不過是換一個人來領導,本身沒有什麼損失,但是要是這些部民跟着我打西戎可能會戰死,犧牲别人的父兄來讓人家的子孫臣服我,這實在不是君子所為。”所以他棄城走了。”

  這種把城池拱手讓人的行為真的讓人無法理解。

  但是如果換種思維來看,若是西戎打豳地真的隻是搶奪土地和百姓,不會把百姓屠殺,太古的行為倒真的算是仁義。

  因為太古此時有地可遷,西岐是個西戎不好侵犯的地方,那時候會種地就可以帶領老百姓緻富,又可以重新發展起來,何樂而不為?況且太古那一番話,或許并不是真的想放棄那些部民的跟随,而是一番得民心之舉,不然老百姓怎麼全都跟着他跑呢?

  實際上,太古說的那番話也确實是為老百姓在考慮了。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或許可以回顧一下徐州這個地方。三國時期,徐州可以說是飽經磨難,最開始是陶謙作為徐州牧卻不明不白招惹了曹操這個煞星,為了百姓不受兵災,他快死的時候把徐州讓給劉備,結果又招來了袁術,曹操反而給劉備封侯,呂布被曹操打得來投奔劉備,後來劉備得徐州牧又被呂布搶了去,再後來,劉備又投靠了曹操,把呂布給打敗。然後,曹操還有啟用呂布的意思。被劉備一句話葬送。

  看這一段徐州得經曆就可以知道,曹操、呂布、劉備三人不過是一個成王敗寇卻沒有生死仇怨的人而已。他們都是人才,互相之間隻不過是想當對方得領導,但是敗了的話又裝得下孫子,在徐州這塊場地上争奪一個當家作主的機會,這三個人在生命上沒有任何損失,可是徐州的·百姓,還有他們手底下得那些士兵卻因為三人互相之間打來打去,死的死傷的傷。從這一層面來看,太古為了百姓棄城而逃的行為可以說是十分仁義了。

  但是,這種仁義得視情況而定。要是遇到白起這種士兵即使投降還會被坑殺,遇到項羽那種會坑殺降族的,那麼首領棄城而走就非但不是仁義,反而是令人不齒的行為了。

  春秋戰國時期的嬴姓(史記諸侯國姓氏由來二)(2)

  扯遠了,我們還是來說說太古和吳國的關系吧?

  我之所以猜測,太古遷地的行為其實是一種策略,因為他是一個很有遠見的人。

  太古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太伯、二兒子仲雍,小兒子季曆。太古還沒有想過從兒子裡面找繼承人,卻看到老三生了他的孫子姬伯昌之時,有些祥瑞之兆,于是就疑惑地說了一句:“我這個孫子,以後可能會讓我族興旺起來啊!”

  這話太伯和仲雍一聽就知道老爸是想把首領的位置傳給老三了,他們也不讓老爸為難,兩兄弟就跑到了蠻夷之地,學戎人披頭散發,搞紋身,以蠻夷的習俗生活,以此主動表示放棄繼承的意思。

  而實際上,周王朝也确實是靠着姬伯昌發展起來了,太伯從嬰兒時期就看出他的能力也是牛逼,也說明了太伯不是單純的仁,他其實是很懂得收攏人心,也很懂得心術,很有遠大眼光的。

  好吧,還是偏了點題,說回吳國的發展史。

  前面說太伯和仲雍兩兄弟為了讓弟弟繼承老爸的爵位,自己跑到了蠻夷之地,按蠻夷的習俗生活。這個蠻夷之地就是後來的吳地。太伯在那裡其實相當于開疆擴土去了,因為他自己搞了個封号,句吳。

  不過,太伯沒有子嗣,就把位置傳給了弟弟。

  等到周武王滅掉殷商準備分封有功的功臣兄弟子孫的時候也并沒有忘記這兩個曾經給爺爺讓位的大爺爺、二爺爺,就到處找他們的子孫要給他們分封土地。

  仲雍的子孫在吳地也着實幸苦,周武王這才是太古的三世孫,仲雍這時候剩下的子孫周章、虞仲兩兄弟已經是太古的五世孫了。周章是長兄,已經繼承了句吳的君位。吳還是屬于蠻夷,所以,周武王就直接給他封了侯,還需要給一個人分封到中原之地,于是就給虞仲也封了侯,就是虞國君。

  所以虞、吳也都是姬姓。

  說起虞,大家可能有點陌生,但說起“唇亡齒寒”,大家應該就司空見慣耳熟能詳了,那麼與之相關得虢國的來曆也就有必要提一提了。

  前面我們提到的周武王分封的大多是弟弟兒子,他有些長輩也得到了分封。太古的老三兒子生下了周文王姬伯昌以後,又生了兩個兒子,一個是姬仲一個是姬叔,這兩個叔叔就被周武王分封到了東虢國和西虢國,姬仲和姬叔也就變成了虢仲和虢叔。西虢國後來南遷變成了南虢國,最後被晉獻公假道滅虢之計給滅掉了。

  春秋戰國時期的嬴姓(史記諸侯國姓氏由來二)(3)

  唇亡齒寒這個成語也就在這時候産生。

  晉獻公要從虞國借道去滅掉虢國。虞國君答應了,他的幕僚宮之奇就去勸阻,跟他說了虞和虢是唇齒相依的道理,他覺得晉滅了虢國以後下一步就會把虞國也給順道滅了。

  但是虞國君不同意,理由是,晉和他是同宗,都是姬姓,晉不會滅他。這理由就很扯了,首先虢跟晉也是同宗,虢跟晉甚至比虞跟晉更加親。

  因為虢是周武王的小叔叔的封國,晉則是周武王小兒子的封地,虞已經是周武王的爺爺輩分支了,親疏關系一目了然。

  這裡就有必要說說晉這個所謂的諸侯國。其實在周武王首次分封的時候也沒有晉開國君王唐叔虞的份。這個叔虞雖是周武王的兒子,但當時他壓根沒想過要給這個兒子封地。叔虞的母親還沒生他的時候就和周武王說他做了一個夢,夢裡上天對周武王說,我讓你生個兒子,兒子就姓虞,把唐地給他。

  這分明就是要為還沒有出生的兒子讨封的意思。等孩子出生以後,周武王給孩子取名叔虞,卻并沒有給他封地。

  而之所以給叔虞封地卻是因為還不懂事的周成王一個玩笑。周成王即位以後纣王的兒子武庚作亂,唐這個地方也亂了起來,被周公給滅了。周成王和叔虞玩耍,用一片葉子做圭跟他開玩笑說,我就用這個來分封你。

  周成王自己沒把這個玩笑當一回事,可是一個臣子聽到了,就要求周成王趕緊分封叔虞為諸侯。因為君無戲言。

  叔虞就這麼玩鬧着得了個諸侯,被封在了唐地,就變成了唐叔虞。

  如果這是真的,那麼唐叔虞恐怕是唯一一個沒有半點功勞就得到爵位的諸侯了。不過不管此事真假,晉确實沒被周武王冊封。《史記.周本紀》裡面提到過周武王死後,唐叔得到了一種好谷子獻給了周公,雖然沒有說叔虞因此得到分封,但解決糧食問題也是一種大功勞。而且,唐叔虞一開始的封地也不叫晉,叫唐,是他的兒子即位以後把國度遷到了晉水旁邊,所以把國号改成了晉。

  無論晉怎麼來的,可以肯定一點,晉和虢的關系要比晉和虞的關系親多了。

  晉都要滅虢了,還會跟虞講什麼宗不宗的嗎?

  春秋戰國時期的嬴姓(史記諸侯國姓氏由來二)(4)

  晉獻公

  況且,春秋時期,兄弟相殘的事情時有發生,比如前一篇文說的殷商後人孔子祖先宋國,因為宋愍公共死後傳位給了弟弟沒傳給兒子,兒子最後把小叔叔殘害了以後,就不斷出現弟弟害死哥哥的情況。

  而虞國君口中的同宗晉獻公更不是一個會顧念親情的人,從他爺爺誅殺自己大伯的孫子開始,他爸又連續把誅殺了三個堂系子侄,才有了他們這一支坐上國君的位置。晉獻公上位以後,擔心自己嫡親的弟弟以及爺爺輩的子孫們謀反,于是對那時還存在的那些公子們趕盡殺絕。毫不留情,甚至,更是為了寵姬的兒子能繼承自己的位置想方設法把自己的三個能幹的大兒子給坑掉。所以更不會談虞這個從太古時期就分叉的同宗有什麼親親情了。

  不過,晉之所以會要去滅掉虢國,卻還有一些曆史原因在裡面。

  晉獻公的老爸和爺爺一直在幹想推翻晉君自立為君的事情,而且他們連續殺了四任國君卻依舊沒能坐上君位,原因是周天子派了其它諸侯國來鎮壓他們。其中一個作為晉嫡支保護國的諸侯就是虢國,史記.晉世家就記載了周天子兩次派虢公讨伐晉獻公這一支的記錄。而且最後晉獻公想要對自己的兄弟趕盡殺絕的時候,那些公子們全都躲到了虢國去,受到虢公的保護。

  虢國就這麼徹徹底底得罪了晉獻公這個煞星。導緻滅國。

  所以雖然我們分析姓氏的由來,會看到不少諸侯國時來自同一祖宗,甚至上推到皇帝會發現所有人都是同一祖宗。

  但是随着時間的推移,各家也隻會疼惜自己嫡系一脈的子孫,隔了十萬八千裡的再論親情其實有些不大合适。

  了解姓氏的由來,不過是理清這些關系之後,看曆史書上那些莫名其妙的句子會更加順暢一些。因為曆史上的諸侯混戰,祖宗的關系會常常被拿來說事,如果沒有系統的了解過,就會有一頭霧水的感覺。

  比如看《宮之奇谏假道》這篇文章時,宮之奇說了一段話:“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滅,何愛于虞!且虞能親于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偪,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桓、莊分别是晉獻公的親爺爺和親爸爸,他們的子孫就是那些被晉獻公追殺的公子們。

  如果不了解曆史上這層關系的話,看這段句子就會覺得莫名其妙,這也是很多人讀史記比較難讀懂的原因。

  從另一方面來說,每一個小小的曆史事件其實都不是突然發生的。比如,當我們看到晉獻公以一個大國跑去滅掉虢這麼個小國覺得有些勝之不武的時候,卻也應該看到,曆年來晉國的庶支被虢國三方五次打壓的事。這些事情雖然不在晉獻公那個時代發生,但偏偏虢國收留了晉國那些逃亡公子,那麼舊賬就可以翻出來算一算了。

  其實像晉獻公那麼無情,祖宗之事他可能也不大關心,他之所以要滅虢可能也不是報祖宗之仇,隻是因為虢國擋了他的路才會被記恨,他順道把給他讓路的虞國給滅了,也證明了他的無情和蠻橫。

  所以攀親帶故還是得看人來的。

  不過從曆史的大方向來說,晉、虞、虢這三家之間大國吞并效果卻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因為如果不是這樣,最後也就不會隻是戰國七雄的争執了。

  研究曆史的發展,就不能太在乎細枝末節。

  因為細枝末節有時候并不能說明問題。

  春秋戰國時期的嬴姓(史記諸侯國姓氏由來二)(5)

  宋宣公死前傳位給弟弟

  比如,宋國的宋宣王死時,不肯傳位給兒子卻要傳位給弟弟。這個弟弟死時也不肯傳位給兒子,卻堅持要報答兄長的恩德,要把位置傳給兄長的兒子。這看起來是兄友弟恭的情節。而且結果也挺好。别人都說宋宣公聰明,他懂自己的弟弟,弟弟一定會把位置還給自己的兒子。

  其實宋宣公此舉卻實實在在是導緻宋國内亂的主因。

  自那以後,宋國弟弟殺哥哥自立的事情就時常發生了。因為宋宣公給了弟弟可以繼承君位的理由,而周天子定下來的規矩卻是立嫡立長。所以此後的宋國,弟弟與嫡長子都想繼承君位,國家自然就會亂掉。

  而晉獻公對嫡親的兄弟那麼狠心,卻也是有曆史的原因在裡頭的。他的太爺爺促使大臣殺了兄長想自立,他的爺爺、爸爸也老是做着弑君的事情。那麼到了他坐上了國君自然也會害怕自己的那些同宗兄弟們會效仿自己的爺爺、爸爸,把自己給幹掉。

  所以,宮之奇當時問虞君,晉獻公誅殺桓、莊的子孫,桓莊有什麼罪?如果隻着眼于晉獻公這一代的确沒什麼罪,但是的的确确是桓叔給子孫做了一個很不好的榜樣,這才導緻最後子孫相殘的局面。

  所以看曆史不能着眼于一個點,一定要看得長遠一些,要看到大的方向。

  以上隻是我學習曆史的一些看法,有錯誤的歡迎在評論區指正,如果覺得我說的對你有用,請關注@江愚兒我會持續更新曆史看法,咱們一起學習曆史!

  注:1、讀音:亶(dǎn)、豳(bīn)

  2、資料來源:《史記之周本紀、晉世家、宋世家、吳太伯世家、項羽本紀》,《三國志之蜀書先主傳》

  3、圖源網絡

  #史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