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時尚

 > 美麗的家鄉在甕安

美麗的家鄉在甕安

時尚 更新时间:2024-08-11 21:14:31

  “平凡孕育偉大,感動傳遞力量”。

  12月6日晚,第三屆“黔南驕傲”年度人物評選頒獎儀式 在黔南廣播電視台演播大廳隆重舉行。

  

  龍長春、吳勝華、羅毅、魏明祿等州領導出席頒獎儀式。

  在“黔南驕傲”年度十大人物頒獎典禮上,

  一張張質樸的面孔,

  讓我們體會到愛就是給予,

  也因此領略到生活的美好。

  正是一群普通人,

  一群值得我們驕傲的普通人。

  帶給我們無限的感動!

  甕安有他們:

  黔南驕傲十大年度人物

  一份未簽的文件,一個未竟的心願,

  一個未了的承諾……他匆匆離去,

  還有太多舍不下。愧對親人,牽挂百姓,忘我工作。

  這就是他留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燃燒着生命,燃燒着一顆赤誠之心。

  他就是 龍增剛

  

  州委常委、州委組織部部長胡志峰為他頒獎

  (其兒媳婦到現場接受頒獎)

  “黔南驕傲”年度人物入圍獎

  

  他們是:馬廷科、張新葑、黃茹秀、莫文霞、姚和輝、莫壯權、王恩文、

  韓彩雲、李建文、陳紹發(甕安)

  在他們當中,有的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幾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

  有的為了保護群衆生命财産見義勇為、敢于擔當,

  有的為了他人無私奉獻不求回報。他們在平凡中堅持,

  卻成就了不平凡的榮光。

  紮根基層心猶在 燃盡生命情未了:龍增剛

  2015年8月13日,甕安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龍增剛同志因忘我工作,積勞成疾,不幸病逝。他把自己年僅47歲的生命留在了甕安這片紅色的土地上,他用自己的一生展示了共産黨人的執着堅守和不變本色。

  龍增剛同志1968年5月出生,布依族,貴州貴陽人, 1989年1月參加工作,1990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89年1月任甕安縣草塘區青池鄉政府秘書;1991年11月撤區并鄉後調入松坪鄉工作,先後任鄉團委書記、黨政辦主任、組織幹事、黨委委員、組織委員、紀委書記、黨委副書記;2003年12月調入木老坪鄉工作,任鄉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政法委書記;2006年6月調入中坪鎮工作,任鎮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2008年3月調入建中鎮工作,先後任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黨委書記、人大主席,2012年7月調入中共甕安縣委組織部工作,任組織部副部長、縣直機關工作委員會書記、縣委基層組織局局長,2015年2月任中共甕安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

  龍增剛同志從事組織工作近二十年,他始終堅持走群衆路線,紮根基層服務群衆,始終保持組織部門的優良傳統,講政治、重公道、業務精、作風好,他是踐行“安、專、迷”組工精神的優秀楷模,他是用生命踐行“三嚴三實”的優秀基層黨務幹部。

  堅守信念 紮根基層無怨無悔

  “組織上給了我這個機會,我一定把它幹好”。 26年前,20歲的龍增剛,通過省公開招考,懷揣理想,從貴陽來到甕安縣這個一類貧困的青池鄉,從此,他就安家落戶,紮根在這片紅色革命老區的沃土,貧困的山鄉多了一個“小秀才”。

  在鄉鎮,他一幹就是24年,從來沒有想過調回貴陽的問題,家人曾經叫他去“找路子”,他總說:家都在這裡了,還走哪裡!他長期奮戰在基層一線,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他從工作員一步一步走向領導崗位,深知群衆的疾苦和基層的困難,但他堅信:辦法總比問題多。

  在工作中,他謙虛好學,善于吸取經驗教訓,喜歡和老百姓交朋友,練就了一身調解本領,赢得了當地群衆的信任,很多工作中的難事,經他出面,就會很快解決,因此,鄉親們都親切地叫他 “小金剛”。

  從事組織工作,他善于發現群衆中的鄉土人才,他考核推薦的村幹部基本都穩定工作10年以上,有的至今還在崗位,他推薦啟用的大金星村黨總支書記田述均,是2015年甕安縣唯一被省委表彰的 “文朝榮式好支書”。

  主政建中鎮後,他通過調研走訪群衆,了解到群衆行路難、飲水難、發展難的“三難”問題,他抓住省公路局幫扶建中之機,申請建設了建中到果水連接省久銅線的通鄉油路項目;跑遍全鎮45口水井和5座水庫,申報水利項目5個,一年後就改變了建中鎮靠人挑馬駝飲水的曆史,他與當時分管水利的副鎮長龍海燕一起被群衆親切地稱為“二龍治水”;他發動幹部、引進客商種植“白茶”、綠茶2萬多畝,發動群衆種植烤煙8000多畝,成為群衆增收緻富的主要支柱。龍增剛務實拼搏的精神感染着身邊的每一個人,省公路局駐村幹部贈送龍增剛同志的一幅對聯---“增産增收立黨為公,剛柔相濟執政為民”就是最好的印證。

  2012年7月調入甕安縣委組織部負責全縣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後,他深知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保壘強不強,關鍵看幹部”的道理,于是,他從村支“兩委”班子換屆着手,實施“領頭雁工程”,選好配強村級班子,并提請縣委研究同意,對村幹部進行職業化管理,先後兩次對村幹部報酬進行了提标,在原基礎上每月增加工資800元,實行了工齡工資補助政策,并全部納入社會養老保險,解決了村幹部的後顧之憂。

  在他主抓黨建工作的三年裡,甕安縣黨建工作連續兩年獲“全州第一”;機關黨建工作先後得到了貴州省直機關工委、中央國家機關工委的高度肯定;2013年,駐企特派員工作在全省工商聯推廣學習;2014年,創新開展的“1 3”機關黨建服務模式,被評為全國建設服務型機關最佳案例和全省機關黨建創新成果二等獎。

  生命會燃盡,精神的火種卻越燒越旺。龍增剛在甕安這片紅色土地上的辛勤開拓和耕耘,讓黨建之火在革命老區愈燒愈旺――

  為民情懷 始終踐行服務宗旨

  “鄉鎮幹部的工作地點不是在辦公室,是在老百姓的家裡,在田間地頭”。他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在鄉鎮,他走遍了家家戶戶;在機關,他走遍了全縣99個村(居),他有一垛工作筆記本,專門記錄着所到地方幹部群衆反映的點點滴滴。

  在建中鎮任黨委書記期間,格頸水庫的抗洪搶險、病險加固,他兩天兩夜堅守庫區指揮,建中治水,他是“跟着水管所長屁股後面跑的書記”。

  今年1月,他帶領同事堅守永和鎮紅岩村轎頂山村民組的水利建設工地,隻為了幫助群衆能趕在過年時用上自來水,外出務工的農民回家能過上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

  今年6月,永和鎮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災,洪水造成63戶居民房屋不同程度受災,上千畝莊稼被毀。洪災發生的第二天,他便帶領部裡的幹部趕赴受災嚴重的觀溏村,現場查看災情,給受災群衆解決生産生活困難。

  “最近天氣多雨,你們要多到村、組,把遍訪工作落實好,部裡最近工作較多,還有一個偏遠村民組我還未走訪,過幾天我就去,8月上旬要完成所有偏遠村民組的走訪工作”。這是龍增剛副部長在今年開展的貧困戶遍訪工作時,向永和鎮黨委副書記李永群交待的事,這也是他臨終未了的心願。

  深情幫扶憶母恩。他經常說:“看到那些困難的群衆,我就想起自己的母親,母親近80高齡了,沒有在床前好好盡過孝,我離開家鄉來到這裡,這裡的鄉親也是我的親人呀!”去觀溏村看望貧困戶,得知村民屈家發因患間隙精神病,無法照料卧病的母親時,他難過地掉下了眼淚。

  老百姓都是他的親戚。在猴場青池,他是蔣華富、李德全等群衆子女的“老師”,是他用思想影響父母、帶動子女,紛紛考上學校外出就業;在松坪場村,蔣全華有一個孫女叫蔣思憶,在出生時其父親已過世,龍增剛同志10多年來堅持不間斷關心照顧,給她送衣服、學習用品和慰問金,鼓勵她好好學習,小女孩幸福地說,我有兩個親爺爺!

  在他任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縣委基層組織局局長期間,他大力夯實基層黨組織服務陣地,借行政區劃調整契機,組織新建農村社區服務中心24個,其中“村社一體化”模式11個,實現了服務群衆零距離。

  “不求生命輝煌,但求無悔人生”。他通過實際行動把自己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人民的心裡。他想得最多的,始終是服務群衆的問題。

  永葆本色 清正廉潔人淡如竹

  “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這是他剛參加工作時一位老領導送給他自勉一生的座右銘。

  有的人認為,組織部常務副部長,應該很風光,更不會差錢。而龍增剛卻始終堅守清廉的底線,與家人一道,共同承擔起生活的沉重壓力。

  在縣城文峰花園不足100平米的住所中,除了一台舊彩電,幾乎沒有像樣的家具,屋裡随處可見的擺設就是各種書籍,清潔辦公桌上,除了處理的文件、稿子、材料外,最多的就是他記錄的筆記。

  在和老百姓、同事打交道時,都知道他是一個很随和、很親切的人,但在家,“他性格很犟、不講人情”,這是不少親友對龍增剛的看法。

  他從來沒有用手中的權力為親友辦過私事。當初愛人趙益芬放棄貴陽牛奶廠工作,來到鄉下陪伴他,他在松坪鄉任黨政辦主任,分管食堂,怕别人背後“戳脊梁骨”,說自己公權私用開“夫妻店”,中飽私囊,怎麼也不願讓妻子到食堂幹活,掙一份辛苦錢。趙益芬先後做過代課教師,賣過牛奶、米粉,直到今天,也隻是一物業公司臨聘人員。

  有一次,妻子告訴他說,現在你工作在縣城穩定了,兄弟一直找不到事做,家庭比較困難,能不能你給安排一下,幫兄弟謀一個相對穩定的職業。龍增剛對她說:“兄弟找不到事做,我也曉得,但如果需要動用我手中的這點權力,那肯定是不行的”。就這樣,妻子沒有辦法,隻好把他的弟弟叫來跟着他們一家住,在縣城擺個臨時攤點烤蛋餅養家糊口。

  龍增剛同志光明磊落,一塵不染。一位在偏遠山區工作的幹部,想進城,借口向龍增剛彙報工作,到他家拜訪,提着禮物,希望“照顧”。“禮物請你提回去!”龍增剛嚴詞拒絕, “隻要你确實優秀,現在進縣城可以參加遴選,機會是很多的!” 這位幹部不甘心,走時将禮物留下,結果,他硬是讓妻子當場給他還了回去。

  權為民用,甘守貧寒。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屈芳說:“龍增剛同志在鄉鎮工作了20多年,不管在哪個崗位,總是能把所有工作都做得很好,從來沒有向組織提出過任何困難和要求。”

  患腎病半年來,他始終堅持一邊治療一邊上班,從未在同事面前叫過一聲苦,喊過一聲累,說過一聲痛。7月26日,他高燒至40度,醫生堅持叫他住院治療,他卻仍然放不下工作,上午輸液,下午上班,同事們都叫他休息,他隻說“沒事,沒事”。直到7月29日下午在列席縣委常委會時,實在扛不住了,他才正式住進縣中醫院,還堅持一邊輸液一邊處理工作。由于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龍增剛同志先後轉院到都勻、貴陽,也沒能控制住病情,8月13日,因呼吸衰竭、腎衰竭,再也沒有回來。

  他走了,生命定格在了47歲。一位邊遠鄉下的村民放下手中的農活主動趕來“超度亡靈”;一位小區業主主動擔當辦理喪事的“總管”;數位白發蒼蒼的鄉下老人趕來日夜“守靈”,寸步不離……,一位中坪鎮卸任多年的老支書揮毫為龍增剛送别:“革命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從政廉潔于公于私光明磊落”。

  他走了,帶着未兌現的承諾。他曾跟家人說,有時間的話帶他們去上海看打工的妹妹,順便帶他們看上海的東方明珠塔……,可終究,他為事業傾盡所有,卻還沒來得及帶家人看到許久未見的妹妹。這個承諾,永遠無法再實現了。

  他走了,同事、妻兒、群衆淚灑千行。一生精神歸華表,滿堂珠淚灑雲天,山無語,水凝噎,熟悉他的人無不扼腕歎息,痛哭流涕……

  大山深處的“鐵腳杆”:陳紹發

  “陳老六來了,陳老六來了……”在這樣一個偏遠的小山村,村民們隻要聽到這句話,無論再大的事情都覺得有了“主心骨”。“陳老六”是長嶺村黨支部書記陳紹發的小名。

  說起陳紹發的事情,村民們總是滔滔不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12年的2月份,當時還很冷,大家都在家裡烤火。我就聽到我家後面的山洞有狗叫聲。”村民趙啟書回憶道,當陳紹發與大家一起來到山洞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山洞裡有一個頭發很長、泥巴裹身的孩子。陳紹發把孩子抱回家洗漱一番後才知道,這孩子正是村裡失蹤的智障兒童宋興盆。

  年幼的宋興盆家住長嶺村麻陽組水井溝,家境貧寒,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礙,在他7歲時父親因病過世,之後便與同樣患有智力障礙的母親生活;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母親又改嫁選擇了一位身患殘疾的農民。當時年邁的爺爺把宋興盆帶回了家,爺孫相依為命。但天有不測風雲,年邁的爺爺終究熬不過歲月的侵蝕撒手人寰,無奈之下的宋興盆隻好回到母親新組建的家庭裡。但這個家庭給宋興盆帶來的長久壓抑,使他産生了離家的願望。“之前我們去他家很多次,那一次宋興盆失蹤我們很着急,找到了之後,我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決定讓他永遠留在我家,我來照顧他”陳紹發回憶說。如今的宋興盆在陳紹發及家人的關愛中健康成長,已經學會使用電話、認識簡單的字,有時候還幫助村民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每當人們問起現在的感受時,宋興盆總是會輕輕的說一句“陳紹發是我爸爸”。

  “2015年的6月,我們這裡漲大水,我們蘭水組有個叫田文禮的老人,已經63歲了,突然在那時候結石發作,疼得很嚴重。當時我們這裡的橋已經被大水沖斷,我就隻有給陳老六打電話。”說到當年大水來時的前景,村民毛國斌還記憶猶新。當時陳紹發接到電話後,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用一根繩子綁在腰上,慢慢的遊到對面,把繩子固定好後,然後扶着繩子慢慢的把老人和一些被困的百姓一個一個的背了過來。當時,鎮裡的急救車也趕到,讓老人及時送到了醫院得到救治。“我當時太感動了,我覺得我們村裡有了這樣一個好支書是我們的榮幸。當時過了幾天,陳支書就去鎮裡申請資金來把橋修好了,要不然我們蘭水組的500多老百姓都要從河裡走咯”毛國斌回憶說。

  “他對人隻有那樣好了,比如我們村的那些老人,他是經常來關心到,看看有沒有米、有油吃沒有等等”村民劉玉平是這樣評價陳紹發的。劉玉平還說,有一次我們村裡有個老百姓為了感謝他,送他一條藍黃煙,結果被他堅決的拒絕了。當人們問陳紹發,你這樣辛辛苦苦的,連一條煙都不收,你圖的是什麼呢?“我隻是盡我自己的努力為老百姓做好服務而已”陳紹發這樣回答。說到陳紹發的好,村幹部倪光平激動的說:“陳支書的身上充滿一種正能量,我與他在一起共事幾年了,感到他是真心的在為村民們服務。”長嶺村最遠的一個村民組是白沙井,為了了解每家每戶的情況,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實際困難,陳紹發不知多少次在山林間往返行走,每次都是6個多小時路程,村民們都說他有雙“鐵腳杆”。倪光平說:“他這個人不善言詞,2013年9月,他的妻子出車禍,背脊六塊骨折,差點癱瘓了,在醫院裡他都沒有辦法去照顧,至今隻能做一些家務活,但他從不提起。”

  自家的事無暇照顧,為村民辦的事卻是一樁接一樁。村裡交通不便,陳紹發在縣交通局和永和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帶動全村村民們修橋鋪路,打通了黑泥塘至麻陽全長8.77公裡的通村路,解決了3197名群衆出行難的問題。今年,通過一事一議方式,正在修建長嶺村委會到張家頭4公裡的通組路,解決500多百姓出行。目前,麻陽至睑田4公裡的路已經立項。村裡沒有産業,陳紹發和大家一起民主協商,引進商家在村裡辦起了酒廠,讓老百姓把玉米按市場價賣到酒廠,用酒糟作為原料喂豬。今年,陳紹發還準備發動村民,利用本村水源、生态優勢,發展休閑旅遊業。

  陳紹發今年50歲,1991年3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從1994年12月至今一直在村裡工作,2015年獲“甕安縣勞動模範”稱号。在陳紹發的身上,随時都背着一個綠色的挎包,挎包上面有“毛主席的頭像”和寫着紅色字體的“為人民服務”這幾個字,當有人問他時,他總是說“我是農民的兒子,不忘初心,不是作秀,我背起這包就是随時記住我是一名共産黨員,我的任務就是當好村民的服務員,不管白天黑夜老百姓随叫随到,努力練好這雙“鐵腳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時尚资讯推荐

热门時尚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