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Welly-Y
【IE止癢】原創文章
01
對IE的感悟
多年前在讀工業工程專業時,教科書式的定義對IE的功能為:規劃、評價、創新、改善。但是很多企業對IE的理解隻知道其中一部分,于是很多公司招聘IE人員,或注重改善而忘記了規劃、或注重規劃而忘記了創新、或注重創新而忘記了數據支撐的評價系統。
IE在江湖上的錯誤理解,已不能滿足中小企業對IE人員的需求。許多中小型企業老闆多半為60、70後,正式的IE專業在1992年才在中國各大高校陸續創辦,純種的IE科班畢業生也是在1996年以後才在江湖上出現,有工作經驗及知識技能集合起來的IE人員,是在2000年以後(若未考慮美日韓等海龜IE回歸的狀況)。
因此,江湖上對IE的認知有很多誤解:認為 IE=工時測量,IE=精益生産;IE=現場改善;IE=治具改善;IE=産線布局;IE=産品工程,其實懂精益生産的人不一定很懂IE,懂IE的人也不一定能夠很好的實施精益生産。
02
IE在國内的推廣和普及比較晚
IE在我國的傳播可追溯至1943年的重慶九龍坡交通大學工學院“工業管理工程”系。當時該系的學習課程一半有關機械工程,一半有關IE。早在50年代,國内就已經開展了IE實踐,如郝建秀操作法、倪志福技術革新等。
盡管如此,IE真正在中國“落戶”較晚,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工程分會于1990年建立。近20多年來,應用IE的行業已涉及冶金、化工、機械、汽車、能源、石化、飛機、服務業等各種領域。IE的許多專業項目已經在企業得到具體的應用,并已形成系統化:如系統分析與統籌規劃、工作研究、設施規劃與設計、生産計劃與物料控制技術等的應用已形成一定格局。
越來越多的企業家認識到IE的重要性,國内許多外資/合資企業均設有工業工程師崗位。國内大中型企業應用IE勢頭日趨旺盛,并已取得了顯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比如海爾、聯想、TCL、科龍、美的、華為等先進企業都設有獨立的IE部門。
03
IE在企業中價值體現
案例一:某世界500強公司對IE功能定位
對IE的功能主要分為:現場工程、績效管理、價值工程及經營管理四大職系。
根據專業要求不同程度,分别對:生産、IE、訂單、生管、經管、工程、設備、物流、倉管、質量、研發等人員,設定了對應的課程培訓。
培訓後在每個運營單元設定GB、BB種子進行改善案件的輔導和推廣應用,讓IE的知識與工具轉化為生産力。
IE課題歸類羅列如下:
以上合計190餘個IE相關的知識與工具,可根據企業不同的崗位性質及專業化要求,分階段開展培訓和推廣。
案例二:某中小型民營企業,IE工具在企業運營中,價值體現:
如下為某公司各部門主要職責,或多或少都會與IE知識相關,因此IE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工時測量、現場改善或治具改善。“下可以觸摸最基礎的生産運作、上可以參與公司戰略規劃”。IE是一門将技術和管理融會貫通的學科。
04
總結與建議
1、常規的IE工具,由于産品工藝的差異性及企業規模及大小不同,IE工具及組織架構的設置均會有不同的體現。
2、IE專業的畢業生需要打破傳統基礎IE工具應用的常規。不要為了強調精益生産或IE工具而自我設限。IE在不同的工作崗位均有發揮價值的餘地, IE專業畢業的學生,可塑性比較強。分别在PMC、運營管理、工程管理、質量管理、成本管理、技術管理、IE、ME等領域均可讓IE知識得到發揮。
3、任何專業的養成,都不是短期内形成的結果。企業許多精通精益生産或轉行做顧問的人員,多半都是在企業深耕多年,經過實操、培訓學習、不斷總結,形成了超越于IE本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例如TOC的創始人高德拉特屬于物理學家,但是卻寫出了暢銷世界的精益書籍)。體現幹一行愛一行的精神,就如同勞動改變人的體格一樣。大學的IE基礎知識隻是基礎,正真體現專業價值的能力必須來自于企業實踐。需要在工作中投入時間、深度學習、反複鍛煉、不斷實踐才會形成所謂的IE或精益生産專家。
4、IE工具的應用需要結合實際業務場景,從尊重人性、相互信任的角度出發,做到:操作簡單化、應用标準化、流程系統化。尤其在國内民營企業,在沒有成熟的生産管理體系(包括産品、設備、工藝、人員、及表單、流程和機制等),千萬不要把所有的IE工具都搬到生産車間,這樣會讓工人和基層管理無所适從,最終也會影響IE或經營生産推行人員的工作無法開展。所以IE工作的開展,建議從單點式(标杆作業)、到模塊化(類似改善推廣)、再到體系化(各關聯模塊同步發展)的方向發展,讓組織運作及企業文化可以支撐IE體系的運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