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朱家尖山海奇景

朱家尖山海奇景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7-24 15:12:11

  朱家尖山海奇景(三河尖一個詭谲的名字)(1)

  一

  三河尖——一個詭谲的名字,一片特殊的地域。

  泉河、史灌河在這裡自南而北彙入淮河,形成三河交彙,史稱三河尖。曆史上的三河尖,上通穎亳,下達江湖,舳舻千裡、商賈雲集、人煙輻辏,市場繁華,曾是聞名豫、鄂、皖三省的重鎮,素有“小上海”的美譽。清末民初,這裡為淮河中遊航運中心,商業貿易繁榮,日上市人數4萬多人。

  朱家尖山海奇景(三河尖一個詭谲的名字)(2)

  據史料記載:1853年太平天國撚軍總部設于此,駐軍十萬;1865年六安州設百貨總卡,下設六安西河口、葉集、三河尖分卡,直屬州管;1907年霍邱縣曾設巡防局三河尖分局;1913年,蚌埠便商、通達、福淮輪船公司開客運航線至三河尖,抗日戰争期間停航,建國後複航;1920年設三河尖郵政局;1928年通客車,8米寬的沙石路通至阜陽;1932年紅四方面軍陳庚,王宏坤部占領三河尖,繼而攻占縣城;1939年日軍700餘人乘汽艇從淮南出發經壽縣、正陽關攻占三河尖;1943年與霍邱縣城同設電報局,直屬省管;1947年劉鄧大軍經三河尖渡淮河,陳錫聯指揮部設于此,三尖河解放;1948年鄂豫分區設三河尖(縣級)市;1949年霍邱縣支前指揮部設于此;1950年設輪船公司、消防隊;1951年上遊建梅山水庫,其航運能力減退,加之公路運輸新興,交通路線改變,集市衰落,商業活動衰退,經濟随之蕭條。

  盛衰皆水矣。黃河以其洶湧澎湃的強勢,居高臨下,一次次奪淮入侵,淤塞入海尾闾,下遊入海口以上的河床被淤泥擡高,排洪受阻。從此,淮河變得桀骜不馴,緻使淮河流域人民多災多難,代代遭受洪魔蹂躏,留下幾多悲怆的記憶和辛酸的淚水?淮河航運優勢不再,經濟日漸萎縮。三河交彙,河南省海拔最低的地方,洪水使其這裡十年九澇,收成不保。昔日“小上海”的繁華,逐漸被“大水窩”的荒蕪貧窮所替代。

  朱家尖山海奇景(三河尖一個詭谲的名字)(3)

  三河尖失去了古鎮昔日的風華。唇亡齒寒,三河尖所轄的珍珠村也風光不再。

  傍山水繞村,隔河望三縣。珍珠大隊東、北、南分别被泉河、淮河和史灌河潆繞,西倚珍珠山。隔河相望安徽阜南縣、霍邱縣和河南固始縣。

  “金珍珠,銀西樓,珍珠河蚌出珍珠。”曆史上的珍珠村,盛産河蚌和珍珠城蚌埠齊名。河蚌是一種生活在淡水裡的軟體動物,貝殼長圓形,表面黑褐色,殼内有珍珠層,有的可以産出珍珠。珍珠村河蚌因多産珍珠而聞名于世。

  珍珠山一帶所産之蚌多為珠蚌,它們生活在流動的河水裡,其貝殼很厚,兩個貝殼在背面相接合的部分有齒,殼的珍珠層較厚。它們的身體柔軟,活動能力小,但是卻有兩扇堅硬的石灰質的貝殼保護着身體,遇到敵害向它進攻的時候,柔軟的身體便立刻縮到兩個貝殼的中間,同時把兩個貝殼緊緊的關閉起來,形成一道攻不破的“銅牆鐵壁”。

  采蚌取珠的風俗由來已久。從遠古開始,河蚌這種浮遊生物,就盛産于淮河南岸。圓潤光滑、淡雅美麗的珍珠是在蚌體内生長的。每逢淮水退落,河灘上常常留下一片銀光閃閃的蚌殼,人們拾起它,小心翼翼的破開蚌肉,一顆晶瑩剔透的珍珠出現了。

  蚌肉别名河歪、河蛤蜊、鳥貝,性甘鹹、寒,為蚌科動物背角無齒蚌或褶紋冠蚌、三角帆蚌等蚌類的肉。《食療本草》載:主太熱,解酒毒,止渴,去眼赤。民諺曰“春天喝碗河蚌湯,不生痱子不長瘡”。蚌肉是上等的藥膳,常食之可滋陰養肝,清熱明目。三河尖人喜歡吃蚌肉,每個家庭主婦都會燒幾道拿手的蚌肉菜,炖幾罐鮮美醇香的蚌肉湯。什麼“紅燒河蚌”、“三絲爆河蚌”、”老蚌懷珠”、“河蚌鹹肉炖豆腐”、“河蚌蛋湯”、“鴨肉炖河蚌”……令人垂涎欲滴。

  珍珠村三河交彙的特殊地理格局,低窪荒灘淺水域面積大,最适宜于柳樹的生長,栽柳插柳是珍珠村人的專長。柳樹伐過枝幹後,茬口處能夠萌生新枝條,而且新枝通直,更利于編織使用。在我國鄉土樹種中,柳樹萌枝能力最突出。因此便形成了對柳樹的頭木作業,在一定高度截去樹冠,促進新枝萌生,每隔幾年伐取枝條利用。頭木作業的結果是保留樹幹,以便持續利用枝條。這就是柳樹得名的所在。“柳”字與“留”字讀音相同,“柳樹”就是“留樹”,表示保留樹幹以便再次利用的一類樹。珍珠山一帶多柳條,柳編工藝自古精湛。

  柳編原本是三河尖一帶農民自編自用的傳統手工藝。過去人們對于柳條的應用隻是編一些盛放食物的用具,當地人把這種用具形象地稱為“氣死貓”。随着社會的發展,編織的花樣及品種也越來越多。 三河尖柳編制品以其色澤潔白、造型新穎、款式大方、紡織精巧、風格獨特、自成一體而深受市場歡迎和客商的青睐。柳編制品由原單一制品發展到柳編、草柳混編、蒲柳混編、藤柳混編、鐵藝加工等系列産品,集工藝、裝潢、實用性為一體。

  河蚌是珍珠村人的搖錢樹,珍珠是珍珠村人的“小金庫”,柳編是珍珠村人的金招牌。采蚌賣蚌、采蚌取珠,柳編生産、生活用品和工藝品加工,自古是珍珠村山人的營生,老少皆宜;家家戶戶加工珍珠蚌、殼飾物,柳編各類物品自古是珍珠村人的絕活手藝,婦孺皆會;出售珍珠、蚌殼飾物、柳編制品是珍珠村人的生意,童叟都行。人勤手巧好商,珍珠村人手頭自然活便了許多。

  日光流年,世事遽變。忽然有一天,政府下令要割“資本主義尾巴”,珍珠村人的“搖錢樹”被砍倒了;“小金庫”被廢棄了,金招牌被毀了,百姓們覺得原本七彩斑斓的生活,突然黯淡了許多……

  泉河、史灌河在這裡自南而北彙入淮河,形成三河交彙,史稱三河尖。曆史上的三河尖,上通穎亳,下達江湖,舳舻千裡、商賈雲集、人煙輻辏,市場繁華,曾是聞名豫、鄂、皖三省的重鎮,素有“小上海”的美譽。清末民初,這裡為淮河中遊航運中心,商業貿易繁榮,日上市人數4萬多人。

  據史料記載:1853年太平天國撚軍總部設于此,駐軍十萬;1865年六安州設百貨總卡,下設六安西河口、葉集、三河尖分卡,直屬州管;1907年霍邱縣曾設巡防局三河尖分局;1913年,蚌埠便商、通達、福淮輪船公司開客運航線至三河尖,抗日戰争期間停航,建國後複航;1920年設三河尖郵政局;1928年通客車,8米寬的沙石路通至阜陽;1932年紅四方面軍陳庚,王宏坤部占領三河尖,繼而攻占縣城;1939年日軍700餘人乘汽艇從淮南出發經壽縣、正陽關攻占三河尖;1943年與霍邱縣城同設電報局,直屬省管;1947年劉鄧大軍經三河尖渡淮河,陳錫聯指揮部設于此,三尖河解放;1948年鄂豫分區設三河尖(縣級)市;1949年霍邱縣支前指揮部設于此;1950年設輪船公司、消防隊;1951年上遊建梅山水庫,其航運能力減退,加之公路運輸新興,交通路線改變,集市衰落,商業活動衰退,經濟随之蕭條。

  盛衰皆水矣。黃河以其洶湧澎湃的強勢,居高臨下,一次次奪淮入侵,淤塞入海尾闾,下遊入海口以上的河床被淤泥擡高,排洪受阻。從此,淮河變得桀骜不馴,緻使淮河流域人民多災多難,代代遭受洪魔蹂躏,留下幾多悲怆的記憶和辛酸的淚水?淮河航運優勢不再,經濟日漸萎縮。三河交彙,河南省海拔最低的地方,洪水使其這裡十年九澇,收成不保。昔日“小上海”的繁華,逐漸被“大水窩”的荒蕪貧窮所替代。

  三河尖失去了古鎮昔日的風華。唇亡齒寒,三河尖所轄的珍珠村也風光不再。

  傍山水繞村,隔河望三縣。珍珠大隊東、北、南分别被泉河、淮河和史灌河潆繞,西倚珍珠山。隔河相望安徽阜南縣、霍邱縣和河南固始縣。

  “金珍珠,銀西樓,珍珠河蚌出珍珠。”曆史上的珍珠村,盛産河蚌和珍珠城蚌埠齊名。河蚌是一種生活在淡水裡的軟體動物,貝殼長圓形,表面黑褐色,殼内有珍珠層,有的可以産出珍珠。珍珠村河蚌因多産珍珠而聞名于世。

  珍珠山一帶所産之蚌多為珠蚌,它們生活在流動的河水裡,其貝殼很厚,兩個貝殼在背面相接合的部分有齒,殼的珍珠層較厚。它們的身體柔軟,活動能力小,但是卻有兩扇堅硬的石灰質的貝殼保護着身體,遇到敵害向它進攻的時候,柔軟的身體便立刻縮到兩個貝殼的中間,同時把兩個貝殼緊緊的關閉起來,形成一道攻不破的“銅牆鐵壁”。

  采蚌取珠的風俗由來已久。從遠古開始,河蚌這種浮遊生物,就盛産于淮河南岸。圓潤光滑、淡雅美麗的珍珠是在蚌體内生長的。每逢淮水退落,河灘上常常留下一片銀光閃閃的蚌殼,人們拾起它,小心翼翼的破開蚌肉,一顆晶瑩剔透的珍珠出現了。

  朱家尖山海奇景(三河尖一個詭谲的名字)(4)

  蚌肉别名河歪、河蛤蜊、鳥貝,性甘鹹、寒,為蚌科動物背角無齒蚌或褶紋冠蚌、三角帆蚌等蚌類的肉。《食療本草》載:主太熱,解酒毒,止渴,去眼赤。民諺曰“春天喝碗河蚌湯,不生痱子不長瘡”。蚌肉是上等的藥膳,常食之可滋陰養肝,清熱明目。三河尖人喜歡吃蚌肉,每個家庭主婦都會燒幾道拿手的蚌肉菜,炖幾罐鮮美醇香的蚌肉湯。什麼“紅燒河蚌”、“三絲爆河蚌”、”老蚌懷珠”、“河蚌鹹肉炖豆腐”、“河蚌蛋湯”、“鴨肉炖河蚌”……令人垂涎欲滴。

  朱家尖山海奇景(三河尖一個詭谲的名字)(5)

  珍珠村三河交彙的特殊地理格局,低窪荒灘淺水域面積大,最适宜于柳樹的生長,栽柳插柳是珍珠村人的專長。柳樹伐過枝幹後,茬口處能夠萌生新枝條,而且新枝通直,更利于編織使用。在我國鄉土樹種中,柳樹萌枝能力最突出。因此便形成了對柳樹的頭木作業,在一定高度截去樹冠,促進新枝萌生,每隔幾年伐取枝條利用。頭木作業的結果是保留樹幹,以便持續利用枝條。這就是柳樹得名的所在。“柳”字與“留”字讀音相同,“柳樹”就是“留樹”,表示保留樹幹以便再次利用的一類樹。珍珠山一帶多柳條,柳編工藝自古精湛。

  朱家尖山海奇景(三河尖一個詭谲的名字)(6)

  柳編原本是三河尖一帶農民自編自用的傳統手工藝。過去人們對于柳條的應用隻是編一些盛放食物的用具,當地人把這種用具形象地稱為“氣死貓”。随着社會的發展,編織的花樣及品種也越來越多。 三河尖柳編制品以其色澤潔白、造型新穎、款式大方、紡織精巧、風格獨特、自成一體而深受市場歡迎和客商的青睐。柳編制品由原單一制品發展到柳編、草柳混編、蒲柳混編、藤柳混編、鐵藝加工等系列産品,集工藝、裝潢、實用性為一體。

  朱家尖山海奇景(三河尖一個詭谲的名字)(7)

  河蚌是珍珠村人的搖錢樹,珍珠是珍珠村人的“小金庫”,柳編是珍珠村人的金招牌。采蚌賣蚌、采蚌取珠,柳編生産、生活用品和工藝品加工,自古是珍珠村山人的營生,老少皆宜;家家戶戶加工珍珠蚌、殼飾物,柳編各類物品自古是珍珠村人的絕活手藝,婦孺皆會;出售珍珠、蚌殼飾物、柳編制品是珍珠村人的生意,童叟都行。人勤手巧好商,珍珠村人手頭自然活便了許多。

  

  日光流年,世事遽變。忽然有一天,政府下令要割“資本主義尾巴”,珍珠村人的“搖錢樹”被砍倒了;“小金庫”被廢棄了,金招牌被毀了,百姓們覺得原本七彩斑斓的生活,突然黯淡了許多……

  ——摘自作者長篇小說《珍珠三河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