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唐朝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李白(701年—762年)和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都不是進士出身。
當然了,詩寫得好未必是安邦定國的人才,但是在以詩賦取士的時代,終究有些遺憾。
李白根本就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他采取的是一條終南捷徑。李白不斷地遊曆、隐居、出山,最終由好友引薦進入仕途。可惜非科舉的出身不正,他從來沒有得到過唐玄宗的重視,自然也實現不了“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的理想,最後還是失望地離開了。
杜甫則不同,他積極參與科舉,據曆史記載,他第一次名落孫山,第二次卻碰到了号稱“野無遺賢”的李林甫。
一、青年杜甫 屢戰屢敗的科舉之路杜甫晚年(766年)在夔州曾經寫過一首自傳式的古風《壯遊》,可見青少年時期的杜甫非常自負: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杜甫說自己長大一點更了不得了:
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班揚,東漢的班固與揚雄,這種自誇有點像現代人說自己的文章不亞于魯迅。寶應元年(762年)秋,杜甫在《宗武生日》一詩中寫過:
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
杜甫爺爺是初唐著名的詩壇狂人杜審言,因此杜甫敢說:詩是吾家事。
二、中年杜甫 安史之亂中的漂泊1、安史之亂前
天寶十年杜甫獻賦以後,一直到天寶十四年,才被授予一個芝麻綠豆官:河西尉 。 杜甫很失望地寫了一首《官定後戲贈(時免河西尉,為右衛率府兵曹)》:
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老夫怕趨走,率府且逍遙。
耽酒須微祿,狂歌托聖朝。故山歸興盡,回首向風飙。
杜甫不願意接受這個“凄涼為折腰”的官職,不久又得到了一個庫管員的職務:右衛率府兵曹參軍(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此時的杜甫年己四十四,困居長安十年有餘。
得官以後,杜甫先去奉先縣探了一次親,順便寫了一首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首詩中有幾句特别令人印象深刻。
杜甫雖然地位卑微,但是志向遠大: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憂國憂民的杜甫還在這首詩中寫到: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内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最令杜甫痛苦的是自己的小兒子竟然被餓死了:入門聞号咷,幼子饑已卒。
這首詩的結尾處寫到: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杜甫的感覺很準: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長恨歌》
就在這一年的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
2、被困長安
第二年6月潼關失守,唐玄宗逃離長安入蜀,7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是為唐肅宗。
杜甫準備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幸運的是杜甫官職太小,反而比較自由,在這期間還寫下了不少著名的詩篇:《對雪》、《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 。
《春望》是杜甫最有名的一首五言律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對雪》也是一首五律,相對不太知名: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
瓢棄尊無綠,爐存火似紅。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
這兩首五律,前三聯都對仗。《對雪》中今人讀平聲、古人讀入聲的字比較多:哭、獨、薄、息。
《悲陳陶》是一首七言八句押仄韻的古風,不是七律: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
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哀江頭》是一首長篇幅的仄韻(入聲韻)古風: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顔色。昭陽殿裡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側。
辇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笑正墜雙飛翼。
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
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落第的芝麻官杜甫在長安城到處亂逛的時候,狀元王維就沒有那麼自由了,計有功《明皇雜錄》載:
王維時為賊拘于菩提寺中,聞之賦詩曰:“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亂定,玄宗優恤,诰封“天下梨園大總管”。
王維身陷囹圄苦熬 ,杜甫卻趁人不注意,腳底抹油,悄悄地溜掉了。
3、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
至德二年(757)4月,郭子儀率軍來到長安北 。杜甫趁機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陝西寶雞)投奔了唐肅宗。唐肅宗見到衣衫褴褛的杜甫大為感動,授其為左拾遺,杜甫終于有了一個拿得出手的官職,後人稱其“杜拾遺”。
這段經曆還被杜甫寫入了五言古風《述懷·此已下自賊中竄歸鳳翔作》:
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今夏草木長,脫身得西走。
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朝廷慜生還,親故傷老醜。
涕淚授拾遺,流離主恩厚.......
不過好景不長,官微言輕的杜甫因為房琯之事觸怒肅宗,“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喪失了前途。長安收複後,杜甫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這年的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再次探親。不知道為什麼唐朝探親假那麼多? 這一路上,杜甫寫下了不朽的史詩級作品:“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無家别》)。
4、漂泊西南天地間
在夔州時,杜甫曾經寫過《詠懷古迹五首 》,其中一首寫到:
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三峽樓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
乾元二年(759) , 杜甫辭去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後輾轉到了成都投靠好友嚴武,他在浣花溪畔居住的草堂,如今成了當地最著名的景點之一。杜甫後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生活在四川奉節縣。
嚴武調回長安不久,繼任的高适(對,就是他)壓不住陣腳,蜀中大亂。廣德二年(764)春,嚴武第三次鎮蜀,杜甫又回到了成都草堂,并擔任了一段時間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人又稱其為杜工部 。
永泰元年(765年),正月裡好友高适去世,四月時,好友嚴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便離開了成都。這一年杜甫已經53歲了。
離開成都的杜甫,經嘉州、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雲安(雲陽),于大曆元年(766年)到達夔州(奉節)。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安穩生活了一段時間。
在夔州的兩年裡,杜甫作詩四百三十多首,占現存作品的30%。例如我們所熟悉的《春夜喜雨》、《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詠懷古迹五首》、《秋興八首》等,其中《登高》還被評價為是古今七律第一: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濁酒杯。
三、暮年杜甫 老病有孤舟
大曆三年(768年) ,五十七歲的杜甫思鄉心切乘舟出峽,臨行前連瀼西的四十畝果園都送人了,還寫了一首《将别巫峽贈南卿兄瀼西果園四十畝》紀念。
杜甫先到江陵又轉公安, 戰亂未息而關山重重 ,杜甫估計對自己的歸鄉之願有些灰心了,這時寫過一首五律:《江漢):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這一年的年底杜甫又漂泊到湖南嶽陽,寫下千古名作《登嶽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大曆四年(769年)-大曆五年(770)期間,杜甫在嶽陽、潭州(長沙)、衡州(衡陽)之間輾轉往複。大曆五年冬,杜甫在潭州往嶽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終年59歲。
結束語
唐代孟棨的《本事詩》評價杜甫:
“杜(甫)逢(安)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隐,殆無遺事,故當時号為‘詩史’。”
杜甫還被後人認為是為集大成者。他的詩從形式上各體均擅長,特别是對于七律的成熟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題材上,杜甫詩感懷、詠物、贈别、登臨、題畫、懷古、詠史、紀事等無所不有。人物形象也豐富多樣,達官貴人、落難婦人、販夫走卒、詩人遊子、将軍歌者、農夫老妪等盡入筆端。
另外,杜甫的作品裡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思想,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蘇轼《王定國詩集叙》說:
古今詩人衆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欤。
杜甫被後人稱之為詩聖,實至名歸。
結束時,按照慣例作七律一首,用杜甫《秋興八首》中的韻腳。 《讀杜甫詩有懷》:
杜公文賦繼家風,彩筆天人造化功。驢背京華十三載,漁陽烽火半邊紅。
吟秋吟病江湖上,憂國憂民襟抱中。八鬥才高偏運蹇,飄零青史一詩翁。
@老街味道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對影不是二人麼 為什麼李白說三人
10分鐘看明白 創作格律詩不可不知的四種基本規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