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我意識到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的小拇指變形了。
由于某些特殊原因,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東北老家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在家生活,自然是免不了父母的叮囑和唠叨。就在前幾天,我的母親不經意間的叮囑我:少玩手機、讓眼睛、大腦和手指都休息休息。
起初我對這句話不以為意,畢竟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自己能夠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然而直到晚上我盯着自己手指研究的時候,我才發現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我的小拇指已經開始變形了。
變形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長時間用小拇指拖着厚重的手機,導緻小拇指變彎,形成變形。
所以,今天這個文章我想吐槽一下目前的手機産品現狀。
事實上,在2020年之前,我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屏手機愛好者,最後使用的一款小屏手機是在2017年購買的iPhone 8,最後由于性能和存儲原因隻能被迫換掉。
在iPhone 8之後,我購買的第一款所謂的“大屏”手機是iPhone 11,也就是從這開始,由于大屏所帶來的各種影響,我的小拇指進入“超負荷”狀态。
對我來說,大屏手機為我來的缺點要大于優點。先聲明,我不是一個喜歡用手機看視頻、玩遊戲的用戶,日常需求最高的也就是微信打字、接電話,所以大屏手機的優勢(觀影、遊戲)我幾乎沒有機會體驗。
優點感知不強,但缺點卻讓我很頭疼。首先就是屏幕問題,更大的屏幕讓我很難單手操作,哪怕單手打字我也經常會經常虎口誤觸(九鍵擁趸)。
再者就是重量,除了給小拇指留下不可恢複的創傷外,沉重的手感也是讓人頭疼的一點,iPhone 11還好一些,如果是一些Android平台的旗艦,相信和我一樣,喜歡把手機揣在褲兜的朋友對于手機重量一定有更深的感悟。
所以對我來說,大屏是一個錦上添花的升級,卻對我的身體造成了不可恢複的傷害。
小拇指變形的遠不止我一人 今年五月份,熱搜上出現了一個新的話題:#你習慣用小拇指當支架托住手機嗎#,話題閱讀次數達到了足足3.1億,由此可見用戶對于這一行為的關注程度。
在這一話題中,網友們也将自己小拇指的變形情況發了出來,說實話,我感覺比我的還要嚴重,甚至有些已經呈現缺口狀了。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骨骼變形,對人身體健康會造成很大的危害。
在話題中有醫生指出:骨骼在長時間的受壓後會産生一定形變,若長期同一姿勢握持手機,局部軟組織受到過大壓力,可能會産生病理性改變,如凹陷、變形等,如果引發腱鞘炎需及時治療。
聊完了健康方面,接下來我們就聊聊和我們相關的産品方面的問題。
在我看來,手機造成人身體組織受損,最大的原因是如今的尺寸與重量,一些外形設計對手指的影響反而沒那麼大。
“大屏”手機,多大才叫大? 我們來聊聊手機的尺寸。
我印象最深的一款所謂“小屏旗艦”,是魅族18系列中的魅族 18S,這款手機屏幕尺寸為6.2英寸,采用骁龍888 移動平台,2K 120Hz 四曲面屏幕,綜合素質表現非常不錯。
然而在宣傳時,這款手機被稱為“滿血小鋼炮”。
難不成是我對小屏手機有什麼誤解嗎?6.2英寸放在幾年前,明明已經算是大屏手機了,對于手小的女性來說,單手操作很有可能都無法實現。
無獨有偶,小米在小米 12的産品發布會上,宣傳小米 12是單手握持手感最好的小尺寸旗艦,屏幕尺寸為6.28英寸。
雖然我不能理解國内手機廠商對于小屏手機的定義,但我們可以看看國外廠商是怎麼做的。
iPhone 12 mini是蘋果推出的首款mini系列産品,也是市面上公認的、手感最好的小屏系列手機,屏幕尺寸隻有5.4英寸,單手操作毫無壓力,并且出色的手感讓這台手機并不需要小拇指托舉。
這就是最好的例子。
當然裡我并不是呼籲手機廠商去專門做小屏手機(如果還是高價低配,哪怕做了也不一定會有多少消費者買單),隻是說大家在做手機的時候盡量注意一下尺寸,讓其對人體影響别那麼大就可以了。
目前的旗艦手機尺寸都達到了6.7英寸以上,對于折疊屏手機來說,展開尺寸和厚度要更大一些。
這樣的數據,對于手指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壓力。
“旗艦半斤機”,消費者的無奈之選 聊完了尺寸,我還想和大家聊聊重量。
可能很多朋友是買的早期旗艦手機,那你一定對“半斤機”這個外号深有感觸。
比如小米 10 至尊紀念版,重達221.8g的機身,一定會讓你習慣出門背包。
再比如小米 11 Ultra,234g機身加持,突破性的前後雙屏設計,你肯定不舍得将其放入褲兜裡。
又或者是vivo X80 Pro,用219g的機身重量感受可能偶爾才會體驗影像魅力。
再或者是OPPO Find X5 Pro,感受218g陶瓷機身帶來的溫潤手感。
要知道,半斤的重量為250g,每天用小拇指拖着将近半斤重的手機,這本身就是一件傷害極大的事。
在手機重量的不斷“加碼”過程中,倒黴的是買了這段時間産品的消費者。
接近半斤的重量,會逐漸影響小拇指的形體,并且慢慢變形,影響身體健康。
這些廠商在産品設計和技術上所産生的問題,最後隻能由消費者來默默買單。
我想幫我們這群“受害者”說兩句 這兩年手機廠商在為手機不斷做技術升級、也不斷的提高性價比(或許性價比有一部分就是我們口中的“大屏”),但從目前來看,手機廠商并沒有為消費者的體驗負責。
尤其是近兩年,所有新加入的功能、更強大的技術,都在向最旗艦(最厚重)的機型傾斜,我們以蘋果來做例子,目前最頂尖的技術都隻會放在iPhone 14 Pro、iPhone 14 Pro Max上,甚至有傳言稱未來新技術更會隻添加給Pro Max。
國内手機廠商也是如此,比如小米 12S Ultra,重量達到了足足225g,厚度也有9.06mm,很多消費者都難以駕馭這個尺寸和重量,但沒辦法,技術都彙聚在這一款産品上,消費者隻能被迫選擇,如果可以,誰願意拿着一個“闆磚”到處溜達。
早在智能手機剛出現的時候,我就曾在東北見過公交車上有人用平闆打電話,或許對于當時的東北人來說,大屏幕和土豪金關系着使用者的面子,但對于2022年的消費者來說,更大、更厚的手機隻是“臃腫”的象征。
随着手機對于生活的不斷深入,将會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與我一樣,手指變形、腱鞘炎,這些現象将會愈發頻發頻繁。
So,到了那個時候,誰來為消費者負責?
真到那個時候,望着手指“愣神”的,可能隻有消費者自己罷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