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呼吸系統疾病最常見的症狀

呼吸系統疾病最常見的症狀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4-23 13:05:56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與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一起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全球四大慢性疾病。

呼吸系統疾病以慢阻肺、哮喘、肺癌為代表,目前,我國慢阻肺患者約有1億人,20歲及以上哮喘患者4570萬人;肺癌更是位居所有癌症的發病率、死亡率之首……這是記者昨日從在成都召開的第21屆呼吸周大會了解到的消息。

據了解,本次大會以“樹規範 貫全程 領前沿”為主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李為民院長,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兼哮喘學組組長、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科主任沈華浩教授,深圳市人民醫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陳榮昌教授等我國呼吸界大咖出席了本次會議。

呼吸系統疾病最常見的症狀(呼吸系統這三大疾病)1

肺癌早篩 最管用的是低劑量螺旋CT

肺癌,一種危險性極高的惡性腫瘤,它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多個國家都高居榜首,堪稱“癌老大”。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肺癌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但是,絕大多數患者在被發現時,就已經處于疾病晚期,失去了根治性切除的機會。

呼吸系統疾病最常見的症狀(呼吸系統這三大疾病)2

哪些人易患肺癌?這是老生常談但又不得不談的事情。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說,肺癌高發,它與大氣污染、長期吸煙及職業暴露(比如工作場所長期煙塵過大,長期吸入油煙等等)有關。另外一個就是基因的易感性,一般有肺癌家族史的人,患病幾率更大。絕大部分患者進入醫院确診時已是晚期或局部晚期,救治起來非常困難。因此,要盡量做到早檢查、早發現、早治療。

李為民說,現在很多人比較重視肺癌的早期篩查,如何才能實現早期篩查呢?研究表明,低劑量螺旋CT是最好的方法,它隻有正常輻射暴露劑量的1/6,但能将早期肺癌“揪”出來,在早期發現肺部腫瘤後及時采取手術或者其他治療措施。

慢阻肺:與糖尿病、高血壓一樣成為常見重大慢病

“走兩步就氣喘,爬個樓走五步就要歇兩步,即使什麼也不做卻總感覺很累,就想坐着休息……”相信很多老年人都有這種情況,相對而言,他們更認為是人老了,身體機能下降,而不會往慢阻肺疾病方面想。

慢阻肺,是一種常見的、可防可治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以持續性呼吸道症狀擴氣流受限為特征。

據2018年調查結果顯示:我國20歲以上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為8.6%,40歲以上為13.7%,6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已超過27%,其中男性患者為女性的2.2倍,估計我國總患病人數高達近1億,并仍呈上升趨勢。

呼吸系統疾病最常見的症狀(呼吸系統這三大疾病)3

深圳市人民醫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陳榮昌教授介紹:慢阻肺的早期症狀以咳嗽,疲乏為主,但是往往被患者忽視,直至肺功能下降到嚴重影響行動功能才來就診。實際上,慢阻肺對于健康的影響不亞于高血壓、糖尿病,慢阻肺患者由于呼吸困難嚴重缺氧,不能自己穿衣,生活需要他人照護的情況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而由于慢阻肺急性加重而導緻肺心病,呼吸衰竭在ICU搶救的案例也屢見不鮮。

慢阻肺在早期疾病進展相對緩慢,症狀并不顯著,因此要早期發現慢阻肺,需要高風險人群自己對号入座,重視每年的肺功能檢查。

慢阻肺的高風險人群包括:年齡超過40歲,有抽煙習慣,經常接觸粉塵,親屬有患病史等。另外,CT檢查如發現肺部的肺大泡影像,也提示慢阻肺的可能。對于已經有超過三個月以上的咳嗽,咳痰等症狀的上述高危人群,要及時去醫院做肺功能檢查,盡早發現慢阻肺并開始治療,治療越早越好,不要拖到晚期,那時治療難度增大,影響器官也增多,而且效果也有限。

哮喘:應堅持長期規範化治療

據了解,我國20歲以上人群哮喘患者為4570萬。其中輕度哮喘患者約占75%,但整體控制不佳。這是因為有些患者因症狀較輕而忽視治療,另一方面則是患者不願意吸入糖皮質激素而過度依賴緩解藥物。

呼吸系統疾病最常見的症狀(呼吸系統這三大疾病)4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兼哮喘學組組長、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科主任沈華浩教授在談及哮喘危害時強調:哮喘是需要每天堅持吸入治療的疾病,即使是輕度哮喘,如果不堅持長期規範治療,也有可能因為短時間接觸貓狗等寵物、路過有刺激性氣體的環境等而急性發作,造成危及性命的嚴重後果。

沈華浩教授說:有部分患者因為習慣吃藥而不進行吸入治療,這是錯誤的。 他解釋說,哮喘是氣道疾病,吸入治療會将藥物直接作用于氣道,應該作為首選,目前全球推薦對于哮喘患者使用吸入激素和支氣管擴張劑的聯合治療,吸入一次,即可起到消炎和擴張氣道的雙重效果,為哮喘的控制提供了保障,所以患者要牢記每日規範治療,以避免因為哮喘急性發作危及生命。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餘星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