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穎
高大明
隋建鋒
為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的硬科技投資新趨勢,做好産業賦能,南都灣财社啟動“尋找灣區最具産業溫度投資人”系列活動,同步推出系列主題沙龍活動,進一步挖掘總結灣區産業投資路徑與特點。
近日,以《“硬科技”風起,灣區投資新機遇在哪?》為主題的首期産業投資沙龍在南都N視頻等平台進行直播。本期沙龍嘉賓廣東啟迪集團總裁、啟迪之星大灣區總經理隋建鋒,聯想創投集團董事總經理、聯想加速器總經理梁穎,三一創投董事長、深圳市創業投資同業公會副會長高大明,圍繞如何看待硬科技投資風向和特點、如何做好硬科技項目投後産業服務及新趨勢下大灣區有何創新創投發展優勢等話題展開讨論。
理性看待硬科技投資
投資人要在“風口”來臨之前布局
近一兩年來,衆多投資機構紛紛往硬科技投資領域聚集,其中不乏此前主投消費品牌、互聯網應用等非科技項目的機構。硬科技投資被持續推高的同時,不免産生泡沫,也有跨界機構發生“踩坑”案例。為此,如何理性看待硬科技投資的估值、成長周期、成功率、回報率等問題十分重要。
梁穎認為,當前硬科技投資的火熱有兩面性。好的方面是投資人和創業者都越來越關注硬核科技創新和産業升級,不好的方面則是投資出現了一些過分擡高項目估值的不理性行為,也有一些本來有着很好前景方向的創業團隊,被資本泡沫所迷惑,離開了一步一步踏實發展的道路,拿了投資快速“燒錢”之後無以為繼。
因此,要理性看待硬科技投資,需要理解它的成長周期長,同時投資回報不一定很高。
隋建鋒也認為,投資硬科技有“長周期”“冷闆凳”和“理性化”三個心得。
硬科技投資很難像互聯網時代或模式創新時代,短時間打造出一家明星企業和明星創業者。投資人要在“風口”來臨之前就做好硬科技投資的布局,而不是去追逐所謂的風口。同時,不一定要投資那些技術看起來非常超前的項目,而是要理性針對市場的需要,做好硬核科技和市場的結合。
高大明對“硬科技”給出了一個自己的定義。
相對“軟科技”,“硬科技”主要有兩個特征,一是“原子”和“比特”的區别,即需要有大量物理性的技術沉澱,而不是純粹的數字經濟。二是主要面向企業客戶而非消費端用戶,需要針對企業采購的流程等來做事情。
基于這兩個特征,高大明認為,工業領域硬科技的投資地圖比較清晰,需求确定性較高。因此雖然很難投出一個回報非常高的公司,但實際上紮根在該領域的投資失敗率也會比較低,投資組合的整體回報可以達到一個較好水平。另外從資金屬性來看,在工業投資領域資金的規模優勢不明顯,但資金的時間、耐心優勢會非常明顯。
投後産業賦能
為企業在落地新區域時提供相關政策支持
随着硬科技投資趨勢越發明顯,對于硬科技項目的成長發展,除了直接的資金支持更需要産業賦能服務的有效支持。本次沙龍邀請的其中兩位嘉賓所在機構均有工業産業集團背景,目前這種CVC(企業風險投資)機構以其往往能夠提供給被投企業直接的産業訂單等投後産業服務支持,十分受到硬科技投資領域的市場關注。
高大明認為,三一集團的主業是機械裝備工業,它的供應鍊不像電子工業那樣嚴絲合縫,因此三一的采購體系經常會向一些中小企業開放,包括對一些創新的小企業提供“種子采購”,成為它們的早期客戶從而支持它們持續打磨創新産品。
同時,三一也可以把自身做工業化量産的經驗、質量體系帶給還在項目制公司階段的科學家創業者,讓他們避免在産品量産化或者工程化的階段走彎路。
同樣背靠大型産業集團,梁穎認為聯想創投将自身定位為CVC2.0,即發揮作為CVC的産業優勢和财務VC(風險投資)的靈活性,将兩者結合。在與聯想業務的合作方面,一方面有與聯想有業務合作的企業被推薦給聯想創投進行投資,例如消費電子锂電企業珠海冠宇等。
也有不少投資企業得到聯想業務的支持。
梁穎介紹,例如芯片創新公司寒武紀就是聯想創投在早期投入并持續連投的公司,它的第一款産品與聯想的服務器産品一起推出,這也相當于幫助寒武紀實現了最早的商業落地。
目前聯想創投累計投資的兩百餘家創新企業中,約40%的企業跟聯想的業務有深度協同。在2021年,這些協同業務收入總計超過4億美元。為此,聯想創投也組建了一支專門的投後團隊來支持被投企業和聯想業務的協同。
作為非産業集團背景的機構嘉賓,隋建鋒則表示,雖然啟迪本身不屬于CVC,但同樣十分重視對項目的投後服務支持,對此也有一套自己的打法。主要分三個方面。
首先啟迪由于在全球構建了數百個創新基地,這種連鎖網絡可以在企業跨城市乃至出海時提供較好的在地幫助。其次啟迪由于具有國企背景且源于高校,因此出資方中有許多地方政府引導基金,由此也能給被投企業在落地新區域時提供當地的政策相關支持。
隋建鋒表示啟迪雖然不視自己為一家CVC機構,但其實啟迪控股有多家上市企業,也會通過自身體系的一些上市企業給新興被投企業賦能。
綜合三位嘉賓的分享可以看出,各家機構在對硬科技項目進行投後産業賦能方面既各有“獨門秘技”,也有一些共性:都會着重為被投企業技術或産品的商業化落地提供支持和服務,幫助科學技術創新從實驗室走向工廠。
大灣區創投優勢
國際化和商業化基因濃厚
本次邀請的三位嘉賓雖然所在機構或集團的總部不在大灣區,但個人都常駐深圳多年,也均參與了不少大灣區科創項目的投資。是什麼吸引他們持續在大灣區發展,在他們看來大灣區創新創投又有怎樣的優勢和發展機遇?
對此隋建鋒表示,非常看好大灣區本身科技創新的基礎、市場化的機制和國際化的天然禀賦。
目前啟迪已在深圳、廣州、江門、澳門等地引導基金的支持下設立了多隻創投基金。把全國乃至國際上一些非常早期的科創項目引入大灣區,用大灣區的産業優勢幫助企業更好地成長,是啟迪戰略布局大灣區一個很重要的使命。
未來,随着廣東啟迪深耕大灣區,也将依托于這裡國際化的天然禀賦,服務更多中國企業實現出海發展。
高大明表示,自己剛畢業就從北京來到深圳,至今已有約20年。
大灣區從曆史到今天都有着濃厚的國際化和商業化基因,同時因為包容開放的環境又有了多元化和人才的紅利,吸引了大量像他一樣從全國各地來到灣區生活發展的人,從而讓大灣區成為全世界灣區中最具有人口紅利優勢的灣區。
此外,大灣區發展到今天,已有許多曾經的創業公司成長為如今的優秀上市企業,大灣區這樣成長起來的企業數量和規模也在國内獨占鳌頭。而這些企業外溢的資本資源、創新資源和人才資源又能夠不斷滋養出新的創新創業公司。
梁穎則表示,聯想2011年在香港建立了研究院,當時就看好大灣區的機會,探索在香港吸引國際化的科技人才,在深圳實現産業落地和工程化的有機結合。
通過與港科大、港中文等高校的深度合作,至今也成就了商湯科技等從香港高校投資孵化而出的知名創新企業。聯想創投在粵港澳大灣區共投資了約40家企業,在整個投資闆塊中占比較高。
大灣區的國際化優勢明顯,尤其是能吸引許多海歸人才在這裡生活發展。同時産業優勢突出,有很多生産制造企業,這恰好是硬科技創新非常看重的資源。如何做好産業優勢和創新資源的橋梁,灣區創投還可以做很多的探索。
出品:南都灣财社·科創工作室
采寫:南都·灣财社記者 徐勁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