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黃颡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有的地方也叫黃骨魚、嘎牙子、昂刺魚、黃鳍魚,這種魚廣泛分布于珠江、長江、松花江、黑龍江等南北水系,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優質淡水魚類。黃颡魚肉質鮮嫩、營養美味、經濟價值高,不僅受到了國内消費者的熱烈歡迎,在日本、韓國、東南亞等海外地區也有巨大的消費市場。
2018年,我國全國黃颡魚養殖産量的高達48萬噸,占全國淡水魚養殖總産量的1.65%,在單品産量上成功排進前10名。關于我國黃颡魚養殖,湖北省一直保持着“龍頭”地位,占全國總産量的28.44%,其次是浙江(16.46%)、江西(11.02%)。小小的一條黃颡魚,近幾年掀起了一股又一股養殖熱潮,發展勢頭相當強勁。
那麼,作為我國最重要的特種水産養殖品種之一,黃颡魚有哪些養殖特點?如何養殖黃颡魚才能健康高産呢?
了解黃颡魚,還是要從生物學特征入手黃鳝魚屬于鲇形目-鲿科-黃颡魚屬,吻部圓鈍扁平、胸鳍和背鳍均有硬刺、身體青黃且伴有不規則褐斑,這些都是黃颡魚的标志性特征。
神奇的是,黃颡魚胸鳍部位的硬刺在活動時還能夠發出“嘎吱”的聲音,如果用手抓住其中一側的硬刺,另一側還可以繼續發出聲音。
▲黃颡魚的背面觀和腹面觀
黃颡魚為什麼能發出這種奇怪的聲音呢?
通過解剖黃颡魚的胸鳍骨根部可以發現,胸鳍骨末端與中軸骨相連處是一個半月形的關節,該關節外側粗糙,内側光滑,抓住胸鳍稍微向外拉扯就可以發出“嘎吱”的聲音。因此,黃颡魚的“叫聲”與口腔或魚鳔的震動無關,而是因為胸鳍骨末端關節面的相互摩擦産生的。
▲黃颡魚胸鳍和背鳍前端的硬刺
另外,黃颡魚還有4對須,屬于觸覺器官,能夠幫助它們在渾濁的水中找到食物。黃颡魚的食性很廣,尤其偏愛葷食,幼年時期的黃颡魚喜歡吃浮遊動物和水生昆蟲的幼蟲,成年以後則以小型魚蝦和無脊椎動物為食。在其他魚類的繁殖季節,黃颡魚還經常吞食其它魚類的魚卵(可能成為敵害魚種)。
規格大小不同的黃颡魚在食性上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體長2~4厘米的黃颡魚,主要以枝角類和桡足類為食;體長5~8厘米的個體,主要攝食各種水生昆蟲和浮遊動物;超過10厘米的個體,除了喜歡捕食各種天然的餌料生物外,還喜歡人工配制的葷腥顆粒飼料。
作為典型的溫水性魚類,黃颡魚在6~38℃的範圍内都能夠正常存活,最适宜的生長溫度為25~28℃。與其他魚類相比,黃颡魚耐低氧的能力較差,當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在3mg/L以上時生長體征表現正常,但是低于2mg/L就會出現浮頭,低于1mg/L時就會大量窒息死亡,因此在養殖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增氧。
大型黃颡魚一般在200~300克之間,但在自然條件下這種魚的生長速度非常慢,長到這麼大可不容易。初孵仔魚生長1年,體長可以長到5.6厘米,體重5.7克;生長2年體長才9.83厘米,體重20.6克;生長3年體長可以達到13.5厘米,體重36.1克;生長5年體長17.7厘米,體重81.3克。以上數據都是在實驗中得到的平均值,這種生長速度顯然難以滿足養殖需求。
但是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由于餌料充足、營養供應全面、水溫控制得當,黃颡魚基本上在當年就能達到上市規格。
黃颡魚的人工繁育:高利潤、高技術、高門檻随着黃颡魚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苗種需求量肯定也會随之升高,因此黃颡魚的人工繁育也就順其自然,成為了缺口很大的高利潤行業。
用于繁育的黃颡魚親魚一般來自于良種場或江河、湖泊、水庫,也可以在養殖池塘中選育。親魚要選擇體質健壯、個體碩大、品種純正、鳍條完整、無病無傷、性腺成熟的2齡以上個體,雌性重量要達到100克以上,雄性個體200克以上。
黃颡魚的雌雄性狀也比較容易區分,雄性黃颡魚在臀鳍前端有一個突出的0.5~0.8厘米的生殖突,雌性個體則沒有生殖突。另外,雄魚形體大又長、腹部緊實,雌魚形體則短而粗、腹部膨大柔軟。
▲▲選用的親魚規格要大、體質要好
如果還是感覺難以區分,這裡再提供一個簡單的方法:看腹部小孔的數量。雄性黃颡魚腹部隻有一個開孔,即洩殖孔,而雌性黃颡魚腹部則有兩個開孔,分别是生殖孔和泌尿孔。
在放養親魚前要用3%~4%的食鹽水浸泡消毒10分鐘,這是為了減少感染,也是提高繁殖成功率的關鍵。親魚的放養密度一般為:每公頃放養1800~2300尾,雌雄比例控制在1:1.2左右。在每年的3月上旬,需要動用一定的人力将雌雄親魚分到不同的池塘單獨培育。
在親魚培育期間,水溫高于15℃就可以開始投餌,一般以新鮮的小魚小蝦為主,每天的投喂量是親魚體重的3%~4%。到5月份上旬,每天投喂2次即可;5月中旬以後,雌雄親魚進入性腺發育的關鍵時期,每天的投喂次數增加到3次,每餐控制在一個小時内吃完即可。
現在市場上常見的催産藥物有腦垂體(PG)、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排促排卵素(LHRH-A,又叫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的類似物)以及多巴胺(RES)等等。這些藥物的作用就是代替雌雄親魚在自然狀态下所受到的生理及生态刺激,2~3種催産藥物混合使用效果更好。
在注射催産激素時,雌魚一般采用兩次注射法,第1次占注射總量的 10%,第2次注射剩餘全部劑量,雄魚隻注射一次就可以了,劑量為雌魚的50%~60%。
注射方法有兩種:胸鳍基部注射和背部肌肉注射。
人工受精後,受精卵可自然孵化。成功受精的卵為黃色,表面具有粘性。由于卵的比重比水大,因此在靜水中會沉在水底。為減少死卵,孵化期間應用10毫克每升的亞甲基蘭溶液浸泡2~3次,孵化溫度控制在22~29℃之間。一般而言,經過56~62個小時的孵化,受精卵就開始脫膜了。
對于粘性卵,生産上一般采用滑石粉和黃泥漿脫粘,其中最常用的就是黃泥漿脫粘法。
剛開始孵化出的仔魚體質虛弱,往往需要通過一個中間的培育過程來強化體質,增強營養,這個過程被稱為暫養、标粗或者中間培育。
▲▲體質健壯、規格整齊的黃颡魚幼苗
标粗池一般用小水泥池或者40~50目的網片做成小網箱,每立方水體可以放養1.5萬-2萬尾魚苗,水深維持在0.6~0.8米即可。為減少敵害生物的侵擾,在入水口要用40目的紗絹過濾,在後期魚苗下塘後也是如此。
如果選用網箱标苗,那麼深度控制在0.3~0.8米均可,每立方米放養0.8萬-1.2萬尾左右。同時要保證水質清潔,溶解氧含量不低于5mg/L。
标粗進行10~15天後,魚苗的規格已經達到5-8mm左右,這一階段的魚苗稱為“水花”。
魚苗下塘前的10天,要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對池塘進行徹底的清塘消毒。在清塘藥物的毒性消失之後(生石灰藥性失效時間為7~10天,漂白粉失效時間為4~5天),再将已經發酵腐熟後的有機肥作為基肥,進行肥水工作。
▲黃颡魚幼齡魚種
池塘中水色形成、輪蟲的繁殖達到高峰期時是魚苗下塘的最佳時機。魚苗下塘後食性會發生一系列轉變,從原來的幼蟲無節幼體到小型枝角類再到大型的桡足類,這些天然的生物餌料完全都是由池塘提供的,因此在養殖前期并不需要投喂人工飼料。
魚苗下塘10~15天後,基本都能長成1.5~2厘米的稚魚,被稱為“烏仔”;魚苗下塘20~30天後,長成體長3厘米的“夏花”——這一階段的魚苗就可以開始出售了。
黃颡魚的成魚養殖及管理:決定效益的關鍵環節每年的3~4月是放養黃颡魚魚種的最佳時間,每公頃水面可以放養20克的魚種3萬-7.5萬尾。當然要想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還可以搭配1500~2300尾團頭鲂(體重100克左右)、750~1200尾鳙魚(體重50克)、3000尾鲢魚(體重50克)。
注:配養魚種的放養數量還是以1公頃水面計算,具體放養密度可根據當地的情況靈活确定,以上方案僅供參考。
在以上混養品種中,鲢魚以浮遊植物為食,鳙魚以浮遊動物為食,團頭鲂則可以消滅底栖生物和部分殘餌,因此各個魚種之間相互配合,能夠充分利用池塘的水層空間以及營養物質,使養殖效益達到最大化。
▲黃鳝魚的混養品種,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依次是:團頭鲂、鳙、鲢、黃颡魚。
黃颡魚的混養也大有學問,并不是所有的水産品種都适合與黃颡魚混養在一起。由于黃颡魚本身是肉食性的,因此像淡水沼蝦、淡水螯蝦、小型魚類等并不适合與黃颡魚混養。
此外,在日常的養殖管理中,要堅持“四定”投喂:定位、定時、定質、定量。
總結
- 定位:飼料每次投喂時的位置要固定,最好投在料台上,不要随着魚群位置的變動而變化,否則攝食效率會大大降低。
- 定時:每天早上的7-8點,投喂當天飼料總量的1/3,下午的5-6點,再投喂剩餘的2/3,每次投喂30分鐘。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投料節奏可以按照“先慢-後快-再慢”的規律進行。
- 定質:每次投喂時,飼料要保證新鮮不變質,根據魚種實際的生長情況适當加入飼料添加劑、營養強化劑、誘食劑等。
- 定量:每天的投料量根據水溫、天氣、魚苗規格等靈活調整,吃料時間控制在一個小時之内。如果吃料速度減慢,就要及時檢查原因,尤其要注意檢查是否發生了細菌性腸炎等病害。
黃颡魚在我國各大城市有很高的需求量,近年來全國的養殖産量也在不斷升高,市場價格也一直相對堅挺,總體來說有着很不錯的養殖前景。在大宗淡水魚跌成“白菜價”的當下,黃颡魚無疑成了大多數人的選擇。
▲黃鳝魚養殖前景廣闊。
為了提高市場競争力,黃颡魚的生态養殖及混養技術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全雄黃颡魚等優良品種也得到大力推廣,苗種培育也因此成為了近年來新興的暴利行業。在養殖過程中隻要勤于觀察、善于總結經驗,堅持做好科學投喂與管理,想要獲得高産能、高效益還是大有希望的!
點擊下方圖片,了解更多~
關于黃颡魚的養殖前景,您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讨論!
#水産養殖# #黃颡魚# #飼料# #三農# #我要上頭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