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點至9點。也稱食時,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于現在的兩小時。相傳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十二時辰制在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醜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時辰泛指時刻或時間。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沒一個時辰兒不挂念,沒一個夜兒不夢見。《西遊記》第四九回:這等幹,隻是忒費事,耽擱了時辰了。 魏巍《東方》第四部第二三章:這就叫:不是不報,時辰不到。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時。當鐘表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間的一個鐘點叫做小時。以後,随着鐘表的普及,大時一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