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化瘀通痹湯方解

化瘀通痹湯方解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06:58:04

久痹不愈,治從瘀血,這是清代醫學家王清任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總結出的獨特經驗,同時,也是對中醫學痹證治療方法的又一重要補充。

化瘀通痹湯方解(久痹不愈治從瘀血)1

長期以來,有關痹證的病因及證治,曆代醫家多遵從《内經》、《金匮》及景嶽“峻補真陰”之論,從風、寒、濕、熱諸因素入手,以祛風、散寒、除濕、清熱、養血、滋陰等方法進行治療,形成了一套較為固定的治療模式。

從臨床治療結果來看,這些療法隻要使用得當,大多能取得較好療效。

不過,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對疾病的認識與治療也是如此。

當臨床上某些疾病經常規療法治療無法取得滿意結果時,就必須考慮到是辨證上的疏漏,還是疾病的病情發生了變化。

因此,對待這一類難治性疾患,隻有改變常規的思維模式,才能在治療方法上有所突破。

從《醫林改錯》原文記載來看,王清任對久治不愈痹證的治療也經曆了一個由失敗、反思、探索到最終有所創新的過程。

例如,在“痹證有瘀血說”篇中,王氏指出 “明知受風寒,有溫熱發散藥不愈;明知有濕熱,用利濕降火藥無功;久而肌肉消瘦,議論陰虧,遂用滋陰藥,又不效”。

常規治療方法的失敗,并未使王氏感到失望與沮喪,相反,失敗的結果更激發了其探求其原因的決心與勇氣。

經過細心觀察、研究與推論,王氏終于意識到這一類痹證久治不愈的根本原因還在于内有瘀血阻滞經絡所緻。

身痛逐瘀湯正是王氏基于其“瘀血緻痹”說所創制的一首經驗方,全方由秦艽、川芎、桃仁、紅花、甘草、羌活、沒藥、當歸、靈脂、香附、牛膝、地龍組成,集中體現了王清任以逐瘀通絡為法治療痹證的學術經驗。

化瘀通痹湯方解(久痹不愈治從瘀血)2

全方以桃仁、紅花共為君藥,活血逐瘀,暢通一身氣血;

五靈脂、沒藥、當歸、川芎、牛膝、地龍、香附共為臣輔,活血行氣,化瘀通絡,溫經止痛;

秦艽、羌活為佐使,祛風、散寒、除濕,通利關節以止疼痛,以除骨節間素有之邪氣,從而加強活血逐瘀之品通行經絡之力。

全方配伍,逐瘀通絡為主,祛風除濕為輔,氣血兩調,瘀、風、寒、濕四因同治,對久痹入絡、氣血凝滞所緻關節疼痛、變形、屈伸不利等證有較強的治療作用,臨床應用廣泛。

有報道用本方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及急性腰扭傷等,都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身痛逐瘀湯組成】秦艽、川芎、桃仁、紅花、甘草、羌活、沒藥、當歸、靈脂(炒)、香附、牛膝、地龍(去土) 。

【用法】水煎服。

【方歌】身痛逐瘀膝地龍,香附羌秦草歸芎,黃芪蒼柏量加減,要緊五靈沒桃紅。

身痛逐瘀湯的應用

醫案1:坐骨神經痛

72歲的洪先生,右下肢後外側持續性疼痛3年餘,加重1個月。

患者3年前開始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腰部持續性疼痛,經用多種西藥,針灸等,效果不佳,至1個月前,沿坐骨神經出現放射性針刺樣疼痛,不能下地活動,緻夜眠不佳,但飲食、二便正常、舌質暗紅、苔薄白、脈弦細,直腿擡高試驗<30°;

腰椎片提示:腰椎3、4椎間隙變窄,腰椎2、3、4椎體側緣可見骨質增生,腰椎小關節及軟組織影未見異常。

診斷為“坐骨神經痛”,予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袪風除濕,以身痛逐瘀湯加減。

處方:秦艽,川芎,桃仁,紅花,乳香,沒藥,五靈脂,香附,牛膝,地龍,當歸,羌活,獨活,元胡,伸筋草,木瓜,桑枝,荜茇。

服第3劑後,患者右腰腿部疼痛明顯減輕,7劑後疼痛大減,再進14劑後,疼痛麻木完全消失。囑其再服14劑以鞏固療效,随訪6個月,未曾發作。

醫案2:肩關節周圍炎

52歲的王先生,因左肩關節疼痛1年餘而就診,症見左肩關節疼痛發麻活動患肢可使疼痛加重,并向頸部和整個左上肢放射,得寒則劇,得熱則減,日輕夜重,夜間影響睡眠,但飲食、二便正常,左肩關節活動受限,外展<90°、前屈<30°、後伸<30°,不能自己穿衣,左手不能摸到頭部,左肩關節周圍有明顯的壓痛,但無紅腫現象。

片子顯示:關節結構未見異常,周圍軟組織未見異常。

診為“左肩關節周圍炎”。雖然其瘀血之症不明顯,但仍守活血化瘀,理氣通絡止痛之法,用身痛逐瘀湯加減。

處方:秦艽,川芎,桃仁,紅花,乳香,沒藥,五靈脂,香附,地龍,當歸,羌活,獨活,元胡,伸筋草,木瓜,桑枝,荜茇,片姜黃。

服7劑後,左肩關節疼痛明顯減輕,關節活動有所改善,再進7劑,左肩關節疼痛大減,夜間能安靜入睡,關節活動明顯改善,并能自己穿衣,再服14劑,左肩關節疼痛消失,關節周圍壓痛不明顯,關節活動範圍基本正常,外展>90°,左臂并能上舉至頭頂以上,後伸>40°,前屈>90°,并能上擡至頭頂以上。囑其繼續服用30劑,以鞏固療效。

醫案3:類風濕關節炎

48歲的周女士,雙後指掌關節疼痛5年餘,變形1年。

經西藥治療後,病情仍不斷發展,關節疼痛加重,并出現變形,尤以雙手指掌關節明顯,晨起出現關節發僵,雙手關節正位片提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改變。

查類風濕性因子陽性,血沉30mm/h,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治以活血化瘀,袪風通絡止痛,仍以身痛逐瘀湯加減。

處方:秦艽,川芎,桃仁,紅花,沒藥,五靈脂,乳香,地龍,當歸,羌活,獨活,元胡,伸筋草,木瓜,桑枝,荜茇,蜈蚣,海桐皮。

服14劑後,關節疼痛明顯減輕,晨起關節僵亦有所改善。再服14劑後,關節疼痛基本消失,晨僵也不明顯。囑續服30劑,以鞏固療效。

醫家王清任以活血化瘀法治療多種瘀血之證的方法是變化多樣的,他所創制的方子在現代臨床特别是骨傷科中常常應用,而身痛逐瘀湯這個方子主在活血行氣、祛瘀通絡、宣痹止痛,臨床常用于治療氣血瘀滞經絡所導緻的肩痛、臂痛以及腰痛腿痛,或者是全身疼痛而經久不愈者。在現代醫學中常用來治療肩周炎,頸椎病以及腰椎間盤突出和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

頭痛、肩膀痛、腰痛、腿疼等等,都是可以用這個方子的,不過,在用藥之前,需要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進行服用,确認無誤之後再進行運用。切勿擅自用藥,以免耽誤病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