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劍瓷發展

劍瓷發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2 23:47:38

劍瓷發展?來源:麗水日報報業傳媒集團龍泉溪是瓯江幹流上遊河段,自西南向東北流經小梅、查田至李家圩稱為梅溪,左納支流八都溪“兩水夾龍”後為龍泉溪從古至今,清澈的龍泉溪隔開了龍泉南北兩岸的時空——以北,是龍泉的古城,以南,是後開發的新城,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劍瓷發展?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劍瓷發展(劍瓷城跨越時空的橋之變)1

劍瓷發展

來源:麗水日報報業傳媒集團

龍泉溪是瓯江幹流上遊河段,自西南向東北流經小梅、查田至李家圩稱為梅溪,左納支流八都溪“兩水夾龍”後為龍泉溪。從古至今,清澈的龍泉溪隔開了龍泉南北兩岸的時空——以北,是龍泉的古城,以南,是後開發的新城。

打破這條“黃金水道”天塹阻隔的,是橋。在龍泉市境内61.6公裡的龍泉溪上,370座大大小小的橋梁,聯接起空間的經緯,重塑兩岸居民區域生活格局,也成為優化城市空間、塑造城市形态、提升城市能級的地标性建築。

龍泉的橋,古樸文雅輝映現代氣質,透出融彙古今、靈動開放的底蘊。它們各具個性的姿容,與城市發展相映,與城市蝶變同步,成為這座文化名城發展進程中重要的時間軸、空間軸、精神軸。

江水滾滾向前奔流,而恒久靜伫于時光中的橋梁,則守望和助力城市的發展,見證着龍泉版圖拓往“一江三城”,闊步邁向共同富裕新征程。

銘刻城市記憶

橋,是記憶,是回溯這座城市變遷的線索,更是實現區域溝通、提升城市品質的關鍵節點。

曾幾何時,龍泉城區的繁華止步于南大橋。

原名濟川橋的南大橋,曆史上幾度坍塌、多次重修。1959—1964年間,龍泉民衆投工投勞,在濟川橋原址建造了一座可通行汽車的石拱橋,這就是今天的“南大橋”。擁有螺旋形北端引橋、橋頭和欄杆上栩栩如生石獅的南大橋,堪稱當時浙西南最宏偉、最美麗的橋梁之一。

“上世紀七十年代,南大橋是溝通龍泉縣城南北的主要橋梁。那時交通閉塞,輸送木材等笨重物資需走水運,南大橋下常有木排、貨船順流而下。”據龍泉市建設局城鄉建設管理科副科長謝遠亮介紹,南大橋北端與新華街相接,而當時的新華街是龍泉最繁華的街區,“改革開放後,長途客運站也搬到了南大橋的南端,是當時麗水地區最大的客運站。”

随着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原有的城市布局已經無法滿足現實需求。于是,龍泉把發展的目光從西向東投去,并“挺進西南”。在這一進程中,穿城而過的龍泉溪上陸續新建了劍川大橋、東大橋、後沙橋等。

登上留槎閣放眼四眺,隻見江上的六座大橋淩空飛架,交相輝映,其中充滿現代化氣息的劍川大橋格外醒目。

建于2004年的劍川大橋長245米、寬27米,主體工程竣工後,政府又相繼投資200萬元建設綠化、亮化、裝飾等附屬工程,不僅方便了城區與水南區塊之間的交通往來,更有力提升了城市品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劍川大橋與麗龍高速相連接,成為龍泉城區對外交通的快車道。大橋建成後,龍泉的城市版圖、交通格局從此徹底改變,城市發展不斷打開新局面。随着去年衢甯鐵路正式通車,龍泉沿着劍川大橋正式邁入高鐵時代。

便捷的交通是連接城市的紐帶,是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橫貫在龍泉溪上的一座座橋梁,如同一條條生機勃發的大動脈,承載出行,串聯生活,使城南和城北不再各自發展、平行生長。它帶來的不僅是城市人生活上的便捷從容,更诠釋着一座城市嶄新的發展維度。

文化一脈相承

梅溪曾建有曆史上龍泉、慶元通向溫州瓯江上遊起始的第一個碼頭。溪水之上,橫跨着一座古廊橋——龍慶橋,東踞龍泉小梅鎮,西峙慶元曹嶺村。

“龍慶橋是全國唯一一座由狀元題詞的廊橋,不幸于1949年毀于戰火,整座橋隻剩下殘留在梅溪上的兩個橋墩。為了通行,村民隻能将木闆搭在橋墩上行走。”據龍泉市小梅鎮梅二村黨支部書記葉良進回憶,昔日走在木闆橋上,全程“嘎吱”作響,非常危險,“現在這座龍慶橋,是2011年由龍泉、慶元兩地群衆攜手重建的。龍慶橋不僅是浙閩之間的交通要道,更是小梅、曹嶺兩地人民的友誼見證。”

小梅鎮是龍泉青瓷發祥地、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始地。“在古代,小梅金村大窯一帶窯場林立,稱得上當時的‘高新産業區’。改革開放初期,小梅鎮店鋪林立、商賈雲集,是名副其實的商貿重鎮。”葉良進告訴記者,過去龍慶橋上的30多間廊屋都是商鋪,這座橋就是舊時青瓷的商貿、交易中心。

城市與河流交彙,成就了文明與繁榮。而作為傳遞城市精神、文化精神和科技精神的重要載體——橋,牽動着文化、連接着曆史,不僅是外化于形的交通工具,更是内化于城市曆史脈絡深處的情感聯結。

正因如此,重建的龍慶橋不僅還原了曆史原貌,還充分吸收各地廊橋建築的藝術精華,融入龍泉青瓷藝術、慶元木拱廊橋傳統技藝和梅嶺兩地的民間藝術。事實上,在龍泉許多知名橋梁上,同樣随處可見大窯龍泉窯、青瓷傳統燒制工藝、龍泉寶劍鍛造技藝等劍瓷文化元素。

劍與瓷,是龍泉獨一無二的标簽。劍川大橋、東大橋、龍慶橋、南大橋等橋的新建或修建,在兼顧橋的運輸功能的同時,也不斷凸顯着文化、社會功能。

龍泉青瓷是中國最早的全球化商品之一,12到15世紀,龍泉青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輸出的主要商品,是當時最具時代特色的文化符号。

在2019年的“海絲之路·南海Ⅰ号龍泉青瓷歸源展”上,一艘艘“大宋運瓷船隊”逆江而上,穿梭于一座座橋梁之間,演繹龍泉青瓷“歸航”盛況。這不僅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曆史對話,也是龍泉多年來緻力于将劍瓷文化與更廣泛産業化領域、更廣闊城市空間布局深度融合,讓劍瓷文化走向世界、走進人心的生動注腳。

橋,是時間的紐帶,鍊接過往、當下與未來。跨越時間而存在的橋,賦予了龍泉這座劍瓷名城獨一無二的記憶與氣場。

拓展城市空間

橋立江上,猶如巨龍騰飛,它不僅僅是一座跨越天塹的通道,更代表一座城市的宏大志向和對于發展的遠見卓識。

2010年,随着後沙橋的建成通行,一座江南工業新城——龍泉經濟開發區在江南岸漸成規模。

也正是在這時,在外“跑五金”的龍泉人紛紛回鄉創業,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選擇了入駐當時位于龍泉經濟開發區的大沙汽配工業園區。這其中,就有帶着資金和技術回鄉投資創辦了三田濾清器有限公司的陳積松。

“有了家鄉的這個後方生産制造基地,我們得以有底氣持續自主研發、技術創新,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能力也不斷邁向國際先進水平。”随父親陳積松回到龍泉的陳慶豐,又先後在佛山、廣州等地創辦企業,開展專業化、多元化大型工程機械零部件銷售貿易,産品遠銷歐美、中東、非洲、東南亞等地。

2018年底,總投資約5.1億元的三田産業園在浙江龍泉經濟開發區芳野區塊建成投産,年産100萬台傳統汽車空調壓縮機與10萬台新能源汽車空調壓縮機的生産能力,有力帶動龍泉汽配産業集聚。去年,三田集團工業産值達2.7億元。

如果說,後沙橋見證着龍泉汽車空調零部件産業的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讓人們感受到了龍泉的堅守與創新,那麼,披雲橋則為龍泉劍瓷文化複興賦予了無限的想象力。

披雲橋東邊連接着包羅萬象、面向世界的城市文化客廳,西邊連接着最大程度保留青瓷寶劍文化基因的西街曆史文化街區。在這裡,現代與傳統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在曆史長河中,披雲橋幾經損毀、重建,2018年,因橋梁設計等級低,不能滿足日益繁重的交通運輸需求等原因在原址上拆除重建。同一年,西街曆史文化街區改造也拉開帷幕。

“目前,在西街曆史文化街區裡,江濱北路(楊碓弄段至披雲橋)文化三化工程項目、江濱北路(公園路至楊碓弄段)提升改造工程項目等正在加緊施工,為的就是在今年青瓷大會期間給市民和遊客呈現更美的‘西街面貌’。”龍泉市名城保護利用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夕陽西下,夏日的熱氣逐漸退去,披雲橋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從橋的一頭往另一頭望去,橋上坐滿了乘涼的市民,大家三五成群聊着家常,感受着夏日涼風緩緩吹過,間或還有歌聲袅袅,飄蕩在河面上。

和後沙橋、披雲橋一樣,在龍泉,這些大橋端點的周圍,仿佛漣漪輻射,聚集了龍泉最新潮、最時尚的城東綜合體,也聚集了最能代表龍泉産業的創新集聚區。龍泉溪上的橋,成為城市發展和生活的新地标,不僅緩解了兩岸的交通壓力,更加速了龍泉邁向“一江三城”時代的步伐。

江海彙流、海納百川。橋梁跨越的不單是奔騰不息的江流,更是歲月,是曆史,展現出一座城市不斷拓展外延、奔向共同富裕廣闊大道的宏大抱負。 來源:麗水日報 記者 沈隽 葉炜婷 通訊員 羅亨 鄭寵 鄭裕婷

本文來自【麗水日報報業傳媒集團】,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