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廉恥 【清】顧炎武
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禮犯義,其原皆生于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晉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後調于歲寒,雞鳴不已于風雨,彼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頃讀《顔氏家訓》有雲:“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緻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嗟乎!之推①不得已而仕于亂世,猶為此言,尚有《小宛》②詩人之意,彼閹然媚于世者,能無愧哉!
羅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務,廉恥者士人之美節,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俗。
古人治軍之道,未有不本于廉恥者。《吳子》曰:“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國必有慈孝廉恥之俗,則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對武王:“将有三勝,一曰禮将,二曰力将,三曰止欲将。”《後漢書》:“張奂為安定屬國都尉,羌豪帥感奂恩德,上馬二十匹,先零茵長又遺金璩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馬如羊,不以入廄;使金如粟,不以入懷。’悉以金馬還之。羌性貪而貴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貨,為所患苦,及奂正身潔己,威化大行。”嗚呼!自古以來,邊事之敗,有不始于貪求者哉?
【注】
①之推:即顔之推,北齊文學家。
②《小宛》:是《詩經。小雅》中的一首詩,是一首父母離世後勸告兄弟小心避禍的詩歌。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是( )
A.而至于悖禮犯義 悖:違背
B.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 微:衰弱
C.棄禮義,捐廉恥 捐:放棄
D.三曰止欲将約 止:差不多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不恥則無所不為;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B.雞鳴不已于風雨;徘徊于鬥牛之間
C.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
D.悉以金馬還之;秦亦不以城予趙
3.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廉恥,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興亡。無恥是不廉潔的根源,尤其是士大夫的無恥,那就是一種國恥。
B.顔之推對齊國的士大夫教育孩子的方法持否定态度,那是他認為孩子們要有出息就不該去做官。
C.不顧廉恥,曆代都有。朝廷通過教化,讓士人養成知廉恥的優良的節操,天下就有了美好的風俗。
D.《後漢書》中所記的張奂是個廉潔的人,他把羌人送的馬匹和金子悉數退還,使威望教化得到了發揚。
評卷人 得分
4.對文中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
A.句讀,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讀”指句子中間的合理停頓,“句”指一句話終結的停頓。
B.中國,古代多用來泛指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因居于天下之中而稱之為“中國”,中國與“四夷”相對。
C.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論語》六部儒家經典。經,古代經典或某些專門性的著作。傳,古稱解釋經文的著作為傳。
D.士大夫,是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産物,他們以做官為唯一職業,所以更精确地說,士大夫即擔任政府官員的文人,包括現職官員、退休官員和将來有可能擔任官員的士人。
5.下列各句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A.師道之不複,可知矣
B.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C.甚矣,汝之不惠
D.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6.對下列句子中詞語的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是( )
A.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逮:比得上
B.蜀之鄙 鄙:庸俗,淺陋
C.拜賈為太中大夫 拜:授予官職
D.陸生竟以壽終 竟:最終
7.下列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B.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C.夫秦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齊也
D.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是( )
A.作《師說》以贻之 贻:贈送
B.雖有槁暴 暴:枯幹
C.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道:風尚
D.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聞:懂得
9.下列各組句子中,對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是( )
A.郯子之徒 門徒
B.聲非加疾也 勁疾
C.君子不齒 并列、排列
D.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解釋經書的著作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善假于物也 一狼假寐
B.聲非加疾也 痛心疾首
C.而聞者彰 欲蓋彌彰
D.用心一也 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參考答案:
1.D 2.A 3.B
參考譯文:
廉恥,是培植人民的重要操守;大概是因為不廉潔就沒有什麼不貪取的,不知恥就沒有什麼不敢做的。人如果像這樣,那麼災禍、頹敗、變亂、滅亡,也就沒有不降臨的了。何況身為大臣若是沒有什麼不貪取,沒有什麼不敢做的,那麼天下哪有不混亂,國家哪有不滅亡的道理呢?所以孔子在談論士人的道理時說:“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要有羞恥之心。”孟子說:“人不可以沒有羞恥心。能将無恥視為最可恥的事,則終身必能遠離恥辱。”又說:“羞恥心對于人是很重要的,從事投機應變巧術的人,是沒什麼事情會感到羞恥的。”他們會這麼說的原因,是由于一個人如果不廉潔,到了違背禮節損害道義的地步,那原因都是出自于沒有羞恥心啊。所以身為士夫大夫如果沒有羞恥心,這可說是國家的恥辱。
我看夏商周三代以後,世道衰退,正道也沒落了,背棄禮義,舍去廉恥,不是一天一夜的緣故所造成。可是在歲暮天寒時節松柏仍舊堅持到最後凋謝,在風雨交加的日子,公雞依然不停地啼鳴報曉,而在那衆人都昏睡沉迷的時候,當然也不會沒有特别清醒的人啊!我最近閱讀《顔氏家訓》,其中有段内容說:“齊朝有一個士大夫,曾經告訴我說:‘我有一個兒子,年紀已經十七歲了,略微懂得一些書表奏章,教他說鮮卑話,以及彈奏琵琶,也快要熟練理解了,憑着這些本事,去侍奉王公卿相,沒有不寵愛他的。’我當時低着頭不回答。真是奇怪啊!這個人這樣教導孩子!倘若通過這些本領能使自己做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希望你們這樣做。”可歎啊!顔之推是因為沒有辦法避免,才在混亂的時局中做官,尚且說出這番話來,還有《小宛》詩人的精神,那些曲意逢迎讨好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慚愧嗎?
羅仲素說: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恥是士人優良的節操,風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天下才有良風美俗。
古人治軍的原則,沒有不以廉恥為本的。《吳子》說:“凡是統治國家和治理軍隊,必須用守禮教導軍民,用守義勉勵軍民,使(他們)有知恥之心。當人有了知恥之心,從大處談就能戰攻,從小處講就能退守了。”《尉缭子》說:“一個國家如果有慈孝廉恥的習尚,那就可以用犧牲去換得生存了!”而太公對答武王則說:“有三種将士能打勝仗,一是知禮的将士,二是有勇力的将士,三是能克制貪欲的将士。”《後漢書》上記載:“張奂任安定屬國都尉,羌族的首領感激他的恩德,送上二十匹馬,先零族的酋長又贈送他八枚金環,張奂一起收了下來,随即召集屬下的主簿在羌族衆人面前,以酒酹地道:‘即使送我的馬多得像羊群,我也不把它們放進我的馬廄;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把它們放進我的口袋。’把金和馬全部退還,羌人的性格重視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個都尉,大都貪财愛貨,為羌人所怨恨,直到張奂正直廉潔,威望教化才得到了發揚。”唉!自古以來,邊疆局勢的敗壞,豈有不從貪求财貨開始的麼!
4.C
5.D
6.B
7.A
8.B
9.A
10.C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