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雁塔是唐代方形七層樓閣式磚塔,又名慈恩寺塔。該塔是大唐高僧玄奘的藏經塔,位于唐長安城晉昌坊(今西安南郊雁塔路南段)慈恩寺内,為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之一。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慈恩寺始建于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是太子李治時,為了紀念生母文德皇後長孫氏的養育之恩,在隋代無漏寺舊址上建造的皇家寺院。
根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建成之初,寺内重樓複殿,雲閣禅房,計十多個院落,将近一千九百間,規模很是宏大。慈恩寺建成不久,玄奘就由弘福寺遷至寺東院“譯場”譯經,并創立了中國佛教一大宗派“慈恩宗”。
關于大雁塔名稱的由來,有一個傳說。根據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在摩伽陀國的陀羅勢婁河山中,有一個雁塔,相傳雁投身欲開悟小乘教徒。這是大雁塔名稱的最早記載。
後來人們普遍采用大雁塔的說法,還因為要和長安城裡的小雁塔(薦福寺塔)進行區别。在唐中宗李顯神龍年間,新科進士及第,為彰顯榮耀,往往來到大雁塔題名。“雁塔題名”慢慢成為長安城裡的一個風俗和一道景觀。凡新科進士及第,先一同遊覽曲江池,在杏園參加國宴,然後登臨大雁塔,并在塔下題名留念。比如,27歲的白居易成為新科進士,就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
唐代以後,亂世風雨不斷侵擾寺院,兵燹風劈讓慈恩寺傷痕累累。現在寺院中的大雄寶殿、鐘鼓樓、法堂暨藏經樓、東西廂房、山門等,都是明、清時期修建。
大雄寶殿面闊五間,硬山頂,五架梁;殿内供泥塑三世佛,東西兩壁前塑十八羅漢及文殊、普賢像;梁架有清光緒年題記1則。法堂暨藏經樓,為硬山頂二層樓閣建築,底層為法堂,上層為藏經樓;殿内供明代彌陀銅像1尊。寺内另有舍利塔林,存清代塔8座,除1座為八角形幢式石塔外,其餘均為六角形磚塔,高度不等。
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當時為五層方形;女皇武則天執政後期,朝廷對慈恩寺進行了擴建,同時改建了大雁塔,增加了兩層塔身,大雁塔成為現在的七層;五代時期對塔體進行了維修。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對脫落殘破的塔身外砌了磚面,形成了今天的外觀。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對大雁塔塔檐及塔頂維修時,發現明代外砌的塔壁與内層的唐代塔體之間留有一定的空隙,這正好形成了一個隔離保護層。
現在的大雁塔高度64.5米,底層每邊長25.5米。方形塔基,每邊長46米左右。塔身為仿木結構,用磚砌倚柱,各層有五到九間壁面(一、二層為九間,三、四層為七間,五層以上五間)。每層都有劵門,内設方形塔室。塔内修建木梯,盤旋而上。
大雁塔的造型雄偉、莊重,風格簡樸、明快,我中國古代樓閣式磚塔的典型。底層青石門楣、框镌刻有精美的花紋、人物和佛殿圖,後者工巧華麗、細緻入微,是了解唐代建築形制的寶貴圖形資料;南劵門兩側辟神龛,分别立有唐太宗撰“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唐高宗撰“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兩通,均由褚遂良書,字體瘦勁秀麗,為中國書法藝術珍品。
2014年6月,在“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上,大雁塔入選“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世界遺産名錄》。
有人說,不到大雁塔就等于沒有到西安。大雁塔是西安市的地标性建築,是西安旅遊的首選景點之一。現在的大雁塔文化旅遊景區和周邊的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園、唐長安城遺址公園等成為網紅打卡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