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曆史文化博覽中心内的巨型紅頭船,象征潮汕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南方日報記者楊立軒攝
國慶假期第一天,汕頭内海灣南岸的潮汕曆史文化博覽中心遊人如織。遊客們手持該中心制作的“參觀護照”,通過遊覽打卡、通關體驗、收藏印章、兌換禮物等環節,沉浸式感受豐富多彩的潮汕文化。
利用節假日遊覽文化場所,是越來越多汕頭人的假期首選,也是汕頭大力推動文化惠民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汕頭市聚焦“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通過深化曆史文化保護利用,推進非遺創新發展、繁榮精品創作,加強對文物内涵的挖掘闡釋,優化文化服務供給,促進文旅深度融合、不斷提升文化引領力、服務力、創造力和競争力,為廣東建設文化強省貢獻汕頭力量。
數字化讓文化服務更便民
走進潮汕曆史文化博覽中心,“未看展,先拍照”是很多遊客的統一動作。因為該中心網紅“打卡”元素無處不在,不僅建築風格融入“山海城”理念和紅頭船、潮汕民居等特色,大堂更設置有一艘巨型紅頭船,象征着潮汕人自強不息的精神。
潮汕是著名的僑鄉,僑文化是潮汕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心内的潮汕華僑博物館,一幅幅珍貴的照片,一件件曆史實物,訴說着當年潮汕人背井離鄉、遠赴重洋打工的艱辛。
而走進潮汕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12個特色展區展示了潮汕地區極具特色的非遺文化,潮汕祠堂大門、各類潮汕木雕、瓷器、刺繡等展品琳琅滿目。
作為汕頭新建的公共文化場所,潮汕曆史文化博覽中心是一座集潮汕文化展示和交流、旅遊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潮汕文化綜合體。在這裡,不僅搭建起潮汕文化對外展示的窗口,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下,更是“活”了起來。
利用數字化傳播文化,是汕頭近年來優化文化服務供給的一個縮影。
在汕頭市文化館,受疫情影響,近年來線下參觀遊客有限。對此,該館拓展數字化新途徑,持續為公衆提供便捷的線上文化服務,涵蓋預約進館參觀、線上文化活動配送和文化藝術課程資源供給等功能。
汕頭市文化館還整合全國文化數字資源,在微信公衆平台推出多種門類的藝術課程。截至今年8月底,該館自制的《英歌慕課》在網站投放的播放量近10.4萬次,愛藝術公益課程投放210節免費課程,播放量超108萬次。
近年來,汕頭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方面發力,現有博物館15個、公共圖書館8個、文化館8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69個。小公園片區完成修繕并對外開放的專題展館有18個,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62處,國保、省保的數量居全省第7位。
美食街探索文旅融合發展
“小公園越來越漂亮,人氣也越來越高了。”國慶假期,從外地回汕頭的周先生特意來到小公園曆史文化街區,重溫他的童年記憶。
周先生小時候就住在小公園附近。在他的印象中,那時候小公園非常熱鬧,一到晚上到處都是擺攤的商販,後來小公園逐漸沒落,人煙稀少。而如今,騎樓修舊如舊,煥發新的活力,沿街的商鋪也人氣興旺。
小公園是汕頭老城區的文化地标,也是汕頭百載商埠的發祥地。近年來,汕頭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曆史遺迹、保存商埠文脈統一起來,用“繡花”功夫打造精細的曆史文化街區。同時提出,要利用曆史遺迹或文物建築打造超級IP,擦亮小公園文化名片,激發文旅業态活力。2021年,小公園開埠區中山紀念亭街區、西堤街區2處就入選第三批廣東省曆史文化街區。
近段時間,位于小公園的鎮邦街也動作不斷。為潮汕菜産業高質量發展,汕頭規劃打造鎮邦路美食街,力争使其成為“潮玩潮樂潮食”基地,探索“美食 文化 旅遊”融合發展。而在2020年,《汕頭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旅遊業的若幹意見》中就明确提出,要壯大“汕頭美食”品牌。
事實上,加強對曆史文化資源的保育活化,正是汕頭打造區域文化高地的發力點。
近年來,汕頭還制定出台了《汕頭市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和利用實施“八個一批”工程方案》,提出搭建一批平台、打造一批街、建設一批館、出版一批書、編排一批戲、做好一批考古項目、實施一批文物保護工程、樹立一批惠民文化品牌,補齊短闆、提升品質、激發活力,推動形成品牌,傳承發展潮汕文化。
【記者】楊立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