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陶淵明以孤獨熱愛生活

陶淵明以孤獨熱愛生活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8 17:23:01

提及晉末詩人陶淵明,你會想到什麼?

隐逸、靜穆、自然、平淡、恬靜……

作為中國古代第一位自覺以田園生活為題材的詩人,“田園詩”鼻祖的稱号,陶淵明當之無愧。

然而“靜穆”并非陶淵明的全部,“悠然見南山”之外,他也有“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的金剛怒目。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陶潛正因為并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陶淵明以孤獨熱愛生活(陶淵明靜穆悠遠)1

01

//一生所求是自然//

陶淵明生在晉宋易代之際,一個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經是東晉初名将,官至八州都督,封長沙郡公,聲威顯赫。

這也是陶淵明家族最鼎盛的時期。

到陶淵明祖父、父親一代,雖仍有官職,但早已不複從前的榮耀。

從20歲開始,陶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為了生計,一度做過許多低級官吏。

29歲的時候,他出任江州祭酒。然而沒過多久,陶淵明就辭官歸家了,原因是“不堪吏職”。

公元398年,陶淵明成為了桓(huan)玄幕僚,一年後,他就因為母親去世回家守喪。三年之後丁憂期滿,陶淵明再次出仕,一度成為鎮軍将軍劉裕參軍、建威将軍劉敬宣參軍。

公元405年,陶淵明最後一次出仕,成為彭澤縣令。

但僅僅做了82天,陶淵明就解印辭官,從此躬耕隴畝,再也不曾做過一官半職。

陶淵明以孤獨熱愛生活(陶淵明靜穆悠遠)2

懷着雄心抱負,輾轉仕途二十餘載,陶淵明最終還是走向歸隐。

時也?命也?

在後來的詩文中,陶淵明曾一度将自己出任官職,說成是生活所迫。

如在《歸去來兮辭》中,他解釋自己去做彭澤縣令的緣由,是“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

《歸園田居》裡,他也說自己半生仕途生涯,是“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想,在最初,陶淵明确實是抱着一番志向的。

他将自己的曾祖父陶侃作為建功立業的楷模,在那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封建等級制度下,少年的陶淵明又何嘗不想用自己的才華,重鑄曾祖父從前的輝煌。

在《雜詩 其五》裡,詩人回憶少年時的雄心抱負,“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qian he)思遠翥(zhu)”。

但他的詩人氣質卻注定了,他無法真正成為如陶侃一般的人。

陶侃從一個小小的官吏,一路走上功業的頂峰,靠的不隻是他脫穎而出的才幹,更因為他具備“屈剛做柔,折節事人”的品格。

正是這最重要的一點,陶淵明是缺乏的。

陶淵明天性裡就有崇尚自然的種子,他是始終把追求自然、真與善的原則放在第一位。

陶淵明以孤獨熱愛生活(陶淵明靜穆悠遠)3

“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拘謹而内向的他,隻有在優美的田園裡,在淳樸的農夫間,才能感到真正的自由和心靈的舒展。

于是,面對“密網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的密布陰謀與殺機的社會現實,陶淵明常常感到觸目驚心;

于是,面對統治階級的殘酷殺戮,面對官場同僚的勾心鬥角,陶淵明激烈不滿卻又無法公開抗争,既不願同流合污,他便隻好挂冠歸隐。

02

//“悠然見南山”的靜穆悠遠//

在中國古代文人的生存方式裡,出仕與隐逸,構成他們生命的兩端,并由此形成兩種人生理想。

或汲取了儒家經世緻用的入世思想,盼望施展抱負,兼濟天下;

或更喜老莊的自然無為,隐逸山林,不求聞達;

更有甚者,希望将出仕與隐逸完美統一,“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然而由于理想與現實間的鴻溝,文人們常常會在出仕與隐逸間往返、徘徊。

而陶淵明,則可算是此類文人最突出的一個代表。

他的一生,輾轉于出仕與隐居間,隐居時想出仕,出仕後又想歸隐。

陶淵明以孤獨熱愛生活(陶淵明靜穆悠遠)4

希望一展宏圖、振翅滄海,又不願卑躬屈膝、同流合污;想要大濟天下蒼生,又渴望隐逸閑适的生活。

正是這種思想上的矛盾,構成了陶淵明詩文裡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

他可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可以“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他靜穆悠遠,也金剛怒目。

陶淵明詩作有一百二十餘首,大部分都是田園詩。

如代表作《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帶月荷鋤,夕露沾衣,是對農耕生活的一種詩意化的描摹,更是詩人内心喜悅的映照。

再如《歸園田居》其一,描摹隐居生活的恬淡自足:

少無适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羁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暧暧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颠。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

正是這些“平淡中見警策,樸素中見绮麗”的田園詩,成就了陶淵明的“自然”。

他也從此成為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永恒的歸宿,仕途失意、厭倦官場時,人們往往從陶淵明的田園詩中汲取力量,尋求安慰。

03

//“刑天舞幹戚”的金剛怒目//

但正如清代龔自珍所說:“陶潛恰似卧龍豪,千古浔陽松菊高。莫道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

平淡成就了陶淵明的詩,而那種“金剛怒目”的豪情卻成就了陶淵明的人。

在田園詩以外,隻有極少一部分風格迥異的詩,如《詠荊轲》、《述酒》、《飲酒》、《讀山海經》、《雜詩》等二十餘首。

這些詩,一掃平淡自然的詩風,或自抒憂憤,或婉而諷喻,表達詩人内心的憤懑與抑郁。

精衛銜微木,将以填滄海。

刑天舞幹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複悔。

徒沒在昔心,良晨讵(ju)可待!

《讀山海經》裡,“銜微木”以“填滄海”的精衛,“舞幹戚”的刑天,都是古代神話裡的悲劇英雄人物,他們有着“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

陶淵明是要以“猛志固常在”來表明,自己的鬥争精神永遠不會熄滅。他歸隐田園的本身,即是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一種抗争。

陶淵明以孤獨熱愛生活(陶淵明靜穆悠遠)5

再如《詠荊轲》: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ying)。

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fa)指危冠,猛氣沖長纓。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築,宋意唱高聲。

蕭蕭哀風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

淩厲越萬裡,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

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殁,千載有馀情。

陶淵明贊歎荊轲,不僅是稱贊他提劍刺強秦的英勇,更是詠歎他“君子死知己”的豪情。

陶淵明曾在《感士不遇賦》裡,感歎有才之人被埋沒,遇不到自己的伯樂。

“何曠世之無才,罕無路之不澀”,哪裡是世世代代沒有賢才,隻因條條道路都被堵塞啊!

詩人于是感歎,倘若能如荊轲一般,遇到知己,事死節、報知遇,立奇名,從而不朽,哪怕要付出生命,那也值得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類詩作幾乎都作于陶淵明歸隐之後,尤其是五十歲之後。

于世事,陶淵明從沒有遺忘與冷淡。

他本想在田園的歌詠間,忘卻濁世的喧嚣,然而濁世避無可避。險象環生的處境讓詩人哽咽難言,他隻好用寄托遙深的“詠史”、“飲酒”詩抒發内心的焦灼與憂憤。

陶淵明以孤獨熱愛生活(陶淵明靜穆悠遠)6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

那平淡自然的詩作裡,顯露出的“金剛怒目”的峥嵘;

那徜徉高蹈的背後,是胸懷間始終燃燒着的郁郁不平之火。

貌似靜穆,而内懷激烈,這便是陶淵明!

陶淵明以孤獨熱愛生活(陶淵明靜穆悠遠)7

參考文獻

張乃嶷.試論陶淵明的“金剛怒目”詩

黃越.陶淵明“金剛怒目”式詩歌淺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