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城市另類文化,山東四大名拳是什麼

城市另類文化,山東四大名拳是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5 04:23:49

  現在的人學拳的似乎越來越少了。就比如電視上的拳擊比賽,也不再是以前那種那麼傳統的拳法,慢慢的,有些拳法都在流失了。而且拳法這種傳統文化似乎也成了城市文化中的另類文化,本期山東文化,帶你了解山東的四大名拳。

  螳螂拳:

  螳螂拳産生于明末清初,相傳由明末清初王郎(山東栖霞人于七)所創。于七家道富有,酷好武術,曾投萬貫家資往少林習藝,一心報效國家。無奈清兵人關,報國無門,他憤然回到山東,組織義軍,與清廷作對。

  有一次因寡不敵衆,幾乎全軍複滅,于隻身走到崂山腳下,匿在漁民家中,清兵追至,于七急上崂山華嚴寺,找到以前同在少林學藝的師兄——華嚴寺的主持和尚,以求庇護,師兄出寺一看,連忙入來,令于七換上僧衣,削去頭發,扮成和尚,并且以開水燙到他臉又紅又腫,叫他睡在禅房、蓋上被子,不得出聲。

  俄頃清兵搜到,師兄說了這個是新來的僧人,患了天花病,清軍官怕被傳染,隻望了于七一眼就退出來。根本認不出他,瞞過了清兵。師兄對于七說,外面風聲仍很緊,叫他索性在此當和尚,避過風頭火勢再算,于七應允。

  因他是義軍首領,時有舊部下秘密找他,于七深居簡出,不輕易見客,與舊部下定暗号,凡來找他的,必須寫一個“王”字,交給守門和尚,守門和尚才允許進内。(“王”字就是“于七”兩字的重疊)後來于七索性說自己姓王,人呼之為王郎,“郎”是男子漢的稱呼,以後音誤為王郎,“王郎”名字,一直流傳至今。

  螂拳的手法,主要是:勾、樓、采、挂、黏、沾、貼、靠、刁、進、崩、打十二字訣。要求:“不刁不打,一刁就打,一打幾下”的連環進攻。

  螳螂拳的風格,總的來講,是快速勇猛、斬釘截鐵、勇往直前的氣勢。其特點是:正迎側擊、虛實相互、長短兼備、剛柔相濟、手腳并用,使人難以捉摸,防不勝防;用連環緊扣的手法直逼對方,使敵無喘息機會。

  手法很豐富,既有大開大合的長打手,又有短小快捷的偷漏手,既有肘靠擒拿,又有地趟摔打。在套路演練方面,講究快而不亂、剛而不僵、柔而不軟。套路結構嚴謹,動作之間銜接巧妙。外功是鐵砂掌,内功是羅漢功。常練螳螂拳,可以培養人們的堅強鬥志和敏捷應變能力。

  孫膑拳:

  孫膑拳風格獨特,擊技性強,重實用。拳法以組合形式為主,每一手即為一個用法,三百六十手可以互相串聯,進時可以組合連擊。出拳講究擰、絞,纏螺旋勁,旋臂出拳,拳走曲線,曲中求直,攻中有防,防中寓攻。方法講究“三出而一主”,兩臂一腿并發。戰略上以“圓、角、線、點”為原則,即采用孫膑步左晃右移,走弧走圓不停,時刻保持側身對敵。

  要搶占站位角度,利我而不利于敵;一觸即發,一發就到,一點就勝;以動作迷惑對方,有真有假,有虛有實。演練中要求“内外相合,形意相通”。主要手法有蹦、彈、抓、挑、鑽、擂、拉、劈、抄、砍、截、擺、封、捅、砸。步法為蹒跚步,拔跟掀腳,蹒跚跛行。主要腿法有踢、碰、蹬、踹、踩、挂、跪、截、播。

  孫膑拳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論系統,蹲走跛行是其最突出的特點,出拳走曲不走直,曲中能夠求直,看似偏離,但擊中點卻是那樣準确。這種曲線出拳的理論以不招不架、轉向進取為表征,最容易使對手産生錯覺。

  孫膑拳在套路上最講究手手相連,技擊動作往往連發,很少有單擊動作,給人以輪拳滾打的感覺,孫膑拳套路數段,每段都有重疊動作,此乃“一招不成,再來一招”的打法。

  四通捶:

  該拳起于何時,已無據可考。清嘉慶年間,黃縣人馮立旺将此拳傳給濰縣人卞相庭。四通捶原為“撕捅拳”,取意于技法上的“撕抓捅打”。經卞氏父子的演練,特别是卞相庭之子卞佃奎的勤習揣摩,該拳得以傳播,因而“撕捅捶”又稱“卞家捶”。經過多年流傳,“撕捅捶”演化為“四通捶”,即拳理要求的“意與勢通,勢與法通,法與氣通,氣與力通”的“四通”之意。現主要在濰坊、青島、濟南等地流傳。

  該拳強調功力,注重下盤功法,以靜力樁功為主,突出功靠,有靠手、靠腕、靠肘、靠肩、靠腳、靠腿、靠膝、靠胯的專門練習。拳理講究“四通”。主要方法有撕、采、揪、抓、抄、絆、拉、提、舉、挫、劐、挑、貫、砸、頂等。動作簡練古樸,勢法分明,動靜相兼,疾徐有序,剛勁有力。

  四通捶徒手套路包括八大功靠和輔助功靠共26路,群仗勢33路,八步捶36路,鐵地耕牛9路,地八門34路。

  文聖拳:

  文聖拳亦稱五步架、杜家拳、神拳、長壽拳。據傳為趙匡胤後代,将趙匡胤所習的老洪拳和文功靜坐法相結合,發展演變為文聖拳。“文”字取意于文功靜坐之法,“聖”字顯其拳理高深。清乾隆年間,山東冠縣楊四海将文聖拳傳嘉祥縣的杜宏信。後杜宏信返回家鄉廣授文聖拳技藝,杜去世後,為紀念他,将文聖拳稱為“杜家拳”。

  文聖拳動作穩健,無竄崩跳躍,五步之距就可練拳,人們又稱之為“五步架”。清朝末年,文聖拳中反清複明的有志之士聚會時,總是先燒香敬神,繼之習拳練武,燃香習武漸成規矩,文聖拳由此被稱為“神拳”,又因為文聖拳門中長壽來人甚多,有“八十出功,九十步松”的說法,故人們又叫“長壽拳”。

  文聖拳以古代陰陽無形變化的原理為拳藝指南,有文功和武功兩部分組成,文功即靜功,武功即動功。文功主要是調息,入靜,養氣,練意,為功法拳法之根本,方式有靜坐、側卧、仰卧、站立等式。武功,主要是練形求法,動作中将講究陰陽變化,剛柔含展,伸筋拔骨,以意引氣,以氣催力,氣到力到,意氣力結合,方法上講究粘、沾、連、擠、推、托、靠、鑽等。

  文聖拳曆史久遠相傳在唐宋年間,分别有李世民,趙匡胤之後隐名在山中修時所創,明未清初傳為神拳,清朝時期代表人為河北官縣楊四海,楊四海傳山東嘉祥杜洪信,叫文聖功,後人稱杜家拳82年國家楊武術挖掘中,被濟甯汶上縣宋莊村宋傳平大師更名文聖拳。

  【結束語】拳法雖然值得去學習和研究,也希望我們一代一代能夠傳承,但是先人留下的拳法隻是讓我們學會用在有用的地方,而不是動用武力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