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701約—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永濟)人,祖籍山西祁縣(今屬山西太原)。唐代著名詩人,畫家。王維是盛唐山水詩派的代表,同時他又開創了水墨山水畫派。王維在文學和藝術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宋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蘇轼在《書摩诘藍田煙雨圖》中說:“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這是蘇轼對王維的山水詩和山水畫給予的極高評價。王維在詩歌的創作過程中,經常用畫家的眼光來審視周圍的景物,他将繪畫中的構圖和色彩,還有光線等因素加以雕琢,再将經過繪畫藝術處理過的文字寫入詩中,造就了他的山水詩中充滿了水墨丹青般的畫意。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是王維山水詩中的名篇,也是唐代山水詩中首屈一指的佳作。一場秋雨過後,天氣清朗舒爽,山村裡清麗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山居村民在詩人眼中構成了一幅動人的畫面,詩人也是通過對自然美景的描寫抒發自己追求純真自然的情感。
王維一生多數時間在朝為官,但是在中年之後,他愈發想脫離官場,回歸隐逸的生活。完全的隐逸對他來說并不容易做到,于是他在長安周邊的藍田購得了一處别業。這樣就平衡了他仕與隐的關系,亦官亦隐的生活讓王維獲得了更多藝術創作的時間,心靈也得到了極大的慰藉。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鹿柴》是王維山水詩集《辋川集》中的一篇,他在藍田購得的别業正是初唐著名詩人宋之問留下的别業。王維購得這座别業之後,依照辋川地勢,在周圍營造亭台水榭,堆砌假山奇石,種植花草樹木,還修建了二十處景觀,鹿柴就是其中之一。
竹裡館
獨坐幽篁裡,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竹裡館同樣是辋川别業周圍的二十個景觀之一,這裡并沒有真正的館閣,有的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和兩條石登。王維寫字作畫,累得手酸時,就會來到這裡彈奏古琴,當作放松。當他獨自一人來到竹裡館裡,一點都不感到孤單,密林深處有明月與他相伴。他一邊彈奏,一邊放聲長嘯,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排解心中愁苦的方式,也許正是在竹裡館裡可以充分放松身心,王維才會經常到這裡來。
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是王維青年時遊曆江南時所組詩《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中的第一首。這首詩描繪了幽靜的春夜裡,詩人獨坐山中,閑看桂花凋落,靜聽山中鳥鳴的閑适淡然的一幕場景。
終南别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如。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終南别業》是王維晚年的作品,大約作于唐肅宗乾元元年(758)之後,這時王維已經年近六十,官至尚書右丞,但此時安史之亂還未平息,朝中艱險自了然于胸,王維更加向往超脫凡塵悠然自得的生活。王維是虔誠的佛教信徒,他平素裡下朝歸家之後常常靜坐誦經,研習佛法,也寄情山水,享受田園之樂。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句詩不僅是對景物的描寫,也是王維參禅悟道的體會。詩人在山林裡獨自行走到溪水的盡頭,一般溪水都發端于高處,詩人走到溪水的盡頭,好似已經無路可走,幹脆坐下來靜看天上的風雲變幻。
在王維的詩中“雲”是經常出現的一個意象,“雲”在佛教中代表“無量”的意思,佛教中芸芸衆生隻有領悟佛法其中的奧妙才能撥雲見日。在詩中詩人眼前雲波浩渺,但在詩人心中依然靜如止水,随性而為,以至于下山途中偶然遇到林中老叟,兩人攀談起來竟忘記了回家的時間。
書事
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
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
這是一首非常輕快的小詩,讀起來十分靈動。第一句中的“閣”同“擱”,表示停下小雨初停,詩人走到院中,雖是白天,卻懶得打開院門。坐在院子裡,靜靜地看着蒼翠的苔藓,它們簡直要爬到自己的衣衫上來。小小的青苔讓詩人看得出神,雨後翠綠鮮豔的青苔在陽光下閃着亮光,顯得那麼靈動,于是詩人将靜止的青苔賦予輕巧的動作,讓整首詩充滿情趣,這也是王維在詩歌創作中的高妙之處。
王維的詩空靈清遠,意境深邃。細細品讀王維的詩作,會在其中獲得平和自然,心曠神怡之感。當我們為生活奔忙的時候,适時停下腳步,尋找愉悅身心的妙法良方,會讓我們更加釋然地面對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