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夏至和端午都是挨得比較近的兩個日子,而在民間,夏至如果在端午節前也是有說法的,下面大家就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夏至在端午前有什麼說法,夏至在端午前一天有啥說法。
夏至在端午前有什麼說法
由于今年夏至6月21日,在端午之前,會有什麼問題嗎?
主要是過去相當長時間,農耕社會靠天吃飯,天氣對農業影響很大。夏至如果早于端午,接下來降雨少,幹旱可能性大,或者久旱之後又突然來大雨,引起内澇。
夏至後農作物正是需要充足水分的時候,幹旱意味着當年糧食生長不好、減産,甚至當季顆粒無收。
這樣在當年冬天、次年春天就會鬧饑荒,很可能會“餓死人”。古時候有實力的就去搶奪,容易引起兵災、内亂,人們流離失所,因戰亂死亡的人畜,又容易帶來瘟疫,結果就是一大串的“連鎖反應”。
這就是“夏至端午前,必然是災年”的基本解釋,提醒人們注意農時,預防幹旱,與新冠沒多大聯系。
其實,過去也有“處暑出伏前,必然是災年”、“重陽寒露前,必然是災年”等說法,不要太在意。
夏至在端午前一天有啥說法
俗語:“夏至端午前,必定遇災年”意思很簡單:當夏至在端午前時,出現災年的概率就明顯變大。明顯,這種說法是主觀臆斷,沒有任何科學依據,是古人憑借生活經驗總結歸納而來。不過此類俗語在當時社會中發揮了很大作用:一方面俗語體現出農業生産具有憂患意識,能有利于農業的開展;另一方面俗語有很強的傳播能力和效果,有利于文化知識傳承。我國類似的俗語數不勝數,是古人實踐經驗的總結概括,是農業發展過程中的文化指導體系。
簡單來說,現代社會中,這句俗語不再能帶來人們幫助,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做到精準預測,但在以前能起到指導作用。根據相關經驗看,夏至端午前,必定遇災年具有參考價值,使用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情況,明白俗語地域性和時代性特點。
既然是這樣,結合時代背景看,夏至端午前,必定遇到災年有兩大支撐。一夏至是我國重要節氣,同時是氣候轉折點。當夏至到來,溫度将持續升高,降雨量和降雨概率增大。持續性的降雨和高溫天氣就将引發自然災害,自然災害導緻減産。夏至出現在端午前,說明出現持續性降雨出現時間早,糧食收獲中不能及時晾曬,糧食就将發黴變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