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憲問篇前20篇?【共讀内容】,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論語憲問篇前20篇?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共讀内容】
19·08 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
【導讀學者】
歐陽祯人:武漢大學國學院 教授
劉正平 :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 副教授
倪素香: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教授
【共讀筆記】 (來源:論語滙)
崔聖:
孔曆 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 丙申年六月初一 2016年7月6日星期三
倪素香:
今天我們學習19.8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 一章。
【論語譯註】中的解釋:
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
子夏說:“小人犯了過錯一定要掩飾。”
此句重點是理解“過也必文”,過,即錯誤、過失。 文,即文明飾、掩飾。意即文過飾非。
同時這裡也主要闡述了君子與小人的區别:即犯了錯誤是改正還是掩飾。
“小人”掩飾其錯誤,就是孔子所說的“貳過”(犯了錯誤自作掩飾,即文過飾非)。孔子對于“君子”、“小人”,每每兩相對舉,對比鮮明。子夏隻論小人,是他的特别之處。
雖說小人掩飾錯誤,也可以說是有一定的羞恥感,比沒有羞恥感的惡人要好一點,但是相比于君子而言,小人的行為就不可取。有了錯誤改正才是正确的選擇!
孔子也說過“過則勿憚改。”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孰能無過?關鍵在于能否改過,“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依子夏之言,小人不僅“過而不改”,而且還“過也必文”。子夏的觀點也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李贽對此評點道:“點破千古小人情狀。今人倘有文過之念,這念便是小人了。”
在《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兩次說錯了話,而他每次都是不加掩飾,當即坦誠的故事。
一次是孔子到武城,聞弦歌之聲,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孔子說:“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另一次是陳司敗問孔子魯昭公娶了同姓夫人是否知禮,孔子說“知禮”,陳司敗直言孔子“君子亦黨”時,孔子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可見孔子為人的坦誠、率真。既然錯了,就應該聞過則喜,愉快地接受批評,改正錯誤,這是孔子一貫的作風。
崔聖:
必改,還是必文,看來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别了。
倪素香:
所以做錯事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後又不反省、認錯,敢做不敢當,那隻有一錯再錯,越犯越深了。
所以,萬一不小心犯錯,一定要面對承認,力求改過。子貢說過,君子也會犯過錯,但他犯了過錯,他會坦然面對,而且立刻改過,因此大家反而更佩服他。這章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有人說,說了一句謊話,要用另外一百句謊話來遮掩。習慣了遮掩,人就喪失了反省的能力,那就永遠隻能做個小人了。君子應該一日三省吾身。
在現實中我們可以有自己的選擇,選擇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但孔子、《論語》告訴我們的是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從來都沒有強迫别人去做君子,他隻是告訴人們怎樣去做去思才能成為君子。
改過自新、聞過則喜、勸人向善、不文過飾非等,都是君子的成仁之道,也是孔子教給我們的做人的道理。
以上是我對子夏這一章的理解,不對之處,請各位群友批評指正!
崔聖:
這就是一個民族有聖人的好處與自豪!聖人的思想文化遺産,就是這個民族的文化遺産與驕傲!
丁耀偉:
孔子總是君子和小人兩兩相對更高明,真正觸動人心。大家從事教育,都知道打不動人心,就充耳不聞,留不下記憶,也難以付諸行動
麥哨:
小人文過,不是一種罪過,而是内在修養的缺乏。文則有名,文則有利。君子不文,故能成其大。
張弛弘弢:
倪師之解已夠透徹。[表情]
人之有過,初非立意為惡,亦一時偶然之失爾。然小人憚於改過而忍於自欺,則必文飾以重其過失。
—— 錢穆
關於孔子兩次說“錯話”——
1、本責偃迎師之禮太過,而其回答卻引夫子言,說是在行師教以行教化之功用。
2、是“禮”也。“子為父掩”,此,夫子是為君掩啊。相君之道也。
此二解,一己之言,求證於有道。
丁耀偉:
@張弛弘弢 [強][強]完全贊同。再次展示聖人的修養,擔當天下
劉國慶:
這段講修身的功夫。修身是理性的行為。人首先要有一個目标,其次要通過理性的方法實現這個目标。
如果真想立心作君子,就要有做君子的辦法,即能夠成為君子的機制。即使偶爾偏離了,也能通過這種機制自我糾偏。要糾偏,就需要先确定什麼是正。如何找到正?找到了正,把自己的行為和正對比,就可以知非知錯。也就可以知非改錯。回到正路。
過錯,誰都會犯,不論君子小人都會犯。但犯了錯誤之後,是否能意識到?意識到是否承認?是否改正?才是決定人格走向的關鍵。
人們對待錯誤的行為,大體有四種。
第一種是根本沒有意識到錯誤,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有限感受和知識中漂浮,行為随情緒搖擺。這在沒有輿論自由的社會中是常态。
第二種雖然認識到自己錯了,但并不去改錯,也不掩飾,而是變本加厲。到這樣的惡人一般無法被他人接納,并不能走遠。
第三種是日常生活不願約束自己,不肯犧牲,但又不能公然作惡,需要大衆接納,因而又珍惜名聲,就隻能掩飾自己,欺騙别人了。當然,這樣的人還是承認社會規範的。不過是因為自己掩飾錯誤而不是面對錯誤,行為無法得到改善而已。
第四種是知錯想改。但由于方法不當,錯誤難以改掉。比方我們現在很多人都知道
抽煙不好,犯戒煙的很少。很多人都知道浪費不好,犯請客的時候,桌上總是剩很多菜。
第五種,是知錯能改。首先是想找到自己的錯誤,其次是要找到原因,第三是找到方法,然後是反複練習正确的放大,直到成為新的習慣。因此,面對事實實基本心态。
張弛弘弢:
當下,能“言必信行必果”之小人,亦難尋矣!文過之官民,俯仰皆是。
幾近小人者,鮮矣。何談君子?怎麼辦? 力行傳統文化之教於當代,則“民德歸厚”、民族有望矣。
劉國慶:
從上面的分析,我個人覺得,把人分為君子和小人兩類,搞的水火不容似的,很不利于整個社會的道德修養的提高。
在我看來每一個人都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在這點上,君子和小人都一樣。而在追求
幸福的過程中,有思維能力的人都要問:我有哪些追求幸福的手段?自己的手段,是否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對君子和小人也都是一緻的。不過由于生活環境不同,教育不同,有些人更看重自己幸福和他人幸福一緻的地方,是能“群”,另一些人更看重自己和他人沖突的地方,隻為己而已。這個對個人和他人關系的判斷,是随着生活經曆可以改變的。道理明白了,行為自然就變了。完全不必固定花,模式化,簡單化。
張弛弘弢:
@丁耀偉 [抱拳]
@劉國慶 “過”和“錯”好像要分開吧。
劉國慶:
我也在捉摸該不該分開呢
張弛弘弢:
我理解《論語》中的 君子、小人很多時候都是動詞呢,而且是持續性動詞。不是先定義(定性)一個人是君子或小人。
劉國慶:
@張弛弘弢 嗯。我一直以為是名詞。什麼地方作為動詞來着?您提示下?
我一直以為是對 人 的分類
張弛弘弢:
君子ing, 行進在追求君子人格的路上,目標。
劉國慶:
@張弛弘弢 這是您做了動詞化的理解吧?原文是動詞嗎?
張弛弘弢:
君子四意——
1、德言;
2、位言;
3、君子ing;
4、反語。( 此魯迅常用,似不見《論語》)
丁耀偉:
小人其實就是平頭老百姓 孔子在論語裡隻是描述了他們的情狀,但并沒有對小人提出要求
張弛弘弢:
名詞動用很常見,大家商量著來唄。總感覺好多地方不是在講已經成就了或者說是已經完成了的君子,而是將來時,是修君子人格的路上之意。 如此理解,是否確切,不定,亦得求見於有道,指點你我迷津。
劉國慶:
君子小人之分,把多重含義混在一起了。問題太大了。
張弛弘弢:
@丁耀偉 嗯!您說的是就“位”言,對吧!
劉國慶:
德、位混淆。
丁耀偉:
孔子隻是要求君子應該怎麼樣,也就是提升君子群體的修養境界,從這個角度,個人以為,不影響和諧
孔子追求的是德位的匹配,所以有“先進、後進之說”
張弛弘弢:
德、位比較好分啊,共識較多。
劉國慶:
平頭百姓,位為小人,應該追求君子之德嗎?@丁耀偉
丁耀偉:
但君子要先有修養再有位子。因為禮崩樂壞,孔子對世襲貴族的修養已不抱多大希望
劉國慶:
如果追求德位匹配,位于小人的,是不是追求小人之德就可以了?@丁耀偉 廣州
張弛弘弢:
循君子之路而修,人人可成……
既然修身追求,為啥還定目標胃小人啊
丁耀偉:
從社會學角度,不管原來在哪個階層,都有一部分人在德和位上追求上升。
先有願景,又有對比,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畢竟是ing
張弛弘弢:
就位言,我們都是小人;就德言,我們皆可修成君子。
劉國慶:
我是小人(平頭百姓),并不追求君子之位(做官)。我是否不該追求君子之德?@丁耀偉
所以,君子、小人用在德、位上的雙重意義,帶來了很大的混淆。
丁耀偉:
應當追求君子之德。我想,這也是弟子門人記錄的論語與孔子本人的差異,論語對為何要追求君子之德論述似不充分。
關于天人之際(性與天道),易經講得更充分些,老子講得更充分些
張弛弘弢:
紂,位之君子,德之小人;回,位之小人,德之君子。
堯舜,有德有位,且德配位,故謂之聖。
劉國慶:
我個人認為,思維中不再使用這種二分法的道德劃分,會更符合道德修養的實際。
張弛弘弢:
歷史之德聖之人,後人常追以尊位,如: 孔夫子 。
同理,德衰之人,後人亦以獨夫稱之。如: 孟子言紂。
丁耀偉:
中庸說,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平頭老百姓可能不追求官祿,但對名聲、長壽的追求是客觀存在。或者儒家鼓勵對名的追求: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孝之終也。當然是不是孔子的原話,或有異議
張弛弘弢:
這似乎不是個二分法的問題吧?是乎?不是乎?
丁耀偉:
所以無論世俗的追求,還是出世的追求,都應當有德或修養的追求
德者,得也
張弛弘弢:
@丁耀偉 沒錯!即使當世未得,後世也“必得”,反之,同理。
劉國慶:
我覺得可以區分為 敬畏/放肆,已覺/未覺,誠實/僞飾,已達/未達四個道德修養的環節,更能遵循。
丁耀偉:
@劉國慶 [握手][抱拳]完全可以,或者同一事物,不同側面而已
張弛弘弢:
@劉國慶 我們解讀的是《論語》就先看論語中的概念如何解讀唄。
丁耀偉:
我總覺得,後人對聖人或道的理解,大概和瞎子摸象差不多,沒有絕對的對錯,隻是不同的側面
小弟才疏學淺,甘當弟子,向兩位師長學習[握手][抱拳]
言語不當之處,如有冒犯,還請各位師長海涵
張弛弘弢:
我位卑德薄學識淺,豈敢!同修共學耳。[握手]
丁耀偉:
早上關於德與位的分野和不同觀點,還有一點與各位師友交流。
就是孔子為什麼說要“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7.6),或者道、德、仁、藝之間到底是什麼關系?
本來孔子的思想體系是圓融的,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但敝人才疏學淺對易經中“性與天道”等内容還不能靈活運用。隻能借助老子第51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等内容來理解,也就是位、祿、名、壽等可見可觸、形而下的“器物”,都是從道中生來,以德的形式儲蓄,隻是還需要合适的時勢,才能變成位、祿、名、壽等等器物。
而無論小人還是君子,都有位、祿、名、壽的問題,隻是高低多少(存量)存在差異,物欲追求強弱(流量)存在差異而已,但人往高處走的本性并無差異(比如從高位降到低位或可接受,一生無祿無位也可接受,但剝奪溫飽導緻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很可能就不可接受)
從“人往高處走”和“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的角度,無論小人還是君子都應當有道德的追求,因為道德追求是利己的,而不隻是利他的。
但能不能洞悉“無私成就大私”的天地大道,是更進一層的話題。這需要大智慧,也需要更多賢哲去教育,或者說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本文來源【論語滙】,轉載或引用請聯系微信服務号: xhxwhx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