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少見到别人會向我們潑水,因為這是不禮貌的行為,若是你在4月份去到雲南,你走在路上會被很多陌生人潑水節,而且你還不能破口大罵,因為這是當地特有的潑水節習俗,是對你最美好的祝福方式。那麼,潑水節是什麼族的節日?潑水節的由來故事去哪看呢?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潑水節是什麼族的節日
潑水節是我國雲南地區參加人數最大、影響最大的一個節日,是使用傣曆的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等少數民族的節日,傣族的潑水節最為熱鬧,但不是所有的傣族都過潑水節,傣族的旱傣和水傣過潑水節,花腰傣就不過潑水節。潑水節舉行的時間是傣曆的新年,一般在陽曆4月13日到15日之間,傣曆的6月份,潑水節是為慶祝傣曆新年而設定的節日,是新舊年的交替。潑水節一般持續3至4天,前兩天是送舊,後兩天是迎新。潑水節第一天在傣語中叫“麥日”,類似農曆的除夕;第二天叫“惱日”、“空日”,這一天既不是舊年,也不是新年;第三天叫“叭網瑪”,是新年第一天,被認為是最吉利、最美好的日子。潑水節來臨之時,傣族的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挑着清水,先到寺院去浴佛,然後開始潑水嬉戲,互相說一些祝福的話,人們一邊跳舞,一邊大聲說着:“水!水!水!”場面甚是壯觀。
潑水節是傣族人最隆重的節日,人們提前殺豬宰雞、釀酒,并準備大量的年糕,當地人稱“毫諾索”,在節日期間食用。
潑水節一般在瀾滄江畔舉行,從佛院出來,人們聚集在江邊,觀看龍舟比賽,一艘艘龍舟整裝待發,一聲令下,勢如破竹,快速前行,現場的激烈揪緊了人們的心情。然後就是潑水活動了,傣家姑娘先是用竹葉沾水,說一些祝福的話,灑向周圍的人群。當地有“水花放,傣家歡”的說法,到潑水高潮的時候,人們用銅盆、木桶來潑水,現場就是水的海洋,還有人踩着象腳鼓翩翩起舞,甚至一邊飲酒一邊潑水,熱鬧異常。
潑水節的由來故事
潑水節的由來,在傣族民間有個神話故事。傳說很久以前,統治傣族地區的火魔,亂施淫威,緻使民間沒有風雨,莊稼不能生長,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火魔有從民間姑娘中搶去的七個妻子,她們目睹火魔殘酷狠毒,對民間的疾苦非常同情,決心為人民除掉禍根。因火魔練得法術,七個姑娘沒法将它殺死。後來她們佯裝挑逗他高興,施巧計探得根除火魔的秘密。一天,她們設豐盛酒宴,陪勸火魔飲酒。聰明勇敢的七姑娘乘火魔大醉熟睡之機,從他頭上拔下一根頭發,火速地勒住他的脖子。果然,火魔的頭顱立即掉在地上,滾到哪裡便燒到哪裡。随着火勢不斷擴大,眼看即将燃至附近的房屋,大姑娘急中生智,迅速将魔頭抱起,地上的熊熊大火馬上熄滅,火魔也随之消失,為了使人民不再遭受火魔的傷害,七個姑娘輪流抱住魔頭,并用輪換的空隙用水沖洗身上的污穢,一直到火魔的腦袋化成塵土為止。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傣家七個姑娘的英勇精神,于每年消滅火魔的日子,互相潑水祝福。事實上,潑水節源于印度。潑水曾是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被佛教采用。這種儀式約在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經緬甸傳入雲南傣族地區。隆着小乘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擴大,潑水的習俗在民間廣泛流行,并與當地的神話融合,形成隆重的固定節日。如今,節日中的許多陳規陋習已經廢止,增加了健康的内容。通常是第一天開慶祝大會,各族軍民共賀佳節:次日舉行歡快的潑水儀式;第三日趕擺,參加物資交流活動。
傣族潑水節美食
酸筍煮魚
雲南傣族名菜,清新的筍子經過研制,自有特殊的酸味,用來煮魚。掩蓋魚的腥味同時又有清筍的香味及酸味,雲南人特别愛吃。
原料:魚一條,酸筍,姜蔥,糖,醬油,水,料酒,辣椒。
做法:魚一條,擦幹水;将魚煎熟;準備好酸筍、姜蔥;鍋裡放油,放入姜蔥爆香,再放入酸筍略超,加糖、醬油、水、料酒,再将煎好的魚放入湯汁裡燒幾分鐘。待湯汁超不多煮幹時,即可。加點辣椒更開胃。
葉包蒸豬肉
景洪市傣族的風味食品豐富多彩,尤其是葉包蒸豬肉特别出名,是當地的特色菜。
原料:豬肉,蔥,蒜,姜,青辣椒,粉,香茅草,鹽。
做法:将豬肉剔掉皮,洗淨,剁碎,放在盆裡;将蔥、蒜、青辣椒切好,把香茅草結成一個小疙瘩,放入盆内,撒上鹽和花椒粉,與剁好的肉調勻,然後用芭蕉葉包成一個一個小包,放在甑子裡蒸熟就可食用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