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 虛拟現實的出現,讓人在獲取内容的方式出現了變革。與此同時,人對沉浸感和拟真性的追求也變得更高。
所以在之前的 VR 爆發期,人對聲音的要求也變得更高。玩家未必會很在意聲音的獨立素質有多高,他們會把聲音定位的表現、聲場還原,以及整個環境的渲染這三點看得很重要。
畢竟對于他們來說,聽音樂不是重點,遊戲、電影這些才是體驗的核心。
所以在 VR 爆發的初期,3D 音頻和人頭錄音也重新出現在市場上,隻是現在也沒有普及而已。設備售價過高和相關内容缺乏,是這類産品沒有再進一步的原因。
其實如果用上穿戴式揚聲器,也能提升整體表現。跟着這種需求,有不少廠商已經加入到該類産品的開發當中。
之前,愛範兒就體驗過 JBL 推出 SoundGear BTA,這款帶接收器的穿戴揚聲器套裝确實能夠提升遊戲、視頻中的聲頻體驗。再加上有 aptX 确保傳輸效果,雖然聲音素質肯定沒有貼耳的耳機那種體驗,但至少在聲音質量上也有所保證。
除了 JBL,索尼和 BOSE 也推出了這一類産品。今天,愛範兒就來體驗 BOSE 今年年初推出的 SOUNWEAR,看看強調“聲音心理學”、主打舒适佩戴感的 BOSE SOUNDWEAR 會有怎樣的體驗。
真的,不要舒服太多
BOSE 這款産品的包裝很簡單,打開之後你機會發現裡面直接就用一個類吸塑結構固定着 SOUNWEAR。
固定結構的上方有保護用的防滑結構,再加上機身上有一個“保護套”,SOUNDWEAR 就得到很好的保護。而其他配件就跟上次體驗的 SoundGear 一樣,都集中收納在小紙盒裡面,當中包括說明書這類紙質文件以及充電用的 MicroUSB 線。
和其他挂脖式穿戴揚聲器一樣,BOSE SOUNDWEAR 用的也是環形設計。比起 JBL SoundGear,SOUNDWEAR 這個環形更扁,開口也更寬。即便像上次不能直接“塞進”SoundGear 的我,這次也能夠很輕松地直接帶上 SOUNDWEAR。
更重要的是,SOUNWEAR 除了搭載揚聲器的部分,中間的“橫梁”内部搭載了一個特殊結構,可實現比較誇張的形變。這樣的設計既方便了佩戴,也能夠提升舒适感。
帶着它的時候,你不會像其他用固定結構的穿戴揚聲器一樣,會因為那種明顯的異物感而感到不适。相反,這個設計搭配重量隻有 266g(9.4 盎司)的機身能夠明顯降低壓肩感,比之前的 JBL SoundGear (350g)确實要輕不少,帶着來玩體感類的 VR 遊戲,疲勞度的刷新速度也會比更重的産品要低。
SOUNDWEAR 出廠的時候會帶一個外套,這個外套的表面是濾聲網,包裹着機身下方的則是皮質。這個外套附帶拉鍊,要替換或拆下清潔也方便。外套包裹按鍵的部分會有标識,方便用戶判斷自己在按什麼按鍵。
這個對于盲操作來說還是有些不便,如果外套能夠跟着按鍵造型做些帶辨識設計的突出就更好了。
拆開外套之後,BOSE SOUNDWEAR 機身用是一種防滑膠來包裹接觸人體的部分。
這個機身在佩戴時候也有舒适的表現,也會比帶着外套透氣不少。所以在體驗産品的大部分時間内,我都更願意拿開外套來體驗。這個不僅僅和聲音有關,和佩戴的舒适度也有一定關系。
就外觀佩戴這一部分來說,BOSE SOUNDWEAR 要突出的其實就隻有一個點——舒适。
如果你之前帶的是那種搭載固定結構的穿戴式音箱,換過 BOSE SOUNDWEAR 之後就會有明顯的提升感。說“換不回去”可能有些誇張,但舒适度确實要比一個生硬搭在你肩膀上的音箱要好太多了。
再加上,BOSE 在材質的舒适度上也有技術儲備。這個,在他們的運動系列 SOUNDSPORT 以及之前發布的概念産品“sleepbuds”上就已經提到過,這次隻不過是用到穿戴揚聲器上,效果還是有的。
就舒适度這一點來說,BOSE SOUNDWEAR 确實可以打很高的分數。
隻是“外接”,還差一點
對于 BOSE 來說,“連接”功能可能是一個比較奇怪的存在。不管是音箱還是耳機,BOSE 現在做音頻産品時,都會有點把天平傾向蘋果産品的味道。
SOUNDWEAR 也沒有附帶 NFC 模塊,它用的還是最傳統的長按呼出配對模式這個手法。機身的響應速度很快,也可以同時連接多個設備,加上附帶語音播報,用起來還是很方便的。
确實,SOUNDWEAR 的響應速度确實很快。基本上,不論是開機還是呼出配對模式,它都能夠很迅速地完成,這個也是在之前體驗的 BOSE 産品中未曾出現過的。不知道這次 BOSE 是有怎樣的考慮,但對于用戶來說,穩定地快速響應,這個也是提升體驗質量的要素之一。
如果要提到連接模式的話,BOSE 還是那個老樣子。SOUNDWEAR 同樣隻有 SBC 和 AAC 兩種模式,沒有 aptX ,當然也别奢望有 LDAC 了。
其實對于一款穿戴揚聲器來說,聲音的處理細節、質感往往沒有氛圍營造那麼重要。所以 BOSE 這裡沒有選擇 aptX 和 LDAC,影響可能也不算太大吧。至少,BOSE 的粉絲也習慣了。
至于連接設備的能力上,BOSE SOUNDWEAR 要對比 JBL SoundGear,确實也沒有什麼優勢。
沒有“無線音頻适配器”的 SOUNDWEAR,連接某些特定設備的時候可能會有些麻煩。當然,它要接手機和 PC、Mac 都沒有問題的,隻有對面有藍牙就能夠輕松解決。連手機的話,還可以用 BOSE Connect app 來控制,體驗還是跟帶藍牙耳機很相似。
但要如果要沒有對外藍牙傳輸的産品,例如 PS4、XBOX ONE 以及 Switch 這類不能直接用藍牙輸出音頻的遊戲機,隻靠 SOUNDWEAR 的話也是無能為力。當然,用戶可以通過電視的音頻輸出,用電視的藍牙來接音頻。但如果是用顯示器來打遊戲的用戶,估計就隻能在遊戲機上加一些可用的無線音頻輸出設備了。
而 JBL SoundGear BTA 版則包含了無線音頻适配器,可以借助這些設備的 3.5mm 接口将音頻轉入适配器,再通過無線傳送到 SoundGear 上播放。這樣可以極大的降低設備支持的限制,用起來也比較方便。
就這一點來說,BOSE SOUNDWEAR 還是有點欠缺。如果 BOSE 願意在之後推出一款類似的無線音頻适配器來補上這個空缺,那就更好了。
不太像你那挂在頭上的 QC35
聲音表現方面,SOUNDWEAR 的表現還是充滿着 BOSE 的味道。但這個味道,并不是 BOSE 旗下的耳機和便攜式藍牙音箱那種感覺。
初次聽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它的傾向會有點 LifeStyle 系統那種影子。當然,SOUNDWEAR 的素質不可能和 LifeStyle 系統相提并論,但它的傾向還是跟 LifeStyle 有點類似,尤其是中高頻的表現上:
(歌手:C AllStar | 專輯:生于 C AllStar 演唱會 2017 | 格式:FLAC)
這次就直接用 Live,來體驗 SOUNDWEAR 的音頻表現。
剛剛上手的時候會明顯覺得,SOUNDWEAR 的聲場不是很寬。佩戴之後人也有置身于聲音中心的感覺,但也會有些聲音擴展不開的感覺。歌手在舞台呼喊觀衆的時候,聲音的延展不夠,現場感還是欠缺一點,現場的聲浪也給人一種偏薄的感覺。
整體的聲音傾向有點偏冷,解析力會比自家的耳機以及 SoundLink 這一類揚聲器産品要再突出一點。演唱會現場的掌聲還原尚可,掌聲夠突出但也會有一點幹澀。
歌手的人聲不算突出,單人演唱還好,但一旦人多了之後,就會有點亂了。敲擊低頻的量少了點,僅僅達到夠用的位置。環境的渲染也少了些,如果能把這些量推上來,聲音就會再厚一些,聽感會更好。
(電影片段:Spider-Man Homecoming)
電影片段方面,這次選來了《蜘蛛俠:英雄歸來》中蜘蛛俠在船上打鬥的部分。當電影切換到第一人稱視角,即蜘蛛俠在發射蜘蛛絲固定船身的時候,可以通過發射蜘蛛絲的聲音來看揚聲器的定位感。
雖然是直接用 YouTube 的影片,定位感肯定沒有某些片源來得明顯。但 SOUNDWEAR 也不支持杜比的标準,所以有這個也足夠了。
事實上在 YouTube 上看 1080P 視頻的時候,SOUNDWEAR 的聲音厚度會比一般聽音樂要好不少,整體的沉浸感其實也還可以。人物打鬥的時候的打擊感也夠飽滿的,隻是定位感還欠缺了些。
如果是在家看電影的話,用音響系統還是會比 SOUNDWEAR 要好不少。但如果隻是應付一些簡單短片,那 SOUNDWEAR 還是能夠勝任的。
寫在國行價格還沒出爐之前…
總的來說,SOUNDWEAR 主打的賣點應該還是在佩戴舒适度上。
BOSE 在外觀物料上的技術積累讓 SOUNDWEAR 有比較好的佩戴感,而形變機構的引入更是讓舒适度再提升幾個檔次。這個配合高速響應帶來的簡便,确實能夠讓使用者舒服不少,體驗也能随之加分。
連接性方面,沒有額外推出無線音頻适配器的 BOSE,在外接能力上可能會有所欠缺。要接遊戲機的話,還需要第三方設備來補上空缺。這一點對于整套體驗來說可能還有些遺憾。
聲音的話,BOSE 這次的表現也算是不過不失。從官網宣傳的鋪排上,你也覺得這款産品其實真的隻是一款移動音頻設備,沒有在定位和聲場營造等方面做專項的強化,要用來面向全面的個人家居娛樂可能還有些不夠。
但隻談聲音素質的話,SOUNDWEAR 在整個 BOSE 體系上也隻是一般水平。不突出的它要是隻用來聽音樂,可能也有一點尴尬。
這樣的話,用戶如果隻是用來簡單看看視頻、用 PC 玩玩遊戲,那 SOUNDWEAR 還是能夠勝任的。但如果是希望徹底提升大作的沉浸感,SOUNDWEAR 的能力還有一些難度。
目前,BOSE 還沒有在國内公布售價。299.95 美元折合人民币大概是 1898 元,跟 JBL SoundGear 的單機定價差不多。隻需要單機、在舒适度上有更多需求的用戶可以多考慮一下,等 BOSE 在國内發布 SOUNDWEAR 後再決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