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朝花夕拾文章

朝花夕拾文章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4 06:43:50

今天分享的是一些之前的感想和記錄,不知道大家在看《朝花夕拾》時有沒有一些相同的想法或觀點。

《朝花夕拾》 内容簡介:本書收集魯迅1926年所作十篇回憶散文的結集《朝花夕拾》;1922年—1935年間創作的以遠古神話和曆史傳說為題材的短篇小說集《故事新編》;1925年創作的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的小說《傷逝》。

本書購買于大一下學期開學前幾天,之後陸續看過一點點。終于在今天把這本書看 在未購買之前大概隻了解是一部回憶類的記事型散文,對于如何去理解“朝花夕拾”四個字,我最後用“朝花夕拾,回憶過去”去概括,可能并非是最全面或者正确見解,但僅從個人片面的觀點看待,我想可以用這八個字總結。

朝花夕拾文章(朝花夕拾記)1

原文語錄

《朝花夕拾》小集:部分勾畫語錄:

1、“一個人做到隻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是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2、“其實人情之變,本不必這樣嚴。在動物界,雖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樣舒适自由,可是噜蘇做作的事總比人間少。它們适性任情,對就對,錯就錯,不說一句分辨話。蟲蛆也許是不幹淨的,但他們并沒有自嗚清高。”

3、“人說,諷刺和冷嘲隻隔一張紙,我以為有趣和肉麻一樣。”

朝花夕拾文章(朝花夕拾記)2

朝花夕拾

在這一小集中開頭,我可能不能體會為什麼魯迅總能如此讨厭貓,雖然在文章中他已道出了原由。大概是因為我過愛于我家的貓,所以不能體會作者的厭倦之感,但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事物,況且“他們”之間本也存有誤會,我也不便于在此過多糾結。說到阿長與《山海經》不由得吐槽一下,因為以前看到過魯迅先生在幼時對《山海經》愛不釋手、衆趣橫生,讓人生出對《山海經》的無數想象,由此一同在購買本書時也購買了《山海經》。打開後便是失望,并不是說其内容無趣,大概是因為太大的期待加上個人閱讀興趣才造成大跌宕的落差。其後的《無常》我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麼魯迅總要糾結和在意無常的樣子?”《父親的病》我同魯迅先生有相同的觀點“我現在還聽到那時的自己的聲音,每聽到時,就覺得這卻是我對于父親最大的錯處。”如果有一天必然要接受親人的離去,我想安靜的便是自然。但有時候我也不由得懷疑我是否有些“冷漠”,或者大概太不同于常人而所自帶的冷靜。這應該是不太正常的心理,有可能是我自己也不太能明白自己是否是真的冷靜到過于不正常或者是在掩飾什麼,這種心理不僅僅是對于别人的死亡,對自己亦是如此。就如将來的有一天是自己最後的時刻在不該來的時間将要結束,我想我也是坦然的。在僅有的經曆中,面對死亡,太多的悲傷或許更多是因為悔恨和悲傷,就像《傷逝》中魯迅所說的“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君子為自己。”

朝花夕拾文章(朝花夕拾記)3

灰暗的天空

《故事興新編》部分是以遠古神話和曆史傳說為題材的短篇小說集,有太多需要讀者了解當時的曆史背景以及遠古神話,所以對于我這種曆史學渣讀起來索然無味,而且也不能更準确的把握作者真正的批判點,實在是get不到其中的意義。例如《理水》,讀完整篇文章,如果不是看了後面的注釋說道:“本篇作為插曲所寫的聚集在 文化山 上的學者們的活動是對1932年10月北平文教界江瀚、劉複、馬衡……30餘人向國民黨政府建議明定北平為 文化城 一事的諷刺。”我自己是完全不能體會文章真正要表達的含義。不過從當時“批判家”們所受到的威脅可以看出,在文人的筆下,這些隐喻對曆史有着極為重要的影響。從序言中“這時我們的批判家成仿吾先生正在創造社門口的“靈魂的冒險”的旗子底下掄闆斧。”就能有所體會。

《傷逝》是我最喜歡的部分,大抵是因為其中有大部分抒情和描寫心靈的真實感想,而引起我内心的共鳴。青年的愛情體會,所産生共鳴的大部分是因為看多了父母和一些部分别人的故事而認為魯迅其實在想法上并沒有什麼錯,“這是真的,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這樣的觀點有錯嗎?沒有。可是當時他少了一些對于愛情真正的認識,愛情本最終将走向平淡,女性在愛情中本就會越來越溺于生活。魯迅仍沉浸于家國與事業,子君卻在生活中丢失了原本的自己。其中的兩段話深刻诠釋了從開始的愛到後來的 矛盾 :“待到孤身枯坐,回憶從前,這才覺得大半年來,隻為了愛,——忙碌的愛,——而将别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世界上并非沒有為了奮鬥者而開的活路;我也願望去翅膀的扇動,雖然比先前已經頹廢的多……”;“屋子和讀者漸漸消失了,我看見陸濤中的漁夫,戰壕中的士兵,摩托車中的貴人,洋場上的投機家,深山密林中的豪傑,講台上的教授,昏夜的運動者和生意的偷兒……。子君,——不在近旁。他的勇氣都失掉了,隻為着阿随悲憤,為着做飯出神;然而奇怪的是倒也并不怎樣瘦損……”

【“一個是主張新思想但内心還是自私的知識分子青年;一個是雖經過新思想的洗禮卻還是被傳統思想束縛的女性。

兩人相戀時,子君是為愛癡狂、勇敢大無畏的,面對他人的眼光“坦然如入無人之境”。而那句“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幹涉我的權利!”更是讓涓生産生了靈魂上的共鳴。

同居之後的他們,感受到了現實的重壓。昔日那些溫情的談論畫面不複存在,變成了“連談天的功夫都沒有”的埋怨。日複一日,理想的愛情終究還是被現實所打敗。最後涓生放棄了子君,親手将真實的重擔卸給了她。而自己卻帶着悔恨與悲傷繼續“虛僞”的活着,向着新的生路走去……

一傷一死便為“傷逝”。】

這是啊榮對《傷逝》的總結,對于理解他們的整個愛情,實在是太說到了點上。

子君的死同樣對魯迅先生也有着沉重的打擊,在面對至親或深愛的人死亡的悲痛時,一句句話語都道出了大千世界人們那些相同的境遇和傷痛。“他的命運已經決定他在無所給你的真實——不愛的人間死滅了!”;“我還期待着新的東西到來,無名的,意外的。但一天一天,無非是死的寂靜。”可是活着的終是要面對生活:“新的生路還很多,我必須跨進去,因為我還活着。”在死亡的悲痛中,大多數都是因為悔恨和悲哀尚存在心,就像老人的壽終,如果帶有後悔,沒在他真正離開之前去盡自己的孝,那便也不由得産生對自己的悔恨和悲哀。也會和魯迅一樣希望自己有一天去求得饒恕以獲得給自己寬慰:“我願意真有所謂鬼魂,真有所謂地獄,那麼即使在孽風怒吼之中,我也将尋覓子君當面說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他的饒恕;否則地獄的毒焰将圍繞我猛力地燃盡,我的悔恨和悲哀。”;“我将在孽風和毒焰中擁抱子君,乞她寬容,或者使她快意……”。當然事實卻是,一切都隻是想象,而真正活着的人依然會帶着這份悲痛“活着”:“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

最後再一次提及那句讓人不能忘卻、深感傷感的開篇第一句話:“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

朝花夕拾文章(朝花夕拾記)4

天色代表了我的傷感

有幸在本學期(大二下半年)學習現當代文學後,聽老師細細地講解了魯迅的一生和思想後,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知識淺薄和無知,也對魯迅先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更找到了面對那個時代,他們文人的志向與心痛……

本期就到這,具體有些什麼新的想法和認識,我們下期娓娓道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