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戰國之時,養士之風盛行。所謂“養士”,即是指各諸侯、貴族,招攬人才的手段,《吳越春秋》有言:“幸蒙諸大夫之策,得返國修政,富民養士。”在當時,不論是學士、方士、策士,或是術士、食客、遊俠等,隻要有一技之長,都可以投靠諸侯、貴族的門下,成為他們供養的門客。而諸侯、貴族們也借此擴大勢力,提高聲望。其中,“養士”最出名的當屬戰國四公子,即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這四人養士的數量最多,名望也最好,在當世都被認為是禮賢下士、謙恭待人的君子,故亦稱其為“戰國四君”。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戰國四公子皆養士數千人,名聲在外,勢力龐大,是當世舉足輕重的人物。
魏國信陵君,魏無忌
魏無忌,是戰國四公子之首,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嫠王的異母兄弟,因受封于信陵,故後世多稱其為信陵君。魏無忌生活的年間,魏國國力日衰,身邊卻強敵環伺,可魏無忌并不受國君重用,為保國土不淪落,魏無忌便效仿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以“養士”自成勢力,争取在魏國政局上博得地位,以圖救國。為人仁厚、賢能,有君子之風的魏無忌,很快就令天下士人争相歸附,一時間,門下士人已達三千人。不過也是因此,雖然魏無忌在魏國勢力漸長,但也被當時在位的安釐王所忌憚。一次,安釐王和魏無忌下棋,突然北邊邊境傳來急報,言稱趙國來犯。安釐王立即下令,要召集群臣商議此事,誰知魏無忌不急不忙,同安釐王說:“不過是趙王打獵而已,不必在意。”安釐王聽此,還半信半疑,但見魏無忌泰然自若,也就放下心來。後又有消息傳來,果如魏無忌所言,趙王不是興兵,而是打獵。安釐王對此很驚訝,問魏無忌:“公子如何得知?”魏無忌告訴安釐王,是他潛伏在趙國中的門客所探知的。此後,安釐王越發畏懼魏無忌之能,不敢任其國政。
▲趙孝成王曾言:“自古賢人未有及(魏無忌)公子者也。”
後趙、秦長平之戰,趙國大敗,原先派出援軍的魏國卻因秦國威勢而不敢輕動。魏無忌深知唇亡齒寒之理,有認為不可失信于趙國,就從門客侯嬴之計,用大力士朱亥刺殺魏國在外領軍的大将晉鄙,竊符救趙,一戰破秦。後因安釐王之故,魏無忌隻得居于趙國,後魏國式微,魏無忌又不計前嫌,統領魏國大軍,合縱攻秦,在黃河以南指揮五國聯軍大敗秦軍,自此,魏無忌聲威震動天下,秦軍不敢來犯。可惜,疑心不是那麼好消除的,在秦國的計謀下,安釐王對魏無忌疑心日盛,奪去了魏無忌的兵權,緻使其五國攻秦的計劃失敗。這次,魏無忌終于心灰意冷,最後死于酒色之中。
▲國子有言:“公子無忌為天下循便計,殺晉鄙,率魏兵以救邯鄲之圍,使秦弗有而失天下。”
趙國平原君,趙勝
趙勝,趙武靈王趙雍之子,前趙惠文王之弟,亦是趙國當政的趙孝成王的叔父。和魏無忌不同,在惠文王及孝成王之時,趙勝一直身居國相之位,位高權重,其門下賓客多達數千人,其中“毛遂自薦”這一典故就是出自他的門客,毛遂的身上。趙勝聲名在外,但卻是一個貪圖小利之人,當時韓國的上黨太守,馮亭,因秦軍勢大,不能守上黨,救遣使往趙國,上書趙孝成王願獻上黨于趙。孝成王和衆人商議,趙豹認為“禍大于所得”,而趙勝卻以此為大利,建議孝成王接受。此後,孝成王從趙勝之言,卻導緻白起攻秦。而趙勝又未能阻止孝成王以趙括代廉頗的決定,緻使白起于長平一戰大敗趙國,趙軍死傷無數,僅僅是被坑殺的降卒就有四十五萬。因此戰,趙國國力急轉直下,自此再無力和秦國抗衡。
▲利令智昏,趙勝貪圖小利,卻緻使趙武靈王所創下的國本全部耗盡,趙國也自此再不能稱霸于諸侯之中。
楚國春申君,黃歇
黃歇,是四大公子中唯一一個不是皇親貴戚之人,他出身低微,在四公子中是名聲最小,也是對國政最沒影響力的人。然其有權謀,善辯才,也是因此才被楚考烈王任用為相,封為春申君。黃歇其人當政之時,窮兵黩武,早年間挑釁秦國,以至于楚國連連失地,若不是黃歇口才好,說服秦昭王退軍,楚國也許就因此而亡。後長平之戰爆發,在信陵君魏無忌的号召下,黃歇援趙、滅魯,在諸侯之中威望大增,也使楚國複有中興之相,且因此,在養士方面,黃歇曾一度是四公子中人數最多的,門客多達三千餘人,但其門客多為好勇鬥狠之人,對其并無幫助。最後,因魏無忌之死,合縱攻秦計劃失敗,黃歇也因此被楚考烈王冷落,後又從奸臣李圓之計,導緻在楚考烈王死後,黃歇就被李圓設謀,身死棘門。
▲黃歇的一生是平民的奮鬥史,但其為人不識進退,也不能識人,緻使最後死于小人之手。
齊國孟嘗君,田文
田文,齊威王田因齊之孫,靖郭君田嬰之子,齊湣王田地的叔父。田文好客養士,其名聲,在四公子中可謂是最大的,就連秦昭王都慕其名,曾招攬他為丞相,不過在不久後,田文就獨自逃歸齊國。但實際上,田文當是四公子中最名不副實之人,他在秦國逃亡時,依靠門客以雞鳴、狗叫之聲逃出,在路過趙國時,竟然因為有人譏諷他瘦小,他就帶領着門客,”斫擊殺數百人,遂滅一縣以去“。不止如此,田文貪戀權位,因擔心宰相呂禮會對自己有所威脅,和秦國丞相魏冉勾結,許以重利,讓其勸秦王出兵攻伐齊國。這樣一個為面子屠縣,為權力不顧家國安危之人,談何”君子“?
▲荀子對田文的評價十分準确,“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
戰國四公子,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平原君趙勝,圖小利而亡國;春申君黃歇,擅權好戰;孟嘗君田文,為私欲,而不顧國家,都是沽名釣譽,養士隻因有利可圖,可以此擡高聲譽而行,唯有信陵君魏無忌一人,上忠于國,下義于民,當得起”君子‘二字。無怪乎魏無忌曾言:“平原君(趙勝)之遊,徒豪舉耳,不求士也“,豈非亦是黃歇、田文二人之寫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