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時刻
總有一群可敬可愛的人
沖在前面
這一次
是前線醫療衛生工作者
是離病毒最近的人
是抗擊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
如果不是看到日記
親朋們真的不很清楚
王迎莉經曆了什麼
“這兩天濕疹犯了。褲腰一圈癢得不得了,上班時間不能撓,下班就使勁撓,已經被我撓破了……”
“每天上班前兩個小時就開始準備防護用品,穿好紙尿褲,簡單吃點幹糧,不能喝水,進到ICU,一幹8小時,紙尿褲隻能裝2泡尿,一坐下來,尿往胸口湧,一直告訴自己:沒事,習慣就好了……”
“在三級防護服裡,汗水已經順着護目鏡往下流了,有時眼前被汗水擋得很模糊,堅持完成幾個靜推患者的處置。下班了,終于能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了……”
這是遼甯第一批馳援湖北醫療隊大連隊員、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急診ICU護士長王迎莉50多天來的片段。
日記寫在武漢
卻濕潤了大連人的眼
總是談笑風生
報喜不報憂
這正是王迎莉無疑
因為她一直就是一位
積極樂觀、盡己所能的
護士長大姐
王迎莉
52歲、身患高血壓
她卻毅然決然地報名去武漢
王迎莉是中國康複醫學會修複外科創面治療分會委員、遼甯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災難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美國AHA心肺複蘇導師,從事護理工作30餘年,曾被評為大連市名護、遼甯省護理天使,所以她可謂是臨床經驗豐富的“資深”護士長。也正如此,當得知遼甯要組建醫療隊援助湖北時,她拿出了這個理由來說服家人。
雖然我52歲了,年紀有點大,也有高血壓病,但是我有經驗啊,武漢此時正需要去了就能直接沖上去的戰士。
王迎莉毅然決然地報了名
大年初二淩晨出發去了武漢
她說
“組織需要我 我必須上!”
1月26日淩晨6時許,承載着17位大連隊員的大巴車緩緩啟動,送行中不少人落淚了。他們說,武漢的情形不得而知,此時也正是醫療防護用品急缺的時候,他們卻頭也不回地走了。
王迎莉的愛人王志方是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一名醫生,由于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原本該團聚的一家三口卻身處三地。王迎莉去了武漢,王志方堅守大連,兩人的兒子在北京,全都戰鬥在臨床一線。王志方默默地寫道:
“
這個職業,賦予我們太多的神聖,可是脫下白大褂,我們也是常人,我們做醫務人員的心裡很清楚,疫區就是戰區,隻是我們的敵人是看不見的病毒,我多麼希望出征的是我,而不是她。
”
王迎莉就這樣義無反顧地
沖到武漢防疫最前線
留給家人們無盡的牽挂
“
迎莉,大年初二咱們家不成文的慣例, 就是全家11位歡聚一堂喜慶的送豬迎鼠,但今年咱家的飯桌上卻少了你的身影,你媽媽将一雙筷子和倒滿的紅酒杯放在自己身旁,視同你在身邊,全家人都沒有說話,你媽媽好一會兒才反應過來喊大家動筷子吃飯……迎莉,最挂念你的人是你媽媽,她今年75歲了,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為思念遠方的你,她每日茶飯不思,身體日漸消瘦……迎莉,你今年也52了,自己在那要多保重,注意防護……你公公在醫院ICU病房有你丈夫王志方守護,你放心吧,爸媽在家都挺好,真的都挺好,媽媽就是有些想你……
”
這是父親王傳江
寫給王迎莉的家書
一句句“迎莉”
看了讓人止不住眼淚
積極樂觀、盡己所能
她是隊友們的知心大姐
到達武漢後,王迎莉成為了大連醫療隊臨時黨支部的委員,協助醫療隊長整章建制,溝通工作。這讓有着繁重前線工作量的她忙上加忙,休息時間少之又少。然而,她一進駐醫院後,全然忘了辛苦,積極投入到醫院中最困難最危險的ICU病房,護理危重病情的患者。
每天工作8個多小時,4小時才輪換一次。穿着笨重的防護服,為重症患者吸痰、翻身、叩背、進食……工作的時候,不能喝水不能上廁所,每天脫下防護服,都是汗水濕透了衣背。
對于52歲的王迎莉來說,這完全是在超負荷工作。但是,王迎莉從來沒有叫苦喊累,每次在和家人、同事、朋友通話時,她總是安慰說,她自己很好、很安全,工作不累,不用擔心。
一次
王迎莉從武漢醫院ICU病房
發來一段視頻
淩晨三時守在重症患者身邊
王迎莉說:
雖然ICU病房的工作比較辛苦,但我願意在武漢和大家一起奮鬥,共同期待最終的勝利。
視頻最後的兩聲“加油”
給了所有戰“疫”的人們
不竭的力量
2月11日中午
第二批馳援湖北大連醫療隊微信群裡
收到了一條溫暖的視頻
王迎莉利用休息時間
錄制了一首自己演唱的歌曲
《為了誰》
為即将上前線的小夥伴們鼓勁打氣
原來,當第二批醫療隊隊員抵達武漢後,王迎莉就密切關注15位同事的情況。作為護理前輩,她積極傳授自己在抗“疫”一線的心得體會和專業技能;作為知心大姐,她積極為大家做心理疏導,讓他們能夠身心健康地到抗“疫”一線工作。她說:
那天工作中,突然發現小男護士靠在牆邊一動不動,問他幹什麼?他說,别說話,說話尿不出來。我們大家笑着笑着,都流下了眼淚……所以我就錄了一段歌發給即将開始戰鬥的同事們,給他們打氣加油!
王迎莉就是這樣一位認真、開朗、踏實的人,她總說:護理工作很普通、很平凡,但卻肩負着挽救生命的重任,她時刻以一名優秀黨員的标準嚴格要求自己。不論在大連醫院,還是在武漢前線,她每天都是第一個到崗,最後一個離開。患者最重、護理量最大的地方一定有她忙碌的身影,這樣的堅守持續了無數個日日夜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