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光鮮亮麗,說話做事卻咄咄逼人。
有的人其貌不揚,待人卻溫和有禮,如沐春風。
第一種人,隻顧自己高興,對于别人不管不顧。
第二種人,處處與人方便,讓别人舒服,懂得考慮别人的感受。
予人玫瑰,手有餘香。
讓别人舒服,才能讓自己高興,這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修養。
1
少說是非
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洩盡真機;
意乃心之足,防意不嚴,走盡邪蹊。
——《菜根譚》
嘴是心之口,說的多,暴露的就多,很容易給自己惹麻煩。
古人說: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一個人以為自己隻是說幾句閑話,殊不知,對于當事人來講卻可能是不能承受之重。
當今世界,鍵盤俠大行其道,隔着屏幕随意罵人,這都是個人造下的業障,早晚都是要還的。
讓别人舒服的人,都能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說閑話。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是非。
有吉德之人,自知為善不足,非不得已不講話;
知人不必言盡,留些口德,禍從口出,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要說,否則禍患就會降臨。
2
少究人過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
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菜根譚》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誰也不能保證一輩子不犯錯。
人之初,性本善。
初生之際,人和人并無差别,都有一顆赤子之心。
時移事遷,是不同的際遇,造就了不同的人。
若不是大過,就不要咄咄逼人。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
待人寬厚一分,是在别人心裡灑下甘霖,為自己積下福祉。
雖然未存利己之心,但在日後有意想不到的回報。
孔子的弟子子夏對孔子的評價中有一句:“望之俨然,即之也溫。”
聖賢總是溫和寬厚,他們總有一種令人舒服,忍不住親近的氣質。
3
多念人恩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
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菜根譚》
我對别人有恩,不能記在心上,但是過錯要牢記。
别人對我有恩不能忘記,但是怨怼不要記在心上。
《左傳》中有個故事:
秦将杜回外出打仗,與晉将魏顆狹路相逢。
兩人打得難分難解,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魏顆因此在這次戰役中大敗秦軍,立下戰功。
後來才知道,魏顆曾經救過老人的女兒祖姬。
魏武子有位愛妾祖姬,魏武子病重時要求讓她殉葬。
但魏武子死後,魏顆并沒有殺了祖姬陪葬,而是讓她改嫁。
老人為了報答魏顆對女兒的活命之恩,就用結草絆倒杜回來報答他。
人有恩于我,我必感念于心,知恩圖報,有恩必報,才能立足于天地,無愧于心。
4
将心比心
徑步窄處,須讓一步與人行。
滋味濃時,須留三分與人嘗。
——《菜根譚》
走在窄小的路徑上,會體貼别人,讓一步給人走,這是給人方便。
吃到美味的食物,不舍得獨食,想到留一些與人分享,這是給人歡喜。
朱熹說:“譬如交代官相似,前官之待我者既不善,吾毋以前官所以待我者待後官也。……俗語所謂将心比心,如此則各得其平矣。”
别人待我不好,我心裡不舒服,所以我便不用這樣的方式來對待别人。
與人相處時,推己及人,為他人着想,設身處地考慮他人的感受。
将心比心,才得真心。
你若善良待人,别人自然也會以善良回報你;
你若對别人溫柔,别人也會以溫柔回應你。
少說是非,不該說的不要說;少念人過,能放過就放過;多念人恩,知恩圖報,懂得感恩;
将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别人着想。為人處世,懂得讓别人舒服,便是頂級的人生智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