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平谷發現的恐龍化石

平谷發現的恐龍化石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2 14:08:48

  日前,有野遊者在平山縣一荒山上發現一片數量頗大的怪石。這些嵌在山體石壁上凸顯出的大大小小的“化石”,有的像恐龍蛋化石,有的像動物骨骼化石。村民康先生緻電稱,一是希望答疑解惑,二是自去年以來,偶爾有人上山私采,望給予保護。記者找到河北地質大學龐其清教授,4月19日,這位80歲的老人陪同記者在山中攀登兩小時,冒險進行現場勘察。龐教授解開了謎團:“這不是化石,但它比動物化石要早得多,因為它距今已有16億年之久,是形成于中元古界的‘疊層石’。”

  

  ■龐教授指出這塊是典型的疊層石。

  反映:平山村民在深山發現奇怪“化石”

  日前,平山讀者康先生打來電話,稱在平山縣境内,發現一處山上有大量疑似動物化石。

  據康先生介紹,這片化石位于一處人迹罕至的野山的臨近山頂處的石壁上,其中,有的化石呈圓形,好像較大的恐龍蛋,更多化石像是動物的骨骼,有的好似鹿角,有的明顯是動物骨骼的關節部位。“這片化石數量挺大,看裸露的石層,至少有幾米高,而且很長。”康先生說,他懷疑這是成片的古代動物遺址,否則不會那麼多,那麼集中。

  康先生說,這裡的化石在2016年就被他人發現了,一直有人悄悄地上山開采,并給當地帶來巨大的破壞。

  “那個山是個野山,沒有正常的路,之前有人花錢開山鋪石,硬是開出一條直抵山腳的石土路。之後聽說有車來拉過幾次石頭,2016年7月發生洪災,這條石土路被突襲而至的洪水沖毀,路完全沒了,隻剩下無數的石塊,别說爬山,就是通過這長長的石堆前進到山腳都很困難,這才擋住了一些有意前往山頂采石的人。”康先生說,但即便如此,最近他發現又有人悄悄上山,對這些含有“化石”的石塊進行破壞性開采。

  “我曾經上去過,路比較難走,但看到的景象令人震驚。如果真是成片的化石,它會是什麼動物的化石?有沒有科研價值,值不值得保護?經濟價值大不大?”康先生一下子提出了數個問題,希望記者能找人解答。

  行動:八旬老教授決定登山現場考察

  記者為此聯系了河北地質大學的老教授龐其清。龐教授今年已80歲高齡,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老教授,三次被河北省委、省政府評為省管優秀專家。龐其清教授1960年畢業于北京地質學院地質礦産普查系,在北京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從事地層古生物研究,1972年至今在河北地質大學任教。他是全國地層委員會侏羅系組成員,中國古生物學會介形類專業委員會委員、教育與普及委員會委員。在教學中,龐老開設了《古生物學》、《地史學》、《地層學》和《古生态學》等多門課程,教學深受同學和老師們好評。

  在科研工作中,龐教授嚴謹治學,數十年堅持在野外工作。1983年在山西天鎮和河北陽原發現恐龍化石,經5年發掘采獲各類恐龍化石2300餘件。研究證實,那是世界罕見的晚白垩世(6500萬年前)的一種新的恐龍動物群。其中,大型蜥腳類恐龍不尋常華北龍(長近20米,高約5米),不僅為新的屬種,且為一新科;甲龍類的楊氏天鎮龍也為一新屬種。這一突破性的新發現,對我國特别是北方生物地理區、古環境及地殼的構造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4月18日,記者來到龐教授家專程拜訪。龐教授正在書房看書,老人一頭華發,不大的眼睛不時閃現睿智的光。聽了記者粗略的講述,老人很感興趣。最終,他決定親自前往現場,勘察化石。

  記者聽後既高興又擔憂。聽村民康先生介紹,那裡的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幾乎無路可走,爬山十分困難。龐教授如此瘦弱,以80歲高齡登山,真出了閃失可怎麼辦?但龐教授的老伴趙築廉老師卻笑着說:“别看他瘦,你可能爬不過他。他一輩子在野外考察,特别能吃苦,身體很棒,真的沒事。”

  現場:驅車兩小時登山兩小時才見實物

  由于山路遙遠崎岖,4月19日清晨六時許,記者與龐教授一行早早就開赴平山縣。進入平山後,在康先生的帶領下一路前行。通往目的地的山路陡峭,一路上,随處可見去年“7·19”洪災給平山帶來的滿目瘡痍:沿途倒掉的電線杆,被山洪沖毀的道路……路上,我們經常要輾轉繞行,時而涉水,時而繞山,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車程才深入到離現場最近的村落。

  “到了,下車吧,剩下的路都要靠兩條腿了。”康先生說。下車後,康先生指着前方的一片亂石灘說:“這就是通往‘化石山’的路。”眼前哪裡有路?明明是一道山坳,連土路都沒有,一眼望去,隻有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石塊。進山時突然下起急雨,幸好從附近淳樸的老鄉家借來了雨披和雨傘。

  “你們這是要上山?那裡面沒有路,都是野山,太危險了!”一位駝背老大爺勸道。為了搞清山上是否存在恐龍化石,龐教授和我們依然決定冒雨進山,一探究竟。

  大氣氧氣含量急劇升高,為生命演化打下基礎

  走在亂石灘中,80歲的龐教授步履輕盈,每邁出一步都那麼穩健。老教授還背着一個黑皮包,包裡除了水瓶、相機、樣品袋等物品外,還有地質工作者野外必背的三寶:鐵錘、羅盤、放大鏡。這個包頗有分量,但老人從未掉隊,越走越快。一路上,龐教授不時停下,給大家講解太行山脈的地質特點并介紹不同石塊的構成情況。

  近一個小時的“爬行”後,我們終于來到山腳下,随後攀登野山。由于沒有正常的山路,我們隻能沿着之前“采石”者踏出的山邊土地行走。這條小路緊貼山崖,路寬不過50厘米,窄的地方甚至需要側身抓着山石通過,稍有不慎,就可能滑落山澗,十分危險。就連我們都越走越膽戰心驚,可龐教授卻依然如故,再難走也不讓人扶。手中的鐵錘時而當拐杖,時而變攀山工具。

  又是近一小時山路前行,終于見到了康先生所說的成片的“化石牆”:眼前一米多高的石壁上,顯露出一段段“化石”,它們有的呈橢圓形,有的呈長條狀,有的則明顯像一截裸露在石壁上的“動物骨骼”。

  解讀:它是疊層石 是改變地球演化曆史的化石

  眼前的景象讓大家震驚,而龐教授卻開始了勘察工作。他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又用鐵錘在上面又敲又劃。一會兒又用鐵錘當标尺,拿起相機拍照。看了一會兒,龐教授笑着說:“這不是恐龍化石,也不是動物化石,它叫疊層石,距今已有16億年以上,它是改變地球演化曆史的化石。通過這些疊層石可以斷定,當年省會平山附近是一片古海洋。”

  據龐教授介紹說,所謂疊層石,是最早的生命形式藻類等單細胞低等植物的生命活動,所引起的周期性礦物的沉澱和沉積物的膠結,從而形成的疊層狀的生物沉積結構。因縱剖面呈向上凸起的弧形或錐形疊層狀,如扣放的一疊碗,故而得名。

  龐教授表示,疊層石是個寶。首先,疊層石研究的是地層對比,看看相同的地層,年代是不是相同。第二,研究它的沉積環境,疊層石形成在清水的海岸邊。第三,經濟價值。第四,研究它的生物意義,它本身不是生物,卻代表了生物,是由生物形成的。地球上最早生物的記錄,就是從35億年前的疊層石發現的。根據疊層石,可以确定地球有生物的時間,可能比35億年還早,但是,目前還沒有發現直接證據。

  龐教授說,疊層石也是改變地球演化曆史的一種化石,正是由于疊層石的出現,讓地球大氣氧氣含量急劇升高,為生命演化打下基礎。它為此後的生物進化掃清了大氣無氧的障礙,為生命史的下一章也是更複雜的一章鋪平了道路。可以說,疊層石默默工作幾十億年,是地球能夠進化出複雜生命的關鍵。它對于恢複古地理、古環境與古氣候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用來劃分、對比某一地區的地層、地理、生物,環境的演變及滅絕規律。疊層石也曾被一些地質學家推崇為世界同一地質時期的“标準層型剖面”、世界罕見的“地質瑰寶”、“大地的史書”。而用疊層石雕琢的工藝品,更具有極高的科研、觀賞、保健、收藏等多重價值。

  龐教授認為,這裡的疊層石範圍不大,不夠典型,自然條件不方便,所以不用專門進行刻意保護,但如果能為附近村民提供經濟幫助,可以适當開發。從保護環境的角度來講,還是少破壞為好。

  科普:為了子孫後代,希望大家善待我們的地球

  龐教授告訴記者,地球形成已經有46億年之久。而我們看到的這些疊層石形成于中元古界,即距今至少16億年之前,看似不厚的這一層疊層石,其實它的成型需要上千萬年的演變。那時地球上還沒有動物,隻有最簡單的藻類等低等植物。直到距今5億4千5百萬年前的寒武系才進入生命大爆炸時期,那時起才有了動物的存在。

  據介紹,在天津薊縣有“中上元古紀地質公園”,那裡神秘的疊層石會“說話”,揭示了13億年前地球自轉、公轉的周期規律。因天津薊縣的疊層石保存較完整,所以在國内享有盛名。就在2017年2月,重慶酉陽古生物調查組在酉陽闆溪鎮附近發現了面積約1.8平方千米的寒武紀疊層石。據悉,去年10月酉陽後坪鄉也曾發現疊層石,而此次發現是重慶境内的第二次發現。

  龐教授表示,搞地質研究的常常以億年論,你想想,一億年是什麼概念?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史才幾千年,工業革命才幾百年,信息革命才幾十年。所以面前這有着16億年之久的疊層石不能簡單地用錢來衡量。

  而我們更要看到,人是很重要的地質力量。雖然人類在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面前顯得很渺小、脆弱,但人類幾近瘋狂地掠奪地球資源,讓我們生存的地球植被越來越少。假如不加以嚴格控制,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被自己殘酷地破壞光,那才是最危險的。“為了子孫後代有個好的生活環境,希望大家善待我們的地球。”龐教授說。(文/記者南開宇 圖/記者李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