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鈴聲響了一下,這是微信收到新信息的聲音。
緊接着是第二下、第三下,第四五六七八下。我被拉進一個新建的群,群聊的名字叫“小學同學”。
至今還和我保持聯系的小學同學也就那麼兩三個,而所謂的聯系,隻不過是互相加了好友。他們靜靜地躺在我的聯系人名單裡,從來也沒有聊過什麼。
有什麼可聊的呢?小學畢業20多年了,自從走出那個校門,大家就再也沒有見過面。如今就算在馬路上迎面撞到,恐怕彼此一下子也認不出來了吧。
16個人的小學同學群不斷有新信息傳來,喝口水的工夫,就錯過幾十條。“我記得S特别愛翻白眼。”
“才不是呢,我就是眼睛小。有一次中午被班主任老師說我翻白眼這事,覺得好委屈。”
“我後來見過W,當年紅遍全年級的帥哥,現在變成了小墩子。”
“M就是個假小子,她敢把毛毛蟲放在嘴裡。那會兒還沒有‘女漢子’這個詞。
“是啊,她還會爬樹呢,小時候我們男生爬杆都是她教的。”
往事一幕幕,就這樣被一條條信息拉到眼前。說實話好多事我都沒什麼印象了,甚至有一些名字聽上去也格外陌生。我隻記得當時班上有個女孩兒跑步特别快,一年級的時候短跑就赢了教體育的女老師;還有個男生,扔沙包扔得特别遠,第一次投擲考試,他把沙包扔出了學校圍牆,從此一路免考。
緊接着,有人說前些年見過那個男生,“畢業之後一直在各種酒吧當夜場經理,成天喝得醉醺醺的,戴個大金鍊子”。
“太可怕了,那我們就不要聯系他了。”
一對一交流時的很多尴尬,會在群聊中被輕松化解。一堆人湊在一一起,隔着手機屏幕,你可以選擇當個安靜的“潛水員”,也可以選擇不理會或者顧左右而言他。反正群裡的人那麼多,沒有誰會特别在意你的存在。
很快,有人把當年的畢業照發到了群裡,這又造成一次小規模轟動。大家對着照片上的面孔逐一辨認,回憶着每個人的名字,以及當年的故事。
比如,有一個愛臉紅的姑娘寫字總是淺淺的,顯得特别幹淨,因為當年隻有她有一支0.3的自動鉛筆,而我們都是0.7的,寫出來的字又黑又粗。
比如,有一次歌詠比賽,女同學要求化妝,一個小美女塗了個大白臉就來了,驕傲地告訴大家:“這叫粉底。”
比如,一個瘦瘦的小男生打乒乓球是削球打法,每個跟他對陣的人都特别不适應。
比如,一個寫字很好看的女生專門負責模仿家長簽名,誰考試成績不好的時候都會找她幫忙,簽下“家長閱”3個字。她的死黨L有個兇巴巴的爹,因此她就常年負責模仿L爸爸的筆迹簽名,而且“東風”兩個字要寫成繁體。
高質量高密度地聊了幾個晚上之後,終于有人提起了聚會。
好啊。太好了。帶上我。一定參加。
一連串類似的回複之後,這件事便沒了下文。其實誰都清楚,有些人隻能在群裡相聚,真要是哪天圍坐在一張飯桌前,或許什麼也說不出來。
(張曉瑪摘自《中國青年報》)分享内容僅限閱讀推廣與輔助購買決策,資源版權屬于原出版機構,喜歡雜志的朋友,可以在雜志鋪訂閱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