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是三國時期最負盛名的詩人,被譽為“建安之傑”。曹植才思敏捷,南北朝時期的詩人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這就是“才高八鬥”的由來。由此足可見曹植才華出衆,天賦異禀。
同時,作為曹植的代表作《七步詩》,更是被傳頌千年,畢竟七步之内寫一首詩是需要極高天賦和底蘊的,而曹植不僅能做到七步成詩,還能借題發揮,可見其才學之高。但近些年的研究卻發現,曆史上很可能沒有曹植“七步成詩”一事,為什麼這樣說呢?
曹植“七步成詩”一事,最早被記載在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劉義慶所著的筆記小說集《世說新語》之中,原文如下: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後來流傳的七步詩僅有四句,是因為《三國演義》才流行起來的,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世人之所以認為“七步成詩”确有其事,是因為《世說新語》的作者劉義慶所處的朝代距離三國時期不遠,他講述之事真實性較高。同時,曹植本身就具有極高的才華,留有許多傳世佳作,如《銅雀台賦》、《洛神賦》、《七哀詩》、《贈白馬王彪》等。
南北朝時期劉勰所著的《文心雕龍》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由此可見,以曹植的文采,寫出《七步詩》完全不在話下。可問題是,《七步詩》究竟是曹植被曹丕為難時所寫,還是在曹植被貶之後所寫呢?事實上,這個問題可以通過研究諸多文獻得到答案。
首先,在西晉陳壽編寫的《三國志》中,根本沒有關于曹植“七步成詩”的記載,最多隻是誇贊曹植能夠“出言為論,下筆成章”,而關于對曹植被貶的經過也隻有一句話:“黃初二年,監國谒者灌均希旨,奏'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有司請治罪,帝以太後故,貶爵安鄉侯。”
有人可能會質疑,《三國志》的記載較為簡練,不可能詳盡記載這些事,但東晉史學家裴松之為《三國志》所做的注中也沒有關于曹植七步成詩的記載,要知道裴松之的注是非常詳細的,幾乎囊括了曹植的一生。出現這種情況的唯一可能就是根本就沒有七步成詩這件事。
其次,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并不是史書,而是古代小說集,主要記載晉代的士大夫言行、轶事,而且裡面很多内容都是文學上的虛構之作。
雖然此書對于後代文學影響頗大,同時也能反映晉代的文化特點,但要把此等小說中的故事來當作曆史來讀,顯然是不妥的。并且劉義慶相距曹植的時代大概二百多年,期間并沒有其他的史料記載過曹植曾“七步成詩”,所以此事的可信度并不高。
最後,現代許多學者也對曹植“七步成詩”也抱着謹慎的态度。在多個版本中的《中國文學史》中,在論述曹植的篇章中,很少有提到曹植“七步成詩”一事的,即使提到了,也僅是把其當作一個故事或者傳說來看待,而不是史實。
比如在由北京大學中文系著名教授遊國恩、王起、蕭滌非、季鎮淮、費振剛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中,在論述曹植時,是這樣寫的:“《世說新語》載一個故事說,曹丕成命他(曹植)七步中為詩,不成則行大法。……這個傳說很能表現他當時的處境。”由此可見,專家都認為曹植“七步成詩”也隻是一個傳說而已。
當時的曹丕也不可能逼迫曹植做此事,當時曹丕剛剛繼位,正是要樹立政治形象與威信的時候,雖然會以貶斥曹植來樹立威信,但絕對不會做出殺了曹植的舉動,這有違帝王之道。
根據《三國志》記載,曹丕在繼位之後,隻是除掉了曹植的羽翼,并以曹植喝酒為借口将他貶為鄉侯,以此來敲打曹植,不久後便恢複了曹植的王位。這才符合曹丕的帝王手段,倘若曹丕真讓曹植七步成詩,若曹植沒作出來,那便是手足相殘,這會受世人诟病的,所以曹丕斷然不會做出此事。退一步講,倘若曹丕真這樣做了,那為何在兩百多年後才出現了此事的記載呢?
總的來說,曆史上是沒有曹植“七步成詩”一事的,之所以會出現這個故事,很可能是曹植在被貶鄉侯時寫了這首詩,後來輾轉流傳了出去,由于曹植是奪嫡失敗者,這首詩引起了許多人的對曹植同情,于是便有人給他杜撰了一個創作背景,以表達對曹植的同情與對曹丕的諷刺,同時側面稱贊曹植的才華,一直流傳到今日。
聆聽更真實的曆史,感悟更深刻的人生,在閱讀中增長見識,我是@枕上書史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敬請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