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在第一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大會上,獲獎者漢内斯·阿爾文曾說過一句話:
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論語》,作為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更是讓我們能穿越千年時空,面對面和先賢對話。
史學家錢穆說:“《論語》自西漢以來,為中國識字人一部人人必讀書。”
文學家林語堂也說:“《論語》這部書,是孔學上的聖經。”
企業家澀澤榮一更是将其奉為圭臬:“我的成功經驗就是《論語》 算盤。”
有人說,看完《論語》後,你就會發現:人生99%的問題,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
今天為大家帶來《論語》中的5句名言。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老話說,小人無錯,君子常過。
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遇到問題,君子從自己找原因,小人從别人身上找原因。
《孟子》有雲:“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系處得不好,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
有些人喜歡把自己的問題挂在背後,把别人的問題挂在胸前。
看到别人的毛病,看不到自己缺點。
對于這樣的人,隻需不聽,不辯,不交,不擾,随他去便好,切勿糾纏。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有人問:“用善舉回報惡行,怎麼樣呢?”孔子說:“如果用善舉回報惡行的話,那用什麼可以回報善行呢?用和惡行對等的東西回報惡行,用善行去回報善行。”
即使溫良恭儉讓如孔子,在寬容和忍讓的尺度上他也設下了一道底線。
任何一個置身事外的人,都無權要求受害者将痛苦和傷害化為所謂的理解和大度。“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不僅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也是一個公平社會得以良好運轉的法則。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說,君子心胸廣闊,為人寬容,處事泰然;小人心胸狹窄,斤斤計較,局促不安。
自古以來許多人将這句話制成匾額,懸于室中,激勵自己。
君子容人納物,做事坦蕩,不迷戀榮辱得失,所以不憂不惑,不懼不擾。小人役于物,為名利欲望牽行,患得患失,所以才會戚戚不安。
一個人隻要自己坦蕩,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便可以處事泰然。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果自己心裡有鬼,看别人自然也是有鬼。
事事以惡意揣測别人,多半自己就是惡人。
欲速則不達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子夏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有一次,他被任命為莒父的地方官。剛上任的時候,子夏急于有所作為,便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
孔子見子夏心情如此迫切,便告誡他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浮躁之人守不住孤獨,耐不住寂寞,更成不了大事,這樣的道理,亘古不變。
《菜根譚》說:“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
世界喧嚣,人心浮躁,而浮躁的隐痛,正是我們每個人走向成熟的學費。
紛擾塵世中,想要事業有成,就應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采華名,不興僞事。如此,方可脫離浮躁的囚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貢曾問孔子:“在您看來,什麼才是一個人需要終身奉行的大道呢?”
孔子想了想,回答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簡簡單單八個字,道出了人與人相處的真谛。
隋朝大儒王通曾言:“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
很多時候,不為難别人,就是不為難自己。
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與其相互為難、兩敗俱傷,不如彼此寬恕、各退一步。
著名學者葉嘉瑩曾說過:
此後數十年的人生路途中,無論遇到任何困惑或苦難,常常會有一兩句《論語》中的話閃現出來,我往往就由此一兩句話,得到了答案和解脫。
迷茫的時候,翻一翻《論語》的篇章,它能幫你找到勇氣和方法;痛苦的時候,聽一聽孔子的智慧,它能給你帶來希望與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