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是用啥做的?堪稱世界奇迹的陝西兵馬俑,1973年開始被挖掘,前後挖了三次,出土兵馬俑達8000多個這些兵馬俑,每個重有200餘公斤,身高在1.8米-1.97米之間,全部都是按照真人1:1比例制作曾有一位新西蘭來的人臉辨别專家對着8000多個兵馬俑進行了面部識别,在做了詳細的技術分析後發現,這些兵馬俑的臉千人千面,沒有一張臉是重複的,特别是胡須鼻子下巴更是獨一無二,别無分号,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兵馬俑是用啥做的?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堪稱世界奇迹的陝西兵馬俑,1973年開始被挖掘,前後挖了三次,出土兵馬俑達8000多個。這些兵馬俑,每個重有200餘公斤,身高在1.8米-1.97米之間,全部都是按照真人1:1比例制作。曾有一位新西蘭來的人臉辨别專家對着8000多個兵馬俑進行了面部識别,在做了詳細的技術分析後發現,這些兵馬俑的臉千人千面,沒有一張臉是重複的,特别是胡須鼻子下巴更是獨一無二,别無分号。
這個發現震驚了世界,在震驚之餘,人們也逾發好奇:這些數量龐大、體形神态各異并且與真人一般大小的兵馬俑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兵馬俑是由秦始皇命工匠做來陪葬的陶俑,衆所周知,陶器越大越難燒制,容易燒壞,就算當年發現的漢武帝的陪葬俑也隻有幾十厘米高而已。最初,工匠以為這些兵馬俑是整個一起燒制出來,就按照傳統方法,摸壓、塑捏、刻畫等手法制成一個真人大小的實心陶人,然後放到窯裡去燒,可是,這些陶人全被燒炸了,以完敗結束了這次嘗試。
後來,工匠找到了新的方法,他們将陶人的頭和四肢取下,又将其身體掏空,将一整個陶人拆分為六個部分,另外還将頭部分成臉部和後腦勺,身體分為正面和背面,最後通過拼接,再将各零部件套合連接組合在一起,做成了一整個與真人一般大小的陶俑。整個過程非常複雜,工序繁瑣且對技術要求高。首先要做一個橢圓柱狀的軀幹,并在上面刻畫出衣服的紋路,然後制作碎片的肢體和頭部,細節部分需要在初始模型上覆蓋一層細泥,通過粘貼或雕刻繼續加工,令兵馬俑的發束、胡須、表情、手勢更加細膩真實。
這樣分解組合,一個真人大小的陶俑就算制作完成了,可是兵馬俑的研究并沒有因此而戛然而止,要知道,兵馬俑的數量之多,兵俑加馬俑共計10000多個不說,單單兵馬俑的總類還分為:将軍俑、武士俑、軍吏俑、騎馬俑、禦手俑、跪射俑、立射俑等等,每一個的制作都非常精細。其中跪射俑更被稱之為兵馬俑中的精華,享有“鎮館之寶”的美稱。
出一樣兩樣精品不足為奇,可是兵馬俑精品并不是一樣兩樣,而是成千上萬,說其蔚然壯觀也不為過。2000年前的古人又是怎麼完成如此大規模的工程?僅僅是靠工匠多嗎?顯然不是。
1999年,德國著名漢學家雷德侯發表了他的看法,他說兵馬俑并不是将兵馬俑的頭部、軀幹、四肢,分開來燒制這麼簡單,而是運用一種“模件化”的方法,規模化制作出來的。
也就是說,兵馬俑在批量制作前,先分别制作了很多“零配件”,例如腳踏闆、雙腳、軀幹、雙臂、雙手和頭部,這些“零配件”的款式是有限的,比如手有伸掌和握拳兩種,腳也兩種,頭部多一些,有八種。工匠們将這些組件,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拼接起來,就形成了現在看到的這些形神兼具,千變萬化的兵馬俑大軍。
雷德侯推演了這個看法的可能性。首先,他認為秦朝乃至前溯到商朝就有了官營的手工工場,商周時期的很多青銅器也是通過這種“模件化”制作而成。第二,中國地大物博,人才濟濟,以當時社會發展水平,無論人力、财力,技術都已經可以完成這樣的細化分工作業。
當然,所有這些都還是我們現代人研究、探索、分析所得,真實的曆史事實如何,隻怕要穿越到秦朝才可以知道,但光僅是看到兵馬俑令人歎為觀止的壯觀就已經讓人禁不住感慨,秦始皇時代的那雄厚的國力,強大的軍事力量,以及聰明智慧的能功巧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