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到高适,你會想到什麼?《别董大》?是了,詩中那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如此地令人震撼,辭藻雖不加雕琢修飾,卻寫盡了無邊的寂寥和悲涼。
高适這個盛唐時期“邊塞詩人”的領軍人物,46歲之前一直很不得志,久試不第,浪迹萍蹤,直到46歲時才得以貴人薦舉中第。
但他這個人粗犷豪放,樂觀豁達,生就遊俠之氣,故其詩風亦較渾厚古樸,并多直抒胸臆之作,特别是寫離别的詩作,讀來更是讓人感到親切和溫暖,就如下面這首《《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嗟君此别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谪居。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唐 高适《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簡譯:送君千裡,終須一别,縱是歎息不已,滿腹愁怨,離别的時刻還是到了。
作者雖然對二位摯友遭貶的境遇十分惋惜和同情,可也無能為力。
惜别的時刻,他唯一能做的,也隻有駐馬停足,再為其喝一杯壯行的酒,祝福二位好友旅途順利别後多珍重。
李少府你去往的重慶峽中之地路途遙遠,四野荒涼,背井離鄉又是谪居,難免悲凄感傷。
到了此地後,可以去曆史悠久的白帝城憑吊古迹,那裡古木參天,枝葉扶疏,可以令你的心靈得到稍許慰藉。
王少府你被貶往長沙衡陽,山高路遠,即便是歸雁也不能傳遞幾封信,你要記得多寫幾封信捎回來。
你到了以後,不要整日愁悶,長沙的秋天絢麗多姿,放舟青楓江上,望着那纖塵不染的碧空,自然會洗盡你心中的煩惱。
适逢盛世,君主聖明,朝廷很快就會普降恩澤召你們回京,一切的艱難苦厄都是暫時的,千萬不要心灰意冷悲傷失望。
賞析:高适這首送别詩的特别之處就在于,它是同時寫給兩位遭貶摯友的離别之作。
和他落魄失意時所做的《别董大》一詩不同,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雖不甚詳盡,但據僅有的資料,極有可能是其在封丘尉任内,送别遭貶的李、王二少府往南方之作。
境遇不同,詩風也略有不同,相較于《别董大》的悲涼,此詩多了些許溫暖,關于李、王二位少府的生平,詩中并未有确切記載,史料也無迹可查,少府是唐朝縣尉的别稱,從詩意可以看出,他們應該是高适極好的朋友。
“意如何”,“谪居處”,“嗟君此别”,“駐馬銜杯”,首聯先聲奪人,不僅交代了事件的起因,還寫出了作者對遭貶友人的殷殷惜别之心。
颔聯上句寫巫峽風光,暗示李少府貶谪之地的遙遠荒涼;下句寫衡陽,暗示王少府谪往長沙。
頸聯的上句和下句都是對李、王二友的開導和勸慰,雖是谪居,亦不可整日郁郁寡歡,要時常走出去散散心,唯有自己開解自己,才會渡過暫時的困境。
尾聯展望未來,積極樂觀,給二位好友以希望,共克時艱,重逢有期,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除了首聯和尾聯共寫外,中間兩聯交替寫出二位友貶谪之地,以及對他們的挂念和殷殷囑托之意,不偏不倚,一視同仁,即見作者的寫作功底,又突出三人友誼的深厚。
這雖然是一首送别之作,但整首詩卻沒有悲觀消極的情緒,作者對友人極盡勸勉和鼓勵,并對前景極盡積極樂觀地展望,給予其以勇氣和力量。
因為,帶着希望前行,心中才會稍作踏實和安穩,哪怕這希望極其渺茫,也總比無望要好上千百倍。
人生處于至暗時刻,需要的不是同情,也不是感同身受般的安慰,而是一雙拉其走出黑暗的手。
所以,這個時候的鼓舞尤其重要,哪怕見不到希望,也要讓其有看到希望的勇氣,如果精氣神沒了,這個人也就離頹廢不遠了。
人都說得一知己足矣。李、王二少府是何其有幸,此生得以有高适這位曠達豪邁的朋友,在人生的低谷時,有其在身邊給予前行的力量和勇氣。
君子之交淡如水,隻此一杯餞行的酒,就足見其雪中送炭的真情,帶着這份溫暖前行,縱是艱難困苦亦無所畏懼。
寫在後面:
《唐詩紀事》論高适詩,曰“以氣質自高。”
唐代著名的詩選家殷璠亦在其《河兵英靈集》評高适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
唯有自我心懷高遠,樂觀曠達,才能給人以勇氣和力量,因為,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自己本身就帶着極其強大的磁場,這種感染力無懈可擊。
在朋友人生的低谷時期,詩人于慰藉中給予他們無限希望,并滿懷激情地鼓勵他們踏上征途,勇敢地面對一切,滿懷信心地迎接未來。
詩風如人品,和他這個人一樣,高适的這首送别詩就獨具此種魅力,令人百讀不厭。
注:本詩劉玲子candy原創,謝絕搬運和抄襲,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不妥聯系立即删除,謝謝您的支持和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