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為四季之始,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尤其是古人,對這個首節很重視。
古往今來有許多人為立春寫文作詩,此處挑一首元代詩人貫雲石的《清江引·立春》,來了解一下立春。
金钗影搖春燕斜,木杪生春葉。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熱。土牛兒載将春到也。
七百多年前的某個立春日,貫雲石參加一個宴會,在會上作了這樣一首小令為應酬。
貫雲石相當有巧思,他以“金、木、水、火、土”為首句,每句都含“春”字,又以“立春”為題,不管是在限定詞的難度上,還是格律上,能做到如此意脈貫通,那是相當不易的。
史載在場的賓客聽到貫雲石的這首詩後,是“滿座皆絕倒”,貫雲石的厲害之處,由此可知。
金钗影搖春燕斜 詩首句以“金”始,寫的是立春這日人們春遊的盛況。
古人向來有遊春的習俗,立春遊樂在大城市是很流行的,尤其是那些文人士大夫們最喜歡外出踏春。而在看見草木新綠、萬物複蘇的自然風光時,文人們也更有興緻寫出更多的詩篇。
貫雲石對遊玩的盛況是從女子的裝束入手的,寫她們頭上的金钗和春燕,美妙多姿。
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立春之日,家家剪彩或縷金簿為之,以帖屏風,亦戴之頭鬓。
《荊楚歲時記》也寫,人們會在立春這日“剪彩為燕以戴之”,也就是戴上燕形的頭飾,這種就叫做“春燕”或者“燕钗”。
把頭飾剪成燕子的形狀,是為了博個好彩頭。想象一下,婦女孩童們在這日紛紛戴上春燕,穿梭于大街小巷,使滿城中彩燕翩翩,不知多有趣味呢。
由此也可知,當時人們對立春日的講究。貫雲石以“影搖”和“斜”來形容女子們的頭飾,顯得生動輕盈,搖曳生姿。
其實,立春這日有很多裝飾類的小玩意兒。頭飾除了做成燕子的形狀,還可以做成花、蝴蝶、鳳凰、螞蚱等,豐富多彩;人們還會把彩色羅、絹、紙剪成窄長旗懸,挂在戶外,使之迎風飄揚,俗稱“立春幡”。
木杪生春葉,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熱 貫雲石功底深厚,僅頭一句就寫出了立春日的熱鬧和重要習俗。接下來的三句,則從春到人間的喜慶氣氛寫到了自然界的各種春之事物。
春天到了,草木是欣欣向榮的,樹梢上長出了嫩葉;池水是充滿活力的,風吹過蕩起了碧波;氣候是溫暖宜人的,日光和煦、陽氣回生。
這些都是春天給人帶來的最明顯的自然觀感。
土牛兒載将春到也 最後一句,貫雲石又返回去寫到了風俗,即土牛鞭春的民俗。最後一句和頭一句都是人的活動,首尾互相照應,突出的都是立春日的重要活動。
如果說剪彩遊春是城裡人和文化人的熱鬧,那農村的流行就非鞭春莫屬了。
貫雲石詩中出現的“土牛”,是漢代時就有的活動,王充在《論衡》中言:“立春東耕,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秉耒把鋤,或立土牛。”
漢代的時候,人們會在立春日造土牛,象征春天已到,農家可以開始春耕了。對于朝廷來說,立春土牛也有重要意義,它含有勸農的意思。
而所謂的“鞭春”,即鞭打土牛以迎春。
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牛入禁中鞭春。開封、祥符兩縣,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絕早,府僚打春,如方州儀。”
鞭春很多都是朝廷官府主導的,主要面向農民的儀式,畢竟農業是國之根基,當然要重視起來,朝廷的用意,是旨在曉谕百姓,春日已至,當勤于農事了。
而每每舉行鞭春儀式,場面都非常熱鬧。這是一個非常盛大的公共活動,難得一見,所以不論權貴平民,往往都是傾城而出。
宋代《皇朝歲時雜記》中記述過鞭牛盛況:“立春,鞭牛訖,庶民雜遝如堵,頃刻間分裂都盡,又相攘奪,以至毀傷身體者,歲歲有之。”
不僅圍觀,百姓還會哄搶土牛的散泥塊,人們将撿到的“牛肉”賦予了美好的寓意。由此可見立春鞭牛活動的場面有多熱鬧。
貫雲石的這首小令有意思,創作上,嚴格遵守規則,既有格律又能對仗,而内容又面面俱到,充分展示出立春時節的盎然生機和熱鬧風俗,筆調活潑,充滿着生活氣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