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問題:你選擇大城市的“一張床”,還是小城市的“一套房”?
遙想當年,你雄心豪邁,憑借着周圍人對大城市的描述,再加上自身對于大城市向往,與未來成功人士的一臉決絕,離開生活了十幾年二十幾年的“家”,踏進光怪陸離的大城市。
至于為什麼選擇到大城市打拼?回答版本不外乎三種:
文藝版:為了開闊眼界,增長見識;
理想版:實現自己的理想,展示自己的價值;
委婉版:就是看看大城市與小地方有什麼不一樣,就這樣;
現實版:大城市肯定比小城市工資高,賺錢是王道。
當你從小地方走入大城市,一切充滿新鮮、可期待,内心還有那麼一絲小嫉妒,内心充滿了一百萬個不服氣,并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留在這個城市給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看。
事實結果是什麼呢?
你留在了這個快節奏的大城市,還是去了一個安逸的小城市呢?
每個人都懷揣“黃金夢” 當第一次流傳出有人從沙子中找到黃金的時候,聽到傳說的人全都蜂擁而至,開始了自己的“淘金夢”,電視劇《闖關東》中也有關于淘金的故事演繹,與其說是對于夢想的執著,不如說是對于金子的渴望。
很多人就如同“淘金”者一樣,帶着激動的心情走入了大城市,因為所有到過大城市的人,都會說城裡遍地是“黃金”,就看你怎麼去撿。
每一個步入大城市的人都有一個這樣的黃金夢,在這個城市中交融,隻是每個夢的寓意不同:
對毫無牽挂的年輕人來說,年輕就是資本,精力旺盛,思維活躍,他們需要的是經曆社會的摔打與磨練,最終蛻變成熟;
對于有家有口的中年人來說,在當前經濟發展的負債情況下,付出減少對家人的陪伴的機會,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獲得一份穩定滿足的薪水,改善家庭中的生活。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将人類需求劃分為五個層級,分别是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誼),尊重和自我實現。
當我們走入一個陌生地方,内心會湧出一股不安。不安的來源是不确定性,既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同樣也不知道自己的安全感怎麼獲得。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對于“懷揣夢想”跑到大城市打拼的人來說,能夠帶來安全感的依然是物質基礎,是銀行卡上每月的數字,隻有切切實實看到,内心才會有一絲放松,才會感覺這一個月沒有白忙活。
大城雖好但不是家 宋丹丹黃宏的小品《小保姆和小木匠》,宋丹丹塑造的小保姆說“北京雖好,但沒有家的舒适”,最終他們還是達成一緻,絕對回家,不再北漂。
随着時間推移,對比剛進城的狀态,打工者變得從容不迫,就像一直生活在這個城市一樣。一年到頭,可能在家的時間不足一月,但在外的時間占據了絕大多數的時間。
人是感性動物,慢慢地對城市擁有了感情,甚至它可能見證了打拼者的所有的重要階段,戀愛、結婚、生子等等。
但當我們步入到某一個階段,可能真的是一種頓悟,突然發現哪怕自己習慣了大城市的節奏,習慣了每日的忙碌,但在大城市中依然享受不到很多權利,一張暫住證也隻是證明你是臨時過客,對比當地土著,你自認為地地融入大城市隻是浮于表面,真正的能夠融入的也僅僅是少數人。
春節期間,一部《你好,李煥英》票房高出天際,也讓賈玲這個名字霸占了熱搜和各大屏幕。但往前回看,賈玲高考落選北京電影學院,本着自己的不放棄,再加上姐姐的成全,北漂租住在帶着黴味狹小地下室裡面,繼續努力,最終考取了中央戲劇學院表演專業,陰差陽錯的進了相聲班。
對于賈玲來說,事業上的成功非常難,特别是相聲行業的受衆面。所以她到處跑龍套、跑劇組,維持自己的生活。一直到2010年,在馮鞏的推薦下,賈玲與白凱南的《大話捧逗》走入大衆視野,才算是紅火起來。
賈玲無疑是成功的,這也是一個成功的北漂成功典型,但是能有多少個北漂可以殺出一個賈玲呢?
大城市中,我們擁有朋友,但總感覺隔着距離,至少沒有鄉音的熟悉纏繞;有住所不管是一居室還是兩居室,内心感覺不到歸屬感;擁有一份外人看來很不錯的工作,也隻是各取所需,互赢互利。
這個時候你清醒認識到,其實你一直也沒有真正的走入這個奮鬥的城市,你隻是見到了不一樣風景見到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經曆。每每聽到同學朋友總是提到有事情回家傾訴抱怨,當初的嗤之以鼻,現在變成了滿眼的羨慕。
大城市再好,可能卻不是家。
更現實的選擇 老話常說,落葉歸根。我一直以為是上了年紀的感歎,其實這是包含了對現階段的不贊同,内心出現的矛盾分歧。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擁有自己的房子才算是有個家,内心才會充滿踏實與安定。大城市生活成本要遠遠高于小城市,物價上漲,薪資不變,生活拮據很多,大城市想要擁有一套自己的穩定住房是難上加難,哪怕拼盡全力買房也可能是遙遠的郊區甚至周邊。
對比而言,小城市雖小,但五髒俱全,物欲低,生活節奏慢,想要擁有一套房是簡單不過的事情,并且還有足夠的薪資為自己的生活愛好買單。
在北京某大型網站做運營的白領小茹辭職了,回到了家鄉湖南,自己創業加盟了一家早教機構,開得風風火火,目前已經2年多,盈利已經上百萬,忙裡偷閑,既帶了孩子也提升了自己的格局。
她說,為什麼離開北京,離開自己的行業,就是因為不想太累了。為了在北京買一套房,她和她老公兩個人能節省的節省,生活質量過的一地雞毛不說,再加上有了孩子,教育上變得捉襟見肘,夫妻關系都變的緊張兮兮。
對于小茹來說,生活更重要,賺錢的目的不就是一家人好好地在一起嗎,如果這些都不能實現,自己和老公努力又有什麼意義呢?
大城市的打拼,可以為小城市的生活做基礎,做後盾,在小城市也一樣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與目标。如果不相信可以看看劉昊然的《一點就到家》,北漂失敗但不放棄,跑到雲南獲得新生。
一套房還是一張床,是我們的生活态度,亦是我們未來的規劃。
最初我們選擇大城市憑借的是内心的不甘心不服輸,認定人生價值的實現必須在大城市的舞台才能展示出來,但随着時間的推移,我們越來越清楚的看到,大城市再好,也不一定是适合每一個人。
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需要生存,需要經濟支持。
若有一天,我們步入到婚姻家庭行列,準備為人父母,是否“一套房”,會比“一張床”來得更合适呢?
作者:刁蠻小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