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
圖集
北京重污染天數從2015年46天下降到2019年4天;PM2.5濃度2019年首次進入“40 ”
“一微克”行動去年摳出240個藍天
2019年全年空氣質量組圖。鄒毅供圖
2013年全年空氣質量組圖。
北京的藍天,如今不再是奢侈品。
2013這一年,北京平均每周一天重污染。這一年開始,北京啟動監測PM2.5,這個隻占頭發絲約二十分之一的細顆粒物,讓人們有些猝不及防。2013年至2020年,北京出台了史上最嚴的清潔空氣五年行動計劃和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在燃煤、工業、機動車、揚塵等每個領域找減排空間,一微克一微克地摳。
超常規的治理措施,成效明顯。2019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值首次進入“40 ”,創曆史新低。
PM2.5不僅納入對各區、市有關部門的績效考核體系,也深入每個人心裡。
霾起
抹不開的昏黃
10月21日晨,北京,天空湛藍,PM2.5降至一級優。此時,距離今年入秋後第二波空氣污染剛過去不到數小時。
就在10天前,北京經曆了今年入秋後首次空氣污染過程,持續了3天,全市一度陷入五級重度污染。
鄒毅把入秋後兩次空氣污染過程比喻為“小感冒”。自2013年北京出重拳治理大氣污染以來,每一點改變,鄒毅都深有感觸。
他被稱為“拍藍天的人”。
2013這一年,北京平均每周一天重污染。2014年元旦剛過,北京發布2013年全年空氣質量狀況,2013年PM2.5年均濃度值為89.5微克/立方米。這是北京官方發布的首個PM2.5年均濃度,該數值超過《環境空氣質量标準》中标準值35微克/立方米約1.5倍。相應地,2013年全年優良天數共計176天,占全年總天數的48.2%,還不足一半。
在PM2.5監測元年,鄒毅舉起了相機。他家住在東三環,每天清晨習慣性地打開窗戶,拿着相機朝窗外按下快門。
2013年1月27日,窗外灰蒙蒙的場景,定格在他相機裡。一直到第6天,天空才依稀透露些淡藍的意思。還不到一天,立馬又陷入灰黃。
北京生态環境監測中心大氣室高級工程師李倩依舊記得在微信群跟同學辯論的情景,同是學氣象的同學認為,大氣治理中氣象因素影響特别大,大氣改善主要靠老天爺幫忙的論斷,讓李倩很生氣。
“2012年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北京秋冬季空氣質量确實不如現在。”李倩學的是氣象專業,當時有的同學不太理解北京大氣治理工作,她經常給大家解釋和辯論。她記得,2015到2016年那會兒,大氣污染依舊頻發。2017年初,北京還經曆了一場持續數日的“跨年霾”。
鄒毅也回憶,當時自己和朋友都無法理解,北京的空氣啥時變得這麼差了?
出擊
重拳治理PM2.5
鄒毅決定,必須要做點什麼。
連續拍了45天後,鄒毅把過去數十張照片拼到一起,“當時太震撼了!”他覺得,這種經曆不能輕易忘卻,“我們應該回頭看看,經曆了什麼樣的環境壓力,應該想想,我們個人能夠做什麼。”
他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标:拍一年。夏天6點半至7點半之間,冬季稍晚半小時,在同一場景,記錄北京天空的顔色。這一拍就沒停下來。
從2013年1月27日開始,到今年10月23日,鄒毅持續拍了2826天,照片累計拍了240萬張。過去3年又增加拍視頻,平均每天有3分鐘、迄今累計有131400秒時長的視頻資料。
從最初的灰色占壓倒性優勢,到灰藍參半,到後來藍色主導,鄒毅的圖片背後,涵蓋了北京治理大氣的每個細節。
2013年,北京開始出重拳治理PM2.5。這一年9月,《北京2013-2017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發布,北京正式向PM2.5宣戰。該計劃提出,到2017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措施力度空前。
其“重點任務分解”共計84項,涉及燃煤、機動車、工業揚塵等六大項,為北京治理大氣畫出路線圖。擁堵費研究、機動車總量控制、京津冀聯防聯控等,正式進入治理大氣的任務表。
此時,北京的PM2.5治理之路逐漸清晰起來。2014年4月,北京正式發布第一版PM2.5來源解析數據:北京的PM2.5有近四成為外地輸入,而本地來源中,機動車尾氣排放的比重超過三成。有了來源,治理更有的放矢。
2015年12月8日7時,北京首次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機動車單雙号行駛,中小學和幼兒園停課,并協調周邊省市應急聯動。
李倩的困惑,李令軍也遇到了。身邊總有人問,天兒啥時候能好?環保部門是不是應該更有作為?
作為北京生态環境監測中心遙感監測室主任,李令軍會耐心解釋污染成因、環保部門正在做什麼,以及環保應該是全社會每個人的責任,隻靠環保部門,勢單力薄。
其實,北京從1998年開始治理大氣,至今,已至少推出200餘項大氣治理措施。
與此同時,2012年,北京成為國内首批成立環保部門遙感監測室并實現業務化應用的城市。
什麼是遙感監測?李令軍舉例,就是天上有個大照相機,可以照到大氣中到底有多少PM2.5、NO2等污染物;這些污染物到底是來源于汽車尾氣、燃煤,還是工地揚塵,哪裡的煙囪冒黑煙了、隐蔽的小散亂污企業,都逃不過它的雙眼。相比地面的監測站點,遙感監測作為“天眼”,看得更廣、更全。
越來越多的科技手段投入到大氣治理當中,2017年,北京清潔空氣五年行動計劃圓滿收官。
李倩發現,身邊同學們開始理解北京的大氣治理,不再把藍天歸功于靠風吹。
更新
告别燃煤的日子
安二同這輩子,與燃煤結下了不解之緣。
時常有人問他,深入地下百餘米甚至數百米,不見天日,是什麼心情。
39年前,他第一次在門頭溝木城澗煤礦下井。穿上井下靴子、工服,戴着安全帽,感覺井下挺寬敞。沒有“路燈”照明,一人一個頭燈,隻能看清眼前那“一畝地”。雖不見天日、烏黑一片,但他很自豪。“到礦上當工人了。”
木城澗曾是京西最大的煤礦,1952年建礦投産,年産能最高時達170萬噸,職工最多時達7400多人,建礦以來,已為國家貢獻了煤炭資源7000餘萬噸。
安二同是土生土長的門頭溝人。1980年,他26歲,來到木城澗煤礦,成為一名礦工。
礦上實行早中晚三班倒工作制,半個月一輪換,在井下一待就是8小時。礦上遠,在井下也不能随時上來,大家都自帶“班中餐”。“我們喜歡帶點兒火燒和饅頭,一般是好拿不會灑的食物。”安二同回憶起舊時,大家雖然拿定額工資,但積極性都很高,每年都超額完成任務。
井下很“熱鬧”,大夥兒各司其職,掘進、回采、運料、裝車,還有專門的安全員。8個小時一晃而過,大家都滿腔熱血,黑黝黝的臉上總挂着笑,不覺得累。
從井下上來,回到地面那一瞬,安二同總會跟自己說一句,平安回來了。這一幹,就是30年。約10年前,安二同開始退休生活。
1960年到2007年,門頭溝地方原煤生産量在北京市煤炭終端消費量中平均占比63.5%。伴随長期的礦山開采,山體岩石裸露甚至山體被挖空,門頭溝的自然生态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進入新時代後,随着首都經濟結構和城市功能定位的戰略性調整,門頭溝被賦予了“生态涵養發展區”的新功能定位。
2018年底,木城澗煤礦關停,徹底成為記憶。荒蕪低沉的礦區讓安二同備感失落。“以前一大清早礦區裡車水馬龍,如今沒有人煙,很不舍。”木城澗成就了安二同,這“沉澱億萬年的烏金”,承載着礦工們的青春。
長期以來,我國保持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超過80%的煤是直接燃燒使用,高耗低效燃燒煤炭向空氣中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煙塵,造成以煤煙型為主的大氣污染。
作為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最主要任務之一,2013至2017年,北京壓減燃煤成效突出。五年下來,共淘汰4923家燃煤鍋爐,占全市燃煤鍋爐總量的99.8%,減煤近900萬噸。
燃煤,逐漸退出了我們的取暖記憶。
住在西城白紙坊清芷園社區的謝蓓也深有體會。2013年,她家這片兒啟動煤改電。
往年冬天燒煤,一年下來得用6車,每車400塊煤。
“還不能一次上齊,沒地兒囤。”謝蓓說,以前為了存放蜂窩煤備用,家家戶戶屋外都有簡易煤棚,一般用磚頭簡易砌一個,四四方方類似于小雜物間。“以前從來不敢在院子裡晾衣服,太髒了。”
用電取暖後,一個冬天下來,花費跟之前差不多,大概4000元左右。雖然電比煤貴,算上政府補貼,還是實惠了不少。
北京一直推動中心城區和核心區的老舊平房“煤改電”。按照政策,“煤改電”居民均采用居民低谷試點電價,即調低低谷電價,降低居民用電取暖成本。
2018年,北京發布新一輪污染來源解析顯示,北京市全年PM2.5主要來源中本地排放占三分之二,移動源、揚塵源、工業源、生活面源和燃煤源分别占45%、16%、12%、12%和3%,農業及自然源等其他約占12%。
分析顯示,本地排放來源貢獻發生較大變化。燃煤源下降幅度最為顯著,本地來源中,燃煤源占比3%,基本退出北京大氣PM2.5主要貢獻源的行列。
2019年9月,北京市生态環境局表示,經過20多年的治理,北京市燃煤污染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
精細
指哪兒打哪兒
燃煤問題基本解決後,北京治理大氣開始“一微克一微克”地摳。
2017年,在大氣污染防治秋冬季攻堅行動部署會上,市委書記蔡奇明确提出“PM2.5治理要一個微克一個微克地去摳”,由此以“一微克”行動為主線,綜合運用科技 執法 管理等手段,實施大氣污染精準治理。
2018年,北京發布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治理大氣有了最新路線圖。
計劃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标在“十三五”規劃目标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比2015年減排30%以上,重污染天數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由于減排空間越來越小,北京不斷優化升級産業結構,累計完成近1.2萬家“散亂污”企業分類處置,并實施動态“清零”,退出一般制造業和污染企業近1800家。
在移動源方面,北京實施了最嚴格的機動車排放和油品标準,先後出台國三車淘汰補助、國三标準柴油貨車全市禁行、新能源貨車優先通行等政策,調整擴大非道路移動機械低排區範圍。
近年來,北京累計報廢轉出220餘萬輛老舊機動車,推廣新能源車30餘萬輛,累計20.5萬輛超标車納入黑名單數據庫,實施“閉環管理”。
2020年1-8月
PM2.5濃度41微克/立方米
同比下降2.4%
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氮濃度
同比分别下降15%以上
2019年
PM2.5濃度
全市首次進入“40 ”
為42微克/立方米
較“十二五”末2015年下降48%
其中密雲、懷柔兩區分别為34、35微克/立方米
在全市率先達到國家标準。
二氧化硫濃度
北京連續三年保持在個位數
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氮濃度
首次達到國家标準
重污染天數
從2015年的46天下降到2019年的4天
減少42天。
(記者 鄧琦)
責任編輯: 劉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