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第21課山居秋暝詩情?《山居秋暝》是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21課《古詩三首》裡的第一首古詩本單元由單元導語、三篇精讀課文:《古詩詞三首》《四季之美》《鳥的天堂》,一篇略讀課文:《月迹》,習作 即景,以及園地構成在單元導語中點明語文要素:1.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态描寫和動态描寫2.學會描寫景物的變化通過四篇具體的課例告訴我們如何具體落實這兩個語文要素,在園地交流平台中梳理總結,在習作以及園地的詞句段運用中進行實踐本單元,“人文主題”是“四時景物皆成趣”“四時景物皆成趣”通俗地說,就是一年四季的自然景物,有很多令人享受快樂的“情趣”在裡面“四時景物”可以理解為一年四季的景物,也包含着景物的四季變化這一單元的課文,有秋景、雪景、夜景、月景、樹景等等“皆成趣”,需要我們觀察景物或者讀書的時候去感受、去思考,感受大自然景物的變化,産生美好的情感反應,并由此産生美好的遐想,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五年級上冊第21課山居秋暝詩情?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山居秋暝》是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21課《古詩三首》裡的第一首古詩。本單元由單元導語、三篇精讀課文:《古詩詞三首》《四季之美》《鳥的天堂》,一篇略讀課文:《月迹》,習作 即景,以及園地構成。在單元導語中點明語文要素:1.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态描寫和動态描寫。2.學會描寫景物的變化。通過四篇具體的課例告訴我們如何具體落實這兩個語文要素,在園地交流平台中梳理總結,在習作以及園地的詞句段運用中進行實踐。本單元,“人文主題”是“四時景物皆成趣”。“四時景物皆成趣”通俗地說,就是一年四季的自然景物,有很多令人享受快樂的“情趣”在裡面。“四時景物”可以理解為一年四季的景物,也包含着景物的四季變化。這一單元的課文,有秋景、雪景、夜景、月景、樹景等等。“皆成趣”,需要我們觀察景物或者讀書的時候去感受、去思考,感受大自然景物的變化,産生美好的情感反應,并由此産生美好的遐想。
《山居秋暝》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王維是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尤擅長寫山水,這首詩是作者萬年隐居于惘川别業時所做。在這首五言律詩中,首聯、颔聯描寫的是靜态的景物,頸聯着重寫描寫的是動态的景物。所以這兩句的學習就能很好的落實“體會課文中的靜态描寫和動态描寫”的語文要素。
二、目标确定
在胡華老師和師傅龔橋花老師的指導下,我将本課的教學目标定為:
1.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想象詩歌描寫的畫面,體會詩中的動态描寫和靜态描寫。
3.感悟本詩的禅意。
4.能将本課所學的方法遷移運用。
三、設計思考
第一:五年級的學生對于古詩的學習已經“入模”,他們知道學習古詩的一般步驟為:知詩人、知背景、讀詩文、解詩文、明詩意、悟詩情等。在胡華老師的指導下,我将這些步驟設計成預習檢測。這樣及能體現出高段的結構化預習,又能将課堂的時間進行壓縮,此外還能與孩子們平時的學習“搭橋”,一舉三得。
第二:本首古詩十分簡單,動态描寫和靜态描寫的詩句一目了然,但是詩歌創作的背景以及詩人的“佛性”卻是一個難以理解的點,為了便于學生的理解,我采用了找詩眼的方法,從詩歌中的“空”與“留”來分析其獨特的含義。
第三:本單元要落實的人文主題是“四時景物皆成趣”為了落實這一人文主題,我創設了一個大的情境“惘川的四時”,在搜集王維古詩的過程中,我發現王維尤其喜歡惘川,在這裡他創作了大量的詩篇,并且從春到冬,每個季節都有其獨特的美,更可喜的是,王維在此地創作的古詩中皆有動态描寫和靜态描寫。為此我拓展的古詩也出自王維之手,四首古詩都是描寫惘川四時的。由此就落實了“四時景物皆成趣”。
二、本課教學環節
(一)導入:
1.孩子們,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副畫,這幅畫裡畫了什麼?
2.這是盛唐之時王維曾經隐居過的地方,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惘川别業
在這裡,王維寫下了千古絕唱《山居秋暝》
3.闆書課題《山居秋暝》
4.齊讀課題。
(二)過程:
檢測預習
學習古詩,要講究方法,課前布置了大家預習,請大家按照這幾個步驟來彙報你的預習情況。
預設:
我了解了詩人:王維,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詩人、畫家。有“詩佛”的美稱。蘇轼曾這樣評價過他的作品:“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
我查看了詩人的創作背景:這是王維隐居終南山下辋川别業時所作。
相機補充:
(1)王維名字的由來。
(2)安史之亂後,王維為安祿山做僞職。
我知道題目的意思
相機補充:那在村中居住稱為?在他鄉做客稱為?隐于山水之中稱為?
我會劃分詩句的節奏: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請你為我們讀一遍。(讀準節奏)
(2)全班讀(讀準節奏)節奏掌握的很好,我們試着把紅色部分的字音讀短一點,綠色的字讀長一點試試看。
(3)配樂讀。讀古詩還要講究一個聲斷氣連,不可以很唐突的停頓
(4)師生對讀
5.我知道全詩的意思:一場秋雨過後,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時近黃昏,日落月出,松林靜而溪水清,浣女歸而漁舟從。如此清秋佳景,風雅情趣,自可令王孫公子流連陶醉,忘懷世事。
6.我知道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對安靜純樸生活的向往,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
......
品讀抒發情感的句子
好一個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啊!春芳是什麼?
1.“春芳”是什麼?
預設:
春天的花草
春天的芬芳
2.那這句詩的意思應該是“随意春天的花草歇。”“歇”是何意?
預設:凋零
3.那再把這個意思代進這句詩,那就是“随意春天的花草凋零”,那“随意”是何意?
預設:任憑
4.春芳啊,你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5.王孫是誰啊?
預設:原指貴族子弟,此處指詩人自己。
6.春芳啊,你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我王維啊,就要留在這山中,我哪都不去就要在這裡了。這是我的志向所在啊。
闆書:留(志向)
賞析美景,感受動靜
1.是什麼讓他這麼想留在這裡啊?
預設:是一些美景。
哪幾個美景讓他最想留在這山中?請找出相關詩句。
預設:
(1)我找到的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①理由是?
預設:
時近黃昏,日落月出,松影斑駁,松林靜而溪水清。這樣的美景定會讓王維流連陶醉,忘懷世事。
②出示圖片,追問這兩句給你一種怎樣的感受?
預設:靜谧祥和、甯靜
這是怎樣的明月?這明月照到了哪裡?
預設:皎潔的明月,照到了王維的心裡。
這是怎樣的泉水?這泉水流到了哪裡?
預設:清冽的泉水,流到了王維的心裡。
④全班讀詩句:邊想象邊讀。
⑤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讀。你是否看到了畫面。怪不得蘇轼說:“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出示:蘇轼的這兩句評價)
我找到的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①理由是?
預設:
竹林之中喧聲鬧語,浣女歸來步履歡快;水上蓮葉紛披,舟船穿行,舟上漁翁亦或高歌,這樣的美景怎能不讓王維動心呢?
②追問這兩句給你一種怎樣的感受?
預設:
熱鬧
哪裡看出熱鬧?
一系列的動詞。
原來此處寫的是動景。也是一個動态描寫。
B.幽靜,
哪裡看出靜?
這裡雖寫的是動景,但是更寫出了傍晚十分雨後清新的山中安靜祥和之感,讓人感覺空山之中更加的安靜了。
③邊想象邊讀。
④男女生對讀這兩句
⑤我們發現,這裡面有動景也有靜景,這就是動靜結合。
貼:動态描寫 靜态描寫 動靜結合
出示:單元導語中的語文要素: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态描寫和動态描寫
3.詩中明明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說是“空山”呢?
預設:
原來是他的心已經空了,他的心裡隻裝得下這祥和的雨後晚秋,這淡淡的山水色。
闆書:空(心迹)
4.在這景物當中,王維會放下些什麼?
預設:
愁悶、憂愁、為官的虛僞面具......
從詩歌中流露出來的情感是?
5.共讀古詩。(背誦)
6.歸納方法:在本詩的學習中,我們認識了兩種新的表現手法:動态描寫和靜态描寫。我們可以将它們結合起來使用,以此來突出環境的美。同時我們還發現讀古詩的時候一定要邊想象畫面邊讀,這樣就能體會出詩歌中的情感。
(四)拓展遷移,牛刀小試
1.老師為大家又帶來了兩首詩,一首是王維在惘川寫下的春景《鹿柴》。一首是他早期去好友皇甫嶽所居住的雲溪别墅所作《鳥鳴澗》。
出示《鹿柴》《鳥鳴澗》
鹿柴
唐代: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鳥鳴澗
唐代: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2.出示表格
課題
靜态描寫的詩句
動态描寫
的詩句
想象出的畫面
(說一說)
所要表達的情感
《鹿柴》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複照青苔上。
表達了内心對自然的喜愛,以及沉浸其中的喜悅。
《鳥鳴澗》
夜靜春山空
人閑桂花落,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表達了作者對山中春景的喜愛之情或閑适恬靜的情緻。
根據今天所學,自主完成表格。
小組彙報:
2.《鹿柴》是惘川的春天,惘川的夏天和冬天也美不勝收。
出示:
積雨辋川莊作
唐 · 王維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饷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鹭,陰陰夏木啭黃鹂。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争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山中
唐 · 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3.夏季的惘川有“漠漠水田飛白鹭,陰陰夏木啭黃鹂。”冬季的惘川有“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四季的惘川有着不一樣的美,王維用詩人的眼光将它畫了出來,又用畫家的眼光将它寫進詩裡。(出示四個季節的古詩)
正應了我們本單元的單元主題:四時景物皆成趣。(出示)
公元761年,王維長眠于惘川,自此,他永遠的留在了惘川,留在了他的世外桃源。
4.讓我們一起背誦這首《山居秋暝》
5.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屬于我們的惘川。
闆書:
闆書設計: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留(志向) 空(心迹)
動态描寫
動靜結合
靜态描寫
執教心得
(一)感謝恩師
自從教語文以來,這是我第一次外出送教語文課,心中自然是歡喜的,但是也很忐忑,怕辜負了學校和師傅們的厚望,所以心裡壓力也很大。值得慶幸的是我遇到了胡華老師和龔橋花老師,兩位老師手把手的教我如何設計語文課,如何把握本堂課的教學目标,從點滴到框架,從讀到知識的挖掘,老師們孜孜不倦地指導着我,讓我在一遍遍的說課中成長。于我來說,這堂課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是一次嘗試,也是一次處女秀。
(二)深入解讀,去發現無比豐滿的人物
我從未想過會選擇王維的古詩來教授,因為我總覺得他的詩歌過于寡淡,不似李白蘇轼的豪邁灑脫,終究讀起來有種不食人間煙火之感。再加上曾經看過他的野史,總覺得他無外乎是個以色事人之人,從骨子裡我就不太喜歡他。但是當我深入去分析王維,走進他的詩歌之時我才發現了自己的淺薄。王維可以說是個非常厚重的文人,從詩歌到繪畫到音樂,越翻閱資料就越發現他真的很迷人。最後他能”大隐于朝“這何嘗不是一種大智慧。他能置辦惘川,在這喧嚣的鬧市中尋一方淨土,這是也我所追求的。是這次送課,讓我改變了對王維的認識。以此,我發現語文老師對文本的解讀尤為重要,在解讀中你會發現更加豐滿的人。
(三)讓古詩流淌出文化氣息
母語教學從來不是單純的輸送知識,從語文課堂要培養的四大核心素養來看,文化的、人文的東西很重要,作為語文老師,要讓你教授的課文有文化。本堂課,我改了三次,從死闆的知識的傳送機,到開始靈動的課堂,這其中無非就是加了想象,加了詩人的創作背景,加了孩子們的朗讀......
用教師的語言将語文要素自然而然的滲透
在本詩的教學中動态描寫和靜态描寫的點,我沒有很自然讓學生生成出來,而是在教授過程中生硬地植入在課堂環節中,通過師傅的指點才知道教師語言的重要性,用教師的語言也可以将原本課堂中凹凸不平的地方抹得平滑流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