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是正式官職,而宰相是口頭用語;丞相與宰相,大家往往誤認為二者是相同的概念。其實不然,在我國曆史上,丞相是一個明确的官位職稱,而宰相則是對那些輔佐皇帝處理事物者的口頭稱呼,并非官方定下的用語。“丞相”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設置相國的職位,用以輔佐國政,然而相國和丞相不是一個職位。 丞相是相國的副手,後來随着曆史發展,丞相漸漸侵蝕相國的權利,在戰國後期,丞相正式取代相國成為輔政大臣。當然丞相也不是曆朝曆代都有的,比如西漢哀帝就将丞相改叫“司徒”,除曹操和蜀漢短暫設置過丞相以外,直到當代設置左右丞相,丞相這一職位才再次出現在曆史中。 而宰相與丞相出現的時間大緻相同,早在春秋戰國的《莊子》一書中,就已經有了宰相的記錄。“宰”意為管理,“相”意為輔佐,宰相一詞,就用于指代那些輔佐天子的大臣,包括但不限于宰相,還有其他,尚書,中書之類均在此列。
丞相一定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曆史學家祝總斌曾經對宰相的定義有了明确的定義,他認為隻要一個官職集以下兩種權利于一身,就可以稱為“宰相”:一是有能與皇帝讨論政務的“議政權”;二是能監察百官執行政務的“執行權”。兩者缺一不可。 按照這個标準來說,丞相作為三公之首,商量國事,檢查百官,能夠稱為宰相理所當然。但是,中國曆史上除了丞相擁有這兩項權利,還有其他官職也可被稱為宰相。他們就是魏晉南北朝時的尚書令;唐代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的長官;宋代的同平章事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