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掩耳盜鈴 出自《呂氏春秋 ·自知》
掩耳盜鈴
從前,有一個人很愚蠢,還愛占小便宜。凡是他喜歡的東西,總是想盡辦法弄到手,甚至是去偷也在所不惜。
有一次,他看見鄰居門口新挂的鈴铛十分惹人喜愛,這隻鈴铛做得十分精緻,聲音也很響亮,在很遠的地方便能聽見。于是,他動心了,他邊走邊想:怎樣才能弄到手呢?最後他決定等到沒人的時候,把它偷走。
他知道,隻要用手去碰這個鈴铛,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鈴铛一響,就會被人發現,那樣就得不到鈴铛了。該怎麼辦呢?他冥思苦想,始終也想不到一個好辦法,他的一個朋友幫他出主意說:“隻要把耳朵掩起來,不就聽不到鈴聲了嗎?”聽了這個主意,他大受啟發,他想:隻要把自己的耳朵掩住,就聽不見鈴聲了。于是,他自作聰明地用這個方法去偷鈴铛。
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腳地來到鄰居家門前。他伸手摘鈴铛,但是,鈴铛挂得太高了,怎麼也夠不着,他隻好掃興地回去了。
第二天晚上,他帶着凳子,又蹑手蹑腳地來到鄰居家門前。他踩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鈴铛。誰知他剛碰到鈴铛,鈴铛就響了。鈴聲驚醒了睡夢中的人們,衆人紛紛披着衣服出來,想看個究竟。鄰居走上前,當場抓住了偷鈴铛的人。這個人看着大家奇怪地問:“我都把耳朵掩上了,你們怎麼還聽得見啊?”
掩耳盜鈴故事寓意
鐘的響聲是 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響的。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它不會依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有的人對自己不利,或不喜歡的客觀存在,采取不承認的 态度,以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這和“ 掩耳盜鐘”一樣,都是極端的 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如果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采取 閉目塞聽的态度的話,最終便會自食苦果。
故事二 出自《 劉向 · 說苑 ·第九卷· 正谏 》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吳王一向很專橫,要想說服他是件很難的事情。
有一次,吳王準備進攻楚國。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國。大臣們一聽這個消息,低聲議論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吳國目前的實力還不夠雄厚,應該養精蓄銳,先使國富民強,這才是當務之急。
吳王聽到大臣們在底下竊竊私語,似有異議,便厲聲制止道:
“各位不必議論,我決心已定,誰也别想動搖我的決心,倘若有誰執意要阻止我,決不輕饒!”
衆大臣面面相觑,誰也不敢亂說一句說,于是,匆匆退朝。
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輕人,他下朝後心中仍無法安甯,思前想後,他覺得不能因為自己而不顧國家的安危。這位大臣在自家的花園内踱來踱去,目光無意中落到樹上的一隻蟬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這位大臣便來到王宮的後花園内,他知道每天早朝前吳王都要到這裡散步,所以,他有意等在這裡。
過了大約兩個時辰,吳王果然在宮女的陪同下,來到後花園。那位大臣裝着沒有看見吳王,眼睛緊盯着一棵樹。
吳王看到這位大臣的衣服已經被露水打濕了,卻仿佛沒有察覺一般,眼睛死死地盯着樹枝在看什麼,手裡還擒着一隻彈弓,便很納悶地拍拍他的肩,問道:
“喂,你一大早在這裡做什麼?何以如何入神,連衣服濕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故意裝作仿佛剛剛看到吳王,急忙施禮賠罪道:
“剛才隻顧看那樹上的蟬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來,請大王恕罪。”
吳王揮揮手,卻好奇地問:
“你究竟在看什麼?”
那位大臣說道:
“我剛才看到一隻蟬在喝露水,毫無覺察一隻螳螂正弓首腰準備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隻黃雀正在把嘴瞄準了自己,黃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彈弓會要它的命……”
吳王笑了說:
“我明白了,不要再說了。”
終于,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面正要吃它。形容行事僅顧前而不顧後。 或喻目光短淺, 僅視眼前利益,而不知後患能随之而來,常用此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