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都知道有二十四節氣,每一個節氣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風俗,并且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已經很久遠了,那麼猜猜古人最初靠什麼來确定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有什麼作用?一起來看看。
猜猜古人最初靠什麼來确定二十四節氣
廿四節氣最初是依據鬥轉星移制定,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鬥柄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攝提)。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迹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始于立春,終于大寒。
上古時代确立廿四節氣依據“鬥轉星移”(鬥柄指向),現行确立廿四節氣依據“太陽周年視運動”(太陽黃經度數);兩種确立方法雖然不同,其實造成鬥轉星移的原因則是地球繞太陽公轉,因此兩者交節時間基本相一緻。
二十四節氣有什麼作用
二十四節氣從古至今對人們的生活、文化有着實用價值。二十四節氣是對時間的具體切分,其更替和周期性複現,其中标志節氣變化的節氣日則是時間推遷和流轉的标志性時間,是重要的陰陽轉化節點。
二十四節氣準确反映了季節的變化并用于指導農事活動,影響着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作為農事活動的基本時間指針,二十四節氣由此成為了民衆年度時間生活的重要節點與時間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民衆日常社會生活的時間指針。
二十四節氣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西晉哲學家楊泉在《物理論》中記載:“疇昔神農始治農功,正節氣,審寒溫,以為早晚之期,故立曆日。”這番話說明設立節氣的初衷就是為了“治農功”。節氣以一年為基礎,約15天為一節氣,劃分的24個不同的節氣。
春秋時期,五經之一的《尚書》有堯帝命人“四仲中量”的典故,确立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節氣。在《管子·輕重已》中,又增加了“春始”、“夏始”、“秋始”和“冬始”等節氣。時至戰國,《呂氏春秋》将節氣增加到22個,節氣初具雛形。到了漢初,《淮南子·天文訓》增補了小滿和大雪兩個節氣,形成了完整的節氣系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