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陝西西安中山門内北側,“永興坊關中民俗文化體驗區”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八方遊客來這裡感受唐風古韻、明清文化。追溯時間,回到千年前的盛唐,都城長安108 坊之一的永興坊,正是唐太宗時期一代名相魏征的府邸所在。
魏征,名字本作“魏徵”,生于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 年),逝于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 年),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河北省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魏征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谥号“文貞”。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 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征為尚書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見魏征詢問得失,魏征直言不諱,李世民全然接納。
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征向李世民面陳谏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前後上谏兩百多事,一生的谏诤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态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相比的。而這種公心為上、無欲則剛的氣度與心境,曆千年而未曾被沖淡,反而越發閃耀出珍貴的光澤,為今人敬。
李世民曾問魏征:“君主怎樣能夠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塗?”魏征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塗。從前帝堯明晰地向下面民衆了解情況,所以有苗作惡之事能及時掌握。
舜帝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故共、鲧、歡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台城因受賄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人君廣泛聽取意見,則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況得以反映上來。”
魏征鑒于隋末人口流亡、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的事實,力勸李世民偃革興文,實行有利于國計民生的休養生息政策,表現了他政治上的“緻化”思想。
李世民即位初,曾與群臣談及教化百姓之事。李世民認為大亂之後,恐怕難以教化。
魏征則認為:“久安之民驕佚,驕佚則難教;經亂之民愁苦,愁苦則易化。”他舉例說,猶如“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一樣。他還批駁大臣封德彜的“人漸澆訛,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蓋欲化而不能”的說法,認為商湯滅夏桀,周武王伐纣,“皆能身緻太平,豈非承大亂之後邪”!他又進一步說:“若謂古人淳樸,漸至澆訛,則至于今日,當悉化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 年),魏征病逝。唐太宗很難過,說了那番著名的話。意思是,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曆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到今天,“以人為鏡”仍指以人為借鑒,将其成敗得失,引以為鑒,以免重蹈覆轍。
在魏征下葬時,太宗曾“命百官九品以上者皆赴喪,給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儉素,今葬以一品羽儀,非亡者之志。’悉辭不受,以布車載柩而葬。”可見,魏征的思想也深深地影響到妻子和後人。
最終,魏征的葬禮一如他生前的風範,樸素、從簡,并于同年入長安城皇宮内淩煙閣——唐朝為表彰功臣而建築的繪有功臣圖像的高閣——成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