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關于李峤的古詩詞作品翻譯及賞析

關于李峤的古詩詞作品翻譯及賞析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04 00:17:10

關于李峤的古詩詞作品翻譯及賞析(從李峤一首中秋詩)1

秋風瑟瑟,白雲浮動。

今年中秋節,和往年一樣,我是回老家陪父母度過的。也和往年一樣,和父親一起準備供品及在院裡賞月。

和往年不一樣的是,今年中秋節前後這幾天始終下着雨。

中秋節當天晚上雨倒是停了,但是,天空卻依然是陰着。原本看不見月亮挂在何處,隻能憑經驗推測夜空一角那隐約有微光從雲層裡透出來的地方,後頭便是月亮。一直到淩晨四點鐘,天上的霧氣才漸漸散去,漸漸露出澄澈的夜空。明月高挂在空中,看上去發着朦胧的亮光,點點繁星同樣籠着一層淡淡的霧。

我一夜未眠,翻讀着初中買的那本唐詩三百首。

從古至今,寫月亮的詩作很多。特别是中秋節前後,這樣的詩更多。

比如,王建的“中庭地白樹栖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

比如,張九齡那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寝夢佳期。”

這兩首詩有詩意相通的地方。

其實,絕大多數中秋詠月的詩,都有相似之處——無非是“今夜月明夜”“天涯共此時”“千裡共婵娟”。

唯獨,李峤這首不一樣。

李峤寫道“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裡外,不有雨兼風?”

這首詩雖然題為《中秋月》,可是它不是寫皓月當空的明麗景色,也不是對月興懷,抒寫離情别緒,而是借月言理,寓理于形。

李峤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他 曆仕高宗、武後、中宗、睿宗、玄宗五朝,三次擔任宰相,生前以文辭著稱,卻因趨炎附勢,被史家評價以貶抑居多。

關于李峤的古詩詞作品翻譯及賞析(從李峤一首中秋詩)2

李峤出身很高,趙郡李氏,早年進士及第。

我們現在是人人平等,适當關照少數民族。但是在唐代,大族代表着階層,代表着某個階段的導向性。

趙郡李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荥陽張氏,這是唐初公認的四個門第最高的家族。在唐早期,這四個家族相互通婚,甚至于看不上皇族的門第——包括皇族李氏這樣的家族在唐早期是有政治力量而缺少威望的。

唐代大族早在唐初期就已經形成了。

大族是在整個唐帝國範圍内以社會地位來定義的超級精英家族,某些家族通過可追溯到漢朝或者晉朝在政府中任職的經曆,建立了顯赫的名望。并且,通過繁雜的家系傳承譜及士族的文學文化成就得到加強。

隋朝廢除了士族子弟世襲官職的制度,引進了一套新的官員選拔程序。這套程序是每個轄區都有推薦人數配額,通常每年三人,他們都會被推薦至中央。這些被推薦的人會由朝廷統一安排高級官員進行面試,并根據其才能和品格分等次。符合要求的将被授予官職,其他的會接受進一步的訓練。

唐初大體上也是沿襲了這樣的選拔制度。

這樣的制度下,在首都的人最容易獲得重要官職。不需要考慮其家族曆史,科舉作為入仕的途徑鞏固那些京城人的特權地位。

改革對門閥貴族的影響比較大,但是舊士族在科舉中依然是非常成功。換句話來說,這樣的改革雖然給了普通人一些機會,重要的機會卻依然在這些士族手裡。

一方面是因為考試的内容。

在唐科舉考試是考核三個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儒家經典的知識、文學寫作和時事文章。

那些舊士族在科舉中非常成功是因為他們一直有重視學術傳承的傳統,以及他們有能力為後代提供一流的教育。以至于進士出身倒是變成了大族确保自己地位的一種新路子,從而更加鞏固其政治地位與家族威望。

另一方面,唐代的科舉制與後來的科舉制不同。後來的科舉制是以筆試為主,考官無從知曉答題人的身份。但是在唐代的時候,主考人和應試者之間,應試者之間是需要有相互動的。

換句話來說,在正式考試之前,應試者要将自己的文章送給更多的人......那些可能會支持他的官員、家族中有名望的族人或其他有一定政治影響力和威望的親友等等。如果有某位官員欣賞某位考生,便會積極為之活動運作。而為了得到青睐,除了文章之外,連自己女兒也可以許諾送嫁。且這樣的行為并不是個例,也并沒有被批評原則性錯誤。

科舉及第者的名單甚至于在考試前已經出來了。當然,也會有作品被盜用或者私下買賣的情況——據說溫庭筠便曾賣掉過他的詩文,購買者可以将詩文說成是自己所著,供人傳閱。

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大族子弟都通過科舉入仕。

關于李峤的古詩詞作品翻譯及賞析(從李峤一首中秋詩)3

整個唐代,高門大姓持續占據朝廷高位。超過一半的主要大臣與高級官員、約三分之一的科舉及第者是來自十個顯赫的家族。

趙郡李氏在唐代共有十七人出任過宰相,李峤便是其中之一。

趙郡李氏在唐代的宰相中,在曆史上最出名的,并不是李峤,而應該是李德裕。

連初中曆史書都記載着唐代的“牛李黨競”。“李”就是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後來李德裕在政治上失意,被罷免了相位,先是被貶到潮州,最終被貶到崖州(今三亞),在崖州病逝。至今,三亞還有李德裕的雕像。

近代梁啟超曾評價李德裕為中國曆史上六大政治家之一,與管仲、商鞅、諸葛亮、王安石、張居正齊名。

PS,李德裕和父親李吉甫都曾經當過宰相。李吉甫著有傳世之作《元和郡縣圖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地理總志。

與李德裕這樣在曆史書上留名的宰相不同,李峤在後世中最出名的應該還是他的詩文作品了吧。

比如入選了小學生必讀的詩作《風》:“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這樣一個出身高門大姓,本身又是才華橫溢,身居要職,但是為何卻被後世不少評論家所指責呢?

不少評論家指責李峤是因他的“趨炎附勢”,那麼他真的在政治上絲毫沒有作為嗎?又是為何要不斷“附勢”,以至後人認為他“趨炎”呢?

與李德裕相比,李峤在政治上并沒有鬧過那麼大的動靜。但是,卻也不可否認他的政治方面也沒有太大的過失。

李峤曾在高宗年間曾随軍征讨嶺南僚亂,并入僚洞宣撫,成功招降叛軍。有這樣的勇氣和處事的能力,說明他在政治上是合格的。

李峤曾上疏為含冤入獄的狄仁傑等大臣辯冤,因而忤旨,被外放為潤州司馬。

李峤也曾多次建議皇帝為在酷吏政治中含冤而死的大臣洗冤昭雪,最終得到皇帝的批準。

在當時的政治氣氛中能做出這樣的舉動,他是冒着極大的風險,不能說賭上性命,卻也壓上了自己的前途——唐代酷吏政治的殘酷性,連向來愛戲說的國産連續劇都沒敢美化啊!想想看,令那幫愛組CP湊情節的編劇都得正視的曆史,得多恐怖。

這樣看來,李峤是不是一位很合格的政治人物呢?

恰恰相反!

李峤真正在曆史上被诟病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身為宰相,卻以唯諾自保,對朝政無所匡正。

倘若他隻是一個監察禦史或者給事中,他的行為都是值得稱贊的。但是,他在拜相之後,卻并沒有任何在政治上有所建樹。

甚至于可以說他兩度拜相更因其文學方面的才華,而非其政治素養。

第三次拜相因畏懼武三思以至同僚冤死,增置員外官(定員以外的官員,不屬正式編制)導緻铨選制度陷入混亂。當然,真正造成他晚年政治失敗還是“站隊問題”。

歸根到底,他的政治素養撐不起他的政治地位,他對政局的把控能力也配不上宰相之位。

關于李峤的古詩詞作品翻譯及賞析(從李峤一首中秋詩)4

李峤本人應該是知道自己的能力,并不是能成為政治家水平的。

這一點,從他的詩作中多少能看出來端倪。

李峤曾作《雜詠詩》一百二十首,分為乾象、坤儀、居處、文物、武器、音樂、玉帛、服玩、芳草、嘉樹、靈禽、祥獸十二大類,各以一字為題,又稱《單題詩》,一詩詠一物,如《日》、《月》等,句句用典,是詩歌的類書形式。

這些詩,即使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總有些哲學的道理,帶着理性的思維辯證的看待世間的常事。

比如這首應景的《中秋月》:“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裡外,不有雨兼風?”

天上升起一輪明月,都說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月色。哪裡知道遠在千裡之外,就沒有急風暴雨呢?

這首五言絕句,寫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風雨,意在風雨,而非賞月。人人“皆言”的未見得就是真理。借詠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萬物不可能完全一樣,存在着千差萬别。正如中秋夜,此處皓月當空,他處卻風雨交加。

以李峤的出身、經曆與才情,他雖然不一定能在詭谲的政治風雲中穩操勝券,但是認清局勢的眼光一定比絕大多數士族子弟要強。否則他也不會三度拜相了。

這樣有頭腦的人,自然明白他必須要的是什麼。為了保住地位,獲得所需,他不得不“趨炎”而“附勢”。

因為出身大族,是一把雙刃劍。大族的地位成全了他的前途,他的一生也要保全他的家族威望。

李峤出生于約唐太宗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他最初的政治前途很大程度來源其家族。

大族在唐初的地位高到影響新的政權。

唐朝的前幾位皇帝都面臨着一個門第劃分家族等級的世界。

為了糾正這一問題,以免得影響統治,唐太宗在632年命令一群來自非顯赫家族的官員拟定一份列舉并排列主要家族的目錄。

當最初的草案拟定出來的時候,崔氏家族被列在皇室之前。這意味着,即使有人反對門第威望,但是接受這個門第之見的範圍更廣。

太宗大怒之後,命令重新修訂排列士族順序,将皇族排在第一位,外戚次之,等級根據官員的品秩進行。這位被修改的“貞觀氏族志”于638年被提交。

盡管有了這樣一份排列新體系,但是卻沒有馬上産生效應。因為即使是太宗年間,許多高級官員依然是來自高門大姓。其最為重要的變化是将皇族與後族的地位提升,也承認了新興的家族的地位。

659年,唐高宗重新定制《氏族志》,将所有曾任五品以上官職的官僚家族也吸收進來,從而涵蓋了許多之前并沒有名氣卻掌握着地方軍事或者政治話語權的家族。這樣一來,“家族”不僅僅是通過親緣關系或者地緣關系的一個群體,而是構成了統治的“階層”。

同時,能證明自己屬于某個家族的“族譜”的重要性也大大提升。不隻是界定一個人的身份地位方面,而是成為了界定一個族群方面,也包括了皇族本身。更為重要的是,将古老家族與時代不可分裂的聯系在一起。這使得士族的傳承與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這也為後來大族的終結埋下了伏筆。

但是,士族的“族譜”從來就不是籠統的親屬名單。為了維持家族聲望與政治地位,族譜是有選擇性列舉了那引起取得過政治成就因而要被認為值得紀念的人。即使這樣的人物與自己并沒有直系親屬關系,也是要通過各種辦法來扯上關系。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皇族李氏本身。至少從現代的一些研究來看,李氏皇族并非純漢人的後裔(從母親血統來看),但是,他們構建了一下具有威望的漢族譜系,甚至宣稱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後代。

相對應的,如果兩三代都沒有出現官員的情況下,會被從族譜中删除。隻有通過為官或者聯姻的方式獲得成功才能被認可,而聯姻隻能有一個“名”。真正要受到尊重與重視,還得是為官,且為大官。

李峤出身于這樣的時代,出身于這樣的大族。是他的幸,也是他的命。

他得益于自己的家族地位,能輕易進入官場,但是能否長久維護士族的身份則取決于他能否得到高官。同時,也要考慮自己一族的身份與地位,他不敢,也不能放棄。

如果說李峤是趨炎的是附勢的,那他所趨的炎,附的勢,何嘗不是那個時代的支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